説起神策軍,我想讀者們或許略感陌生,不明白什麼軍隊會起這樣的一個名字,其實神策軍在中國古代兵制史中可以説鼎鼎有名。
並不是因為其名稱上有一個“神”字,而是因為其誕生的時代,以及其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是非常值得關注的。
唐朝作為中國古代封建王朝,赫赫有名的一個時代,雖然其只強盛了一個世紀的時間左右,但是其在綜合國力,以及國際影響力上卻依然不容忽視。
安史之亂將整個唐朝分成了前後兩個階段,這也是盛唐和中晚唐的重要時間點,在安史之亂以後,百廢待興且備受戰爭折磨和外族入侵的唐朝,風雨飄搖了一個半世紀。
不僅如此,在這一個半世紀當中,於德宗和憲宗時期唐朝,居然還煥發出了強大的生命力,中央集權得到顯著恢復,中央對地方的控制也在不斷加強。與此同時,此前囂張無比的吐蕃勢力,也在唐軍的奮勇反擊之下,失去了以往的氣勢。
這一段時間也被歷史學家們稱為中興時期,那麼為何在中晚唐時期,唐朝中央面臨着非常嚴峻的內外交困局面之時,卻依然還能夠有所作為出現中興局面呢?神策軍就在其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保障作用。
不錯,神策軍作為中晚唐時期,唐朝內角外困局面下的時代產物,其產生具有主動和被動的雙重意義。
神策軍的產生直至中央化是一個過程,其並不是由中央政府主動鍛造出來的。神策軍起初只是由安史之亂前,唐朝戰將哥舒翰為了備禦吐蕃在青海地區,設立的一支地方邊防部隊,其規模也比較有限,大概也就在數千人左右。
而當安史之亂爆發之後,官軍節節敗退,唐玄宗將所有的官軍,壓在了哥舒翰和潼關身上,奈何哥舒翰兵敗被俘,潼關失守之後,進入長安的重要門户也就不復存在了。
正是因為潼關的失守,玄宗不得不在眾人的保護下出逃鳳翔,由此整個長安面臨着淪陷的危機。
與此同時,唐朝中央詔令天下軍隊,進入長安勤王抵抗安史叛軍。在這樣的危機情況下,時任青海地區神策軍的將領衞伯玉,便率領大概不到兩千人的神策軍前往長安勤王,這時神策軍開始進入中央,受到中央政府關注的開始。
同樣也是在安史之亂期間,神策軍作戰神勇,忠心耿耿,這得到了新任皇帝肅宗的極大關注。
再加上當時中央所能夠控制的軍隊幾乎為零,不得不依靠郭子儀和李光弼率領的朔方軍,為了長時間的考慮,肅宗在接受謀臣的建議之後,選擇將神策軍作為中央禁軍進行培養和提拔。
就這樣,神策軍開始一步步成為唐朝的心腹之軍,經過肅宗和代宗兩代的經營,成為關中一支舉足輕重的軍隊。
到了德宗時期,神策軍再次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從軍隊的領導機制、組織建制以及人數規模上,都得到了全新的整理,神策軍在關中已經成為了碾壓式的存在,這成為唐朝中央權力得以重新伸張的重要保障和標誌。
於是就出現了筆者在上文所説的,德宗和憲宗時期出現的中興局面。
在神策軍誕生之後,不斷髮展壯大的時期,唐朝中央權力的發展,與其有着非常相似的軌跡。
説得直白一點,神策軍實力不斷提升,規模不斷壯大,唐朝中央政府的權力和控制力,就會不斷增強。
這在一定程度上説明,軍隊在當時所起到的特殊支撐作用,因此我們可以説中唐以後出現的久違的中興局面,實際上和神策軍的發展、壯大有着不可分割的關係。
總而言之,神策軍的發展過程雖然艱難,但是其所起到的效果和作用卻是有目共睹的,作為直屬於中央的禁軍角色,神策軍在中晚唐時期,充當着極為重要的御外製內功能。
安史之亂唐朝依然能夠維持一個半世紀的統治,一方面是地方藩鎮勢力彼此之間明爭暗鬥,這令唐朝中央得以喘息,並且有所作為和應對之策。
另一方面便是中央神策軍的快速崛起,有效遏制了地方軍事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