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全國多地劇場開始恢復營業。根據此前有關“電影院復工”通知的要求:每場上座率不得超過30%,減少放映場次,每場不超過兩個小時......這些復工規定對於劇場演出會產生哪些影響?應對疫情期間停演,演出行業又做了哪些新嘗試?
戲劇人的一次狂歡
7月31號,央華戲劇的總製作人王可然走進保利劇院的大門。這座沉寂了大半年的劇院燈光大開,迎來了久違的喧囂。
曹禺、萬方的經典舞台作品《日出》《雷雨》《新原野》的片段,在這場紀念曹禺誕辰110週年活動中陸續上演。作為活動的總導演,王可然感慨地説,這次活動,可以説是戲劇人再度重返舞台的一次狂歡。
“
表達戲劇對時代、對生命的各種苦惱和快樂的關注,恰恰就是戲劇的生存根本。可以通過紀念曹禺先生110週年這樣一個行動表達出來,這就是我們接到劇場可以開放的消息,用7天時間就做了演出的原因。
”
票太難搶
隨着北京疫情響應級別降級,國家大劇院、長安大戲院、北京人藝的首都劇場紛紛重新恢復演出。對上座率的控制沒有擋住觀眾的熱情。
北京中山公園音樂堂首場演出,按規定只能出售30%共400多張票,僅半個小時就全部賣光。北京人藝首演《讀推銷員之死》,鐵桿觀眾紛紛表示“票太難搶了”!
拿出優質作品
與電影院相比,真人演出的戲曲話劇,排場密集度和時間段都受到了更大的限制。在王可然看來,各行業的復甦都要面臨時間的考驗,文化藝術領域可能需要更長的恢復期。
“
大劇場的舞台劇回本是極其困難的。對於這個行業,正式演出控制成本和平衡投入產出之間還是要做具體工作的,還是要拿出優質的作品,讓市場、觀眾對我們繼續保有信心,這才是我們當下應該做的。
”
如今,隨着疫情好轉、劇院開放,線上演出似乎又走到了十字路口:摸索半年,“雲演出”究竟是不是一片值得深耕的沃土?線上演出的方式,又是不是傳統劇場經營模式的有效補充呢?對此,王可然認為:
“
線上演出,是為了推動更好的傳播,但不能簡單地把劇目搬到線上來,而是要做到符合線上傳播的劇場感創新。要符合受眾用屏幕看時,能不能帶給他除故事情節之外的吸引力。
”
記者:何 源
編輯:吳 桐
審稿:李 瑩
監製:劉志軍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來源:經濟之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