編者按:
作為中國歷史上明清兩代的皇宮,故宮(紫禁城)是中國千年典章文物的結晶和五千年中華民族多民族文化融合的見證,擁有無與倫比的歷史價值和文化價值。她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到今年整整600年。著名歷史學家閻崇年先生致力於故宮文化的研究和弘揚,一生與故宮結緣,他曾先後千餘次走進故宮。不久前,他的又一部以時間為線索,講述明代故宮、清代故宮、民國故宮和新中國故宮四個時期的歷史新著《故宮六百年》面世。人民政協報文化週刊記者藉此機緣專訪閻崇年先生,請他談談故宮的建築之美、藴含之豐和收藏之富。
一生與故宮結緣
Q
文化週刊:您去過故宮千餘次,研究故宮、講故宮、寫故宮,還記得最初結緣故宮是什麼樣的情形嗎?
閻崇年:我出生在山東蓬萊一個半山半海的小鄉村。因鄉村地少人多,且土地瘠薄,難以餬口,曾祖父、祖父、父親、兄長先後四代到北京謀生。清代、民國來京打工多不帶家眷,老了落葉歸根。他們每一年或兩年回鄉探親一次,自然要講北京、講皇宮的故事。我的祖母很會講故事、特別會講宮廷的故事。老家有一句民諺:“為人不上京,等於白託生。”兒童少年的我,腦子裏裝了很多北京、宮廷的傳説和故事,引起我濃厚的興趣。1949年北平解放之初,我來到北京,父親帶我第一次走進故宮,終於圓了我的一個童年嚮往故宮的夢。
1949年4月我到北京後,又同故宮有了地緣。我家住在北新華街北口,今北京音樂廳旁邊。這裏同故宮、中南海、中山公園(社稷壇)、天安門、文化宮(太廟)等南北只有長安街的一街之隔。我上中學在南長街南口的北京市第六中學。這裏是清朝昇平署的舊址。學校同故宮東西只有南長街一街之隔。我們體育課一度就在天安門廣場上,我們還參加了新中國成立的開國大典。課餘時間,我和同學們的腳步,可以説經常徜徉在天安門、故宮、社稷壇、太廟、甚至中南海。我們學校的老校工徐沛霖曾做過皇宮侍衞,學校北邊的會計司衚衕裏住着清宮老太監,我曾經多次聽他們講過故宮和清朝的往事。這些都成為後來我研究故宮所特有的地緣。
Q
文化週刊:作為明清史學者,在學術研究上與故宮“接觸”又是怎樣的?
閻崇年:我與故宮有很深的學緣。學,既指讀萬卷書,也指行萬里路。先是讀書,我學清史,清承明制,也涉獵明史,所看的文獻、檔案、文集、筆記、宮史等,多是有關明清宮廷的記載。故宮是明清皇權的核心、文化的中心、藝術品收藏的中心。所以,研究明清史離不開故宮。因為學術研究的關係,我經常去故宮明清檔案部即後來的第一歷史檔案館,開會、考察、看書、查檔案,總算約有千次之多。我也寫過研究故宮的學術專著和學術論文。再是行路。故宮姻系中的瀋陽故宮、避暑山莊、木蘭圍場、南京明宮遺蹟,台北故宮博物院等,我都多次去參觀考察過,並結識許多學界師友。這些都為我“故宮系列”八本書,做了理性與感性的、資料與體驗的準備,打下學術的基礎。
此外,跟故宮相關聯的學術團體,如北京史研究會、清宮史研究會、北京滿學會、中國紫禁城學會、中國古都學會等,我都在其中任過職務。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故宮成立紫禁城出版社,恢復《故宮學刊》和《故宮博物院院刊》,創辦《紫禁城》雜誌,成立中國紫禁城學會,編纂《故宮志》和《故宮詞典》,創建清宮史研究室等,我都從朋友那裏先知其事,有的還參與其中。這樣,我在故宮內外,結識了一批多行業、多學科、多單位、多領域的老年專家和青年俊彥,得以對明清皇宮及其外延有更多的、更細微的瞭解。
Q
文化週刊:從2012年到2020年,即從78歲到86歲的8年之間您連續出版了關於故宮的8本書,這個“故宮系列”是怎麼講故宮的?
閻崇年:第一次寫故宮,是2010年至2012年,值與央視《百家講壇》和長江文藝出版社合作的機緣。成果是在《百家講壇》開講《大故宮》系列講座66講,出版了《大故宮》一、二、三部,之後又補充播出和出版了其第四部———《御窯千年》。今年,為紀念故宮600年,故宮出版社將《大故宮》修訂出版。
第二次寫故宮,是2019年至2020年,值與網絡音頻平台喜馬拉雅和華文出版社、青島出版社合作的機緣。成果是在喜馬拉雅開講《大故宮六百年風雲史》系列講座100講,出版了文字翔實版《故宮六百年》(上下冊)和簡明版《大故宮六百年風雲史》。
本來,故宮的寫作計劃告一段落,但是庚子年前夕疫情來臨,禁足在家,於是梳理已積累的資料,寫出《故宮疑案》書稿,由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付梓。通過電視視頻、網絡音頻和圖書文字等形式,講述故宮的歷史、建築、藝術、人物和精神。
故宮是中華文明的文化寶庫
Q
文化週刊:今年是故宮建成600年,歷史上相關的記載是怎樣的?
閻崇年:《明太宗實錄》永樂十八年(1420年)十一月初四日記載:“爰自營建以來,天下軍民,樂於趨事,天人協贊,景貺駢臻,今已告成。”以北京皇宮壇廟告成,永樂皇帝在奉天殿(今太和殿)暨殿前廣場,接受朝賀,大宴羣臣,以及貢使。這就表明,從故宮建成於1420年,到現在2020年,整整600年了。故宮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定為世界文化遺產,所以北京故宮,既是中國的,又是世界的。北京故宮的600年,是紫禁芳華的600年。這是中國文化史、也是世界文化史的一件大事。只有偉大的中華文明,才有偉大的北京故宮。
Q
文化週刊:故宮是中華文明史上一座文化的寶庫,它有什麼顯著特色?請您舉例談談。
閻崇年:故宮的建築形式各樣,豐富多彩,是一座中國古代建築的博物館。永樂十八年(1420年)十二月二十九日,《明太宗實錄》記載:初營建北京,凡廟社、郊祀、壇場、宮殿、門闕,規制悉如南京,而高敞壯麗過之。復於皇城東南建皇太孫宮,東安門外東南建十王邸,通為屋八千三百五十楹。自永樂十五年六月興工,至是成。從上述記載可以看出:明朝規劃營建皇宮和京城,是在元大都城舊址基礎上,以南京皇宮、城垣為藍本,而“高敞壯麗過之”。明朝北京皇宮之建築,其理念之深、選址之優、等級之尊、規模之巨、建築之高、體量之大、用材之貴、工藝之精、藝術之美、藏品之多,創中國歷史之最。北京城是一座偉大的都城,皇宮殿宇是一座偉大的建築羣。
故宮還是一座偉大的豐富的藝術寶庫,是中華五千年文明所積累的藝術品總彙,而且這些藝術品傳承有序。故宮博物院藏品至2016年,經過清點,凡25類,共1862690件(套)。諸如玉器、青銅器、璽印、瓷器、書法、繪畫、碑帖、典籍、檔案、金器、漆器、樂器、織繡、傢俱、文房、輿圖等,其價值珍貴,數量巨大,種類繁多。
比如書畫。《平復帖》,西晉陸機書,書風樸拙,行筆挺健,是存世最早書法名品。此帖從清宮流入民間,張伯駒先生花重金將其購買,藏縫在棉襖裏,帶出日據的北京城,後捐獻給故宮博物院收藏。又如《蘭亭序》,馮承素臨摹本,被譽為臨摹之最精美之本。東晉顧愷之的《洛神賦圖卷》(宋人摹),取材於曹植的《洛神賦》,體現六朝時期山水人物的畫風。唐閻立本《步輦圖》(宋人摹),繪畫表現吐蕃贊普松贊干布遣使長安,拜見唐太宗李世民,迎接文成公主前往與松贊干布成婚的歷史畫卷。卷卷卓異,件件珍品。
又如中國瓷器,唐宋名窯,瓷苑新葩。宋“定、汝、官、哥、鈞”和德化白瓷等,故宮多有收藏。元代青花,開啓了瓷器史的新時期。明清兩代,皇宮在景德鎮設立御窯,以舉國之力發展瓷器,瓷器藝術達到一個高峯期。明朝御窯的永宣青花、成化鬥彩、萬曆粉彩等,在不斷創新。清朝以康熙郎窯、雍正年窯、乾隆唐窯為代表的御窯瓷器,不斷推陳出新,引領世界藝術風尚。
故宮體現中華傳統文化的精粹
Q
文化週刊:故宮既是珍貴的文化遺產,也凝聚着中華文化精神,在您看來,故宮的文化精神是什麼?
閻崇年:司馬遷説:“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打通天、人、古、今的關係,就是哲學。故宮所體現出的精神,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精粹,是傳統哲學的理念。
如“中”“正”“和”“安”的理念。北京城和故宮有一條貫穿南北的子午線即中軸線,突出一個“中”字,中軸線上北京城的正陽門突出一個“正”字,乾清宮內寶座上方懸匾御書“正大光明”也突出一個“正”字;皇宮的太和、中和、保和三殿與太和殿前太和、協和、熙和三門,都突出一個“和”字;皇城六門——天安門、長安左門、長安右門、東安門、西安門、地安門,都突出一個“安”字。
中與正——北京城又是按照都城中正型理論建造的。宮城在北京居中,三大殿在宮城又居中。居中與對稱相呼應,北京的宮殿、壇廟等也多是對稱的。這體現儒家文化大中至正的哲學理念。
和與安——就“和”而言:宮城外朝的三大殿,明初分別為奉天殿、華蓋殿、謹身殿,突出“天”,就是皇權神授;明嘉靖重修三大殿後,依次改名為皇極殿、中極殿、建極殿,突出“極”,就是皇權;清初重修三大殿後,依次改名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突出“和”,就是社會協和。這個由神權的“天”,到君權的“極”,再到社會的“和”,前述皇城六門都突出“安”字。這反映出帝制社會雖然發展緩慢,思想理念卻在不斷進步。
“中正和安”——中則正,和則安。這體現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與核心。《禮記·中庸》言:“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當然,“中正安和”在帝制時代只能是一種理念、一種期望,實際上是不可能真正完全實現的。
Q
文化週刊:悠悠600年,穿越歷史的風雲激盪,故宮在新的時代背景下依然散發着無與倫比的魅力,您認為原因是什麼?
閻崇年:故宮所體現的哲學,就是創新的哲學;故宮所體現的精神,就是創新的精神。朱熹《觀書有感》詩云:
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詩分四層,因果遞進:因源頭活水,方渠清如許;因渠清如許,才光影徘徊;因光影徘徊,故方塘如鑑。所以,朱熹這首詩的旨趣就是“活水”,也就是“日新”。正如《禮記·大學》引述湯之《盤銘》所説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600年的故宮,為我們充盈哲學理念、脩潤精神境界、涵養藝術素質、藴育高尚品德,提供了可信的路徑、可貴的場所、可看的實物、可鑑的俊傑。故宮既是中華傳統文化的一部偉大的教科書,故宮也是人類文明史上一座偉麗的豐碑。
記者:王小寧 謝穎
編輯:魏芯蕊
【來源:人民政協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