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以上紅樹林納入自然保護地 我國成為紅樹林面積淨增國之一
封面新聞記者 盧蕩
“中國55%以上的紅樹林納入自然保護地,紅樹林面積已由本世紀初的2.2萬公頃恢復到2.7萬公頃,成為世界上少數幾個紅樹林面積淨增加的國家之一。”這是11月7日,封面新聞記者從《濕地公約》第十四屆締約方大會日內瓦分會場舉辦的“面向2030/2050的全球紅樹林保護”邊會上獲得的消息。
會議現場。
紅樹林是最重要的藍碳生態系統之一,有着“海岸衞士、鳥類天堂、魚蝦糧倉”的美譽。在淨化海水、防風消浪、維持生物多樣性、固碳儲碳等方面發揮着極為重要的作用。數據顯示,全球目前有341種受威脅物種以紅樹林為主要棲息地。
作為濕地大國和《濕地公約》締約方,我國不斷加大紅樹林保護力度。印發了《紅樹林保護修復專項行動計劃(2020-2025年)》,創建了紅樹林保護與修復國家創新聯盟,成立了紅樹林監測評估中心。值得關注的是,我國將在深圳打造全球首個紅樹林保護交流合作的國際紅樹林中心,全面開展技術交流、信息共享、監測評估和援外培訓,為各締約國特別是發展中國家提供服務和幫助。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有關負責人表示,中國領導人宣告在深圳建立國際紅樹林中心,充分體現了中國對沿海生態特別是紅樹林保護的關心和重視。下一步,中國將加快實施《紅樹林保護恢復專項行動計劃》,不斷擴大紅樹林面積,計劃到2025年營造和修復紅樹林1.88萬公頃。同時還將加強交流合作,廣泛開展保護修復、技術交流、合作研究、宣教培訓等示範項目。
紅樹林資料圖。
為推進全球紅樹林保護,該負責人還提出四點建議。一是提升生態功能,採用自然恢復和人工修復相結合方式,實施退化紅樹林生態修復項目,提高紅樹林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和完整性。二是強化制度建設,進一步加強法律法規、規劃和標準等建設,將更多紅樹林納入自然保護地體系。三是吸引社會參與,健全社區共管機制,讓公眾自覺投身保護,鼓勵社會力量和社會資本參與保護和修復。四是加強科技支撐,建立科學研究和技術交流平台,攻克紅樹林生態修復技術瓶頸,為科學規範促進紅樹林恢復奠定基礎。
此次邊會由紅樹林基金會等主辦,來自《濕地公約》秘書處、聯合國機構、各國政府、國際機構、非政府組織的百餘位代表圍繞紅樹林現狀與其在可持續發展目標中的作用、面臨的挑戰與機遇及紅樹林保護實踐等內容開展了座談和交流。
與會代表呼籲,在2050年全球生物多樣性願景及《濕地公約》框架下,深化全球紅樹林保護合作,共同支持建立國際紅樹林保護與合作機制,促進全球紅樹林研究、交流、合作和能力建設。紅樹林基金會表示,將設立國際紅樹林保護專項基金,協助國際紅樹林中心建立廣泛參與、公開透明的國際合作平台和機制。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採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注:ihxdsb,報料QQ:33864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