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世界最大國家公園體系,打造絕美“國家名片”| 新京報專欄

建設世界最大國家公園體系,打造絕美“國家名片”| 新京報專欄
10月5日,遊船行駛在吉林紅石國家森林公園內的白山湖上。圖/新華社

10月12日,在中國首批國家公園設立一週年之際,國家林草局表示,根據規劃,我國將建立世界上最大的國家公園體系。

綜合考慮自然地理格局、生態功能格局、生物多樣性和典型景觀分佈特徵,我國編制了《國家公園空間佈局方案》,遴選出50個左右的國家公園候選區,總面積約佔國土陸域面積的10%,將保護中國最具代表性的生態系統和80%以上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物種及其棲息地。

這意味着,我國自然生態系統最重要、自然遺產最精華、自然景觀最獨特、生物多樣性最富集的區域將逐步納入國家公園體系並嚴格保護起來,也標誌着中國自然保護地體系進入高質量建設階段。

從自然保護區到國家公園

國家公園的空間佈局,在國家公園體系建設中可謂意義重大。

筆者大學本科專業是自然保護區資源管理專業,畢業論文的題目是《中國自然保護區分佈數量分析》。20世紀90年代中期,中國自然保護區經歷了一次蓬勃發展的時期,數量已經很不少。不過,即使以當時的標準,中國自然保護區在管理和佈局上仍暴露出很多問題——“粗”“空”“亂”現象廣泛存在,特別是受限於地方財政盤子大小,一些地方自然保護區只掛了塊牌子。

自然保護區的宏觀佈局,主要決定於當地自然資源稟賦,也就是“有什麼,保什麼”,但有些地方面臨的生態壓力很大,亟須保護的區域未必能在保護清單前列。

而工作之後,在自然保護區規劃建設實務工作中,我又很快意識到中國自然保護區建設體系有時還有“教條刻板”的一面,特別是在“保護與開發”這個最常見的矛盾點上。這些也是中國自然保護地發展中的深層次問題。

相當長時間裏,自然保護區是中國“自然保護地”體系中當仁不讓的主體。其實那時還很少稱作“自然保護地”,這個概念主要是為了將中國自然保護體系多類型主體“統一”起來而引入的。

而在2000年左右中國生態保護建設進入一個新高潮期後,自然保護地體系最大的變化,莫過於“國家公園”從探索到建設,逐步成為中國自然保護地的主體。特別是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建立國家公園體制”,我國正式進入國家公園試點建設階段。

建設世界最大國家公園體系,打造絕美“國家名片”| 新京報專欄
2021年5月19日,金絲猴在神農架國家公園大龍潭金絲猴野外研究基地山林中活動。圖/新華社

符合自然保護理唸的現代發展方向

從“國家公園”這個名字也可以看出,相比之前的自然保護區,“國家公園”體系吸收了更多人類生態文明的成功經驗,也將在此基礎上形成中國特色的自然保護管理理論與實踐系統。

在國家公園建設探索初期,國家公園與自然保護區體系究竟區別在哪裏?國家公園體系如何避免形成徒有其表的“換湯不換藥”?在建設過程中遇到的多年“痼疾”,比如行政區域造成的割裂,保護地與各級政府之間的關係,能否得到有效解決?這些都是需要重視的問題。

在將近十年的探索與建設之後,中國國家公園面對種種新老問題,似乎已經找到了解決方案,發展路徑也更清晰。

從整體來看,國家公園可以視為原有以自然保護區為主的體系的升級,不是顛覆否定,也不是全然另起爐灶。原有的自然保護區體系,將作為中國自然保護地的基礎,得到繼承發展。

在管理上,國家公園或將獲得更大賦權。一方面,很多案例表明,原有的行政架構,使很多保護區在面對外來壓力時頗感為難,這種情況將會減少;另一方面,在適度開發上,國家公園的選擇空間也會更大,更少受一些教條而未必切合實際的條文限制。

國家公園是國家級公共開放性區域,更具有“國家名片”的意涵。所以在宏觀佈局上,中西部經濟欠發達地區建設國家公園,將不至於因受限於財政能力而減少設置或降低管理水平,中國自然保護地的整體佈局將更為均衡、合理。

與自然保護區體系相比,國家公園體系將從單向度、自上而下、封閉性的管理理念,向更具開放性、更多公眾互動,與民眾日常生活更相關的方向邁進一大步。這也符合全世界自然保護理唸的現代發展方向。

國家公園是我國管理層次最高、保護力度最大、生態系統最典型的國土,對構建我國生態安全屏障起着重要的戰略作用。建立世界最大國家公園體系,標誌中國自然保護地體系從探索升級階段,進入高質量建設階段,有利於建立佈局科學的空間治理體系,推動形成合理、適度、有序的國土空間保護格局。

撰稿/宋金波(專欄作家)
編輯/徐秋穎
校對/吳興發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723 字。

轉載請註明: 建設世界最大國家公園體系,打造絕美“國家名片”| 新京報專欄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