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詩人如同夜空中的繁星,數不勝數。然而,能夠始終熠熠生輝的詩人屈指可數。最廣為人知的便是李白、杜甫,他們是唐代詩壇上的佼佼者,創造了無數上乘佳作,成為文人騷客爭先拜讀的作品。
李白是浪漫主義文學的集大成者,杜甫的詩更是被冠以“詩史”之稱,兩人的藝術成就以及對古代詩壇的影響不可估量。然而,並非所有詩人的作品都能如李白、杜甫一般出色與精彩,更多的是被埋沒在塵埃之中,不被任何人賞識。
因此,古代多的是懷才不遇、扣壺長吟的詩人。不過,詩壇裏還有一部分特殊羣體,他們憑藉一首出彩的代表作扭轉了名聲與命運,用詩歌成就了自己。
唐朝詩人張繼便只以一首作品留名千古、名聲遠揚。他的作品《楓橋夜泊》被收錄至《唐詩三百首》,詩中提到的寒山寺甚至因此成了趨之若鶩的旅遊勝地。如今《楓橋夜泊》被搬上《中國詩詞大會》的舞台上,把北大博士陳更都難倒了,這是為何?
詩詞大會總冠軍答錯題目
大型文化類綜藝節目《中國詩詞大會》開播已有六季,節目中雲集了無數熱愛且精通詩詞的選手。例如第四季的總冠軍陳更,她是北京大學博士出身,才華斐然、形象姣好,答題時自信滿滿、落落大方,在詩詞圈也小有名氣。
然而,當遇到從未接觸過的難題時,她的眼神中也會瞬間流露出茫然與慌張。《中國詩詞大會》中有一道題把陳更給難住了,原題為:張繼的詩“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他“愁”的原因是什麼?
答案共有四個選項,分別是A.旅費不足,寄宿遊船;B.國家動亂,自己漂泊;C.環境淒涼,疾病纏身。陳更思考片刻,給出了“選項A”的答案,並解釋《楓橋夜泊》乃是詩人張繼科考落榜時所作,因此彼時的他一定窮困落魄,連回家的經費也沒有。
其實,正確的答案應當是B。如此一來,身為詩詞大會總冠軍、北大博士的陳更自然成了眾矢之的,被網友嘲笑與諷刺,網友們稱其堂堂北大博士連小學生都比不上。
《楓橋夜泊》
《楓橋夜泊》是唐代詩人張繼在安史之亂後途徑寒山寺所創作的羈旅之詩。這首詩不僅在國內家喻户曉,還揚名海外,風靡全日本。日本人對這首詩情有獨鍾,將其收錄至小學課本,還仿造蘇州的寒山寺在本國建造了一座名為寒山寺的寺廟。
緊接着,日本人又根據“夜半鐘聲”建造了一座鐘樓,甚至在溪流上架起了一座楓橋。由此可見《楓橋夜泊》的影響力之大。整首詩的詩眼僅“愁”一字,通過描述殘月、棲鴉、漁火等意象,展現了一幅蕭瑟、寂寥的夜景圖,同時烘托出詩人內心綿延不絕的憂愁與孤獨。
詩人孤身一人在楓橋之下泊船,心情本就惆悵惘然,誰知偏偏望見一輪殘月,心頭不免湧上一絲悲涼與傷感。通常來説,羈旅者在外漂泊,都會格外思念親人,期盼着儘快回鄉與家人團聚。
而詩人卻與眾不同,在客舟上孤獨難眠、愁容不展,無人知曉他究竟為何而愁,是因為仕途不順?亦或是家事索懷?詩中並未詳細説明。
李定廣教授出面闢謠
答錯題後,來勢洶湧的質疑聲將陳更淹沒,網友對她的詆譭遠多於讚揚。對此,命題專家李定廣教授出面維護陳更,並稱其答錯情有可原,因為連初中語文教材也出錯了。據《全唐詩》記載,《楓橋夜泊》作於安史之亂後,而安史之亂髮生在公元755年末期。
可《唐才子傳》的第三卷很明確地記錄了張繼於公元753年科舉及第,因此這首詩絕非因科考落榜而寫的落第詩。試想,張繼已然在兩年前中了進士,豈會在兩年後抒發科考失利之愁?這首詩的許多解讀都出現了明顯的時間線與邏輯錯誤。
那麼張繼究竟為何而愁呢?自然是導致唐王朝動盪不安的安史之亂。公元755年,安史之亂席捲整個大唐,唐玄宗李隆基逃亡至蜀地避難,而張繼雖已科舉及第,但還未上任,他只能同其他才子一起逃跑至江浙地區躲避災禍,途徑楓橋時,有感而發寫下這首千古名作。
李定廣教授認為陳更之所以會選錯,主要源於我國著名作家張曉風女士的《不朽的失眠》,文中提及張繼“落榜”一事,並感慨榜紙那麼長,竟也容不下張繼的名字。
由此可知,張曉風將《楓橋夜泊》誤認為是落第詩了。除了張曉風與陳更外,還有許多人不瞭解張繼在創作《楓橋夜泊》時的背景,都理所當然地認為詩人懷才不遇、思鄉心切等。
結語:
李定廣教授之所以出這道題,是因為他知道大家的知識盲區,想讓大家在閲讀與品鑑一首詩歌時,一定要具備自己的觀點,切不可人云亦云、望文生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