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人民日報
祁連山國家公園寺溝管護站的生態管護員在巡護途中檢查野外紅外相機。
本報記者 姜 峯攝
祁連山好風光。
本報記者 姜 峯攝
編者按:去年10月,我國正式設立三江源、大熊貓、東北虎豹、海南熱帶雨林、武夷山等第一批國家公園,開啓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新篇章。一年來,國家公園建設在管理體制創新、嚴格生態保護、社區融合發展等方面積極探索、積累經驗,成為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亮麗名片。
即日起,本版推出“美麗中國·國家公園設立一年來”系列報道,聚焦第一批國家公園設立以來在生態保護領域所做的努力,探索國家公園建設如何更好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去年,青海省委印發《關於加快把青藏高原打造成為全國乃至國際生態文明高地的行動方案》,提出建設國家公園典範,推動共建青藏高原國家公園羣,到2025年基本形成以國家公園羣為基礎的青藏高原生態保護空間格局。
三江源國家公園正式設立,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片區體制試點任務全面完成,青海湖國家公園創建工作正式獲批……一年來,青海推進國家公園示範省建設蹄疾步穩,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基本成形。
以保護具有國家代表性的自然生態系統為主要目的,實現自然資源科學保護和合理利用
秋天的青海湖,清波如碧,美不勝收。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縣甘子河鄉達玉村牧民尖木措,得意地向記者展示他剛拍到的黑頸鶴羣。
從志願者到管護員,尖木措在青海湖邊巡守了快30年,帶動全村上百名牧民加入生態保護的行列,“要建國家公園哩,大夥更得加把勁!”
就在上週,一天之內,青海省委、省政府組成的調研團隊,沿着周長約360公里的青海湖考察了整整一圈。
二郎劍污水處理廠、黑馬河保護站、鳥島自然保護區……調研主題涉及水生態保護、生物多樣性、生態旅遊、環湖地區城鎮帶試點、村容村貌提升等多個方面,旨在深入貫徹落實“在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上走在前頭”要求,高站位高標準創建青海湖國家公園。
今年4月,國家公園管理局正式批覆同意開展青海湖國家公園創建工作。從1975年始建自然保護區,到1997年經國務院批准升格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再到如今開始國家公園創建,青海湖近五十載的保護髮展歷程,也見證着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在制度層面的提檔升級。
何為國家公園?2019年中辦、國辦印發的《關於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的指導意見》中明確:以保護具有國家代表性的自然生態系統為主要目的,實現自然資源科學保護和合理利用的特定陸域或海域,是我國自然生態系統中最重要、自然景觀最獨特、自然遺產最精華、生物多樣性最富集的部分,保護範圍大,生態過程完整,具有全球價值、國家象徵,國民認同度高。
2020年,國家林草局和青海省政府出台了《青海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示範省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20—2022年)》。從首個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建設,到率先啓動國家公園示範省建設,先行先試的青海交出瞭如下成績單:三江源國家公園去年正式設立,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片區體制試點任務全面完成,青海湖國家公園創建工作正式獲批。
借鑑經驗,用國家公園一塊牌子管到底
三江源國家公園是青海建設國家公園示範省的最好樣板。青海省林草局局長李曉南記得,5年前他與記者站在曾經的三江源保護區劃圖前,只見各類保護地犬牙交錯,時任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首任局長的他感慨:“為了醒目,區劃圖標示得五顏六色、花花綠綠,我看了都犯暈!”而今,他有了新感慨:“破解條塊分割的弊端,打造用國家公園一塊牌子管到底的治理新體系,是三江源探索出的寶貴經驗。”
對三江源國家公園試點所涉4縣進行大部門制改革、實現集中高效統一保護,對原有6類15個保護地進行功能重組、優化整合,形成了一套制度治理、一體化系統監測、一支隊伍執法等管理模式……《關於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的指導意見》中明確,國家公園建立後,在相同區域一律不再保留或設立其他自然保護地類型。
去年,隨着三江源國家公園正式設立,黃河源約古宗列曲區域、長江源格拉丹東區域、當曲區域也被納入,三江源國家公園區劃面積由試點階段的12.31萬平方公里增加到了19.07萬平方公里,範圍擴大到5縣(市)15個鄉鎮,國家公園一塊牌子管到底的經驗得到推廣。
記者從青海省林草局瞭解到:隨着《青海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示範省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20—2022年)》的推進,截至目前,青海全省109處各級各類自然保護地已優化整合為79處,保護地總面積不減反增,多了3.41萬平方公里,其中國家公園在全省保護地總面積中的佔比已然過半,這意味着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已基本成形。
高標準為的是高質量。三江源生態保護和建設二期工程進入收官階段,祁連山南麓798個“問題圖斑”完成整改,青海湖啓動為期10年的第六次封湖育魚……據最新統計,青海草原綜合植被蓋度已經達到57.8%,35個國家考核斷面水質優良比例達100%,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不斷提升,“中華水塔”更加堅固豐沛。
以人為本,推動生態惠民、生態利民、生態為民
一隻藏狐的突然襲擊,讓喜馬拉雅旱獺驚慌失措——發生在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片區天峻縣境內的一幕,被青海本土攝影師鮑永清定格。
三江源國家公園長江源園區曲麻萊管理處,牧民出身的生態管護員組成了近百人的大自然攝影隊,作品曾獲邀參展,珍貴的雪豹照片及影像數不勝數……“這兩年,青海以高原珍稀野生動物為主題的生態攝影作品頻頻斬獲國際大獎。”青海省林草局副局長王恩光説,“在國家公園,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鳥獸的棲息樂園也是攝影家與管護員的創作寶地。”
《關於加快把青藏高原打造成為全國乃至國際生態文明高地的行動方案》明確了“以人為本、共建共享”的原則,提出“着力構建生態文明建設全民行動體系,推動生態惠民、生態利民、生態為民”,回答着國家公園靠誰建、建給誰的問題。
除了翩翩起舞的黑頸鶴,“半河清水半河魚”的湟魚洄游壯觀場景、種羣數量穩步恢復的普氏原羚照片,如今也都成為尖木措巡護途中的“妙手偶得”。像他一樣,現在青海全省活躍着14.5萬名生態管護員,從曾經的草原利用者轉型為生態保護者。
矯健敏捷的白唇鹿、萌態百出的荒漠貓……來自北京、成都、合肥、廣州、深圳等地多所小學的小朋友們,用妙趣橫生的畫筆在“花兒與少年 守護祁連山”生態科考夏令營創作了一份份五彩斑斕的作品。
今年8月,青海省環境教育協會負責人尤魯青第一次邀請省外的小朋友走進祁連山國家公園。“孩子們都説8天時間太短了,明年還要來!”尤魯青説。這兩年,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片區設立了13所生態學校,形成特色鮮明的自然教育課程。
《 人民日報 》( 2022年09月26日 13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