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晚唐詩人秦韜玉,曾作一首《貧女》,在《唐詩三百首》之中知名度頗高,在後世算得上是千古名篇。根據詩義能看出,秦韜玉書寫了一位貧家女子,感傷自己的身世和婚姻。貧女衣着簡陋,終身大事無處着落,打算請人為自己做媒,卻無奈又再添傷感。世人都喜歡華美的裝扮,誰會在意貧女這般,衣着簡樸但情操高尚的人呢?可貧女心靈手巧,並不在意與人鬥眉這種表面功夫,最後一句慨嘆自己婚事遙遙無期,卻每年都要為別人做嫁衣。其實這首詩中,秦韜玉的深層意思,寫的並非是貧女,而是通過貧女來抒發一位懷才不遇文人的苦悶。事實上秦韜玉這首詩,要表達的也並不只是這些,背後更包含着他坎坷的身世經歷。
秦韜玉的家世背景
秦韜玉以貧女來比喻自身,抒發自己舉人出身,而無人提攜的悲哀,這就關係到了其家庭出身問題。在晚唐時期士族子弟不用太發愁懷才不遇,自有家中的達官顯貴為其張羅前程,但沒有後台的寒士,苦於''無媒''只能自己四處干謁求推薦,而秦韜玉的家世並不一般。綜合史料分析,能看出秦韜玉的父親,是晚唐中下層軍官,隸屬於宦官統領隊伍,而且他與尚書左僕射路巖的關係非同一般,後來路巖被貶,正是受到了路巖的牽連,秦韜玉才在京兆府試中名落孫山。更重要的是秦韜玉還是宰相於琮的侄子,於琮和路巖同朝為相長達五年之久,路巖在鹹通五年入相,三年後於琮入相,二人有一個共同的政敵權相韋保衡,二人都曾受到過他的驅逐。
靠山倒下政敵報復秦韜玉
路巖與於琮有着共同的敵人,關係自然不會太壞,算是同一陣營的利益體。秦韜玉正是靠着於琮的關係,抱上了路巖的''大腿'',併為路巖製作過文書材料。秦韜玉在參加京兆府試時,被京兆尹楊損駁落,也是因為秦韜玉攀附權貴,遭到了楊損的報復。《舊唐書》曾記載楊損與路巖,因為宅地小事產生過間隙,路巖就仗着權力大,對楊損的仕途加以貶抑,後來路巖失勢,楊損節節高升,遂對攀附路巖的秦韜玉施加報復。秦韜玉自己的名聲也沒好到哪裏去,他是晚唐臭名昭著的''芳林十哲''之一,這些人結交宦官干擾科場,時人對之十分鄙夷。那麼秦韜玉當時結交的宦官又是誰呢?據歷史學者推測,很可能就是叱吒僖宗一朝的權宦田令孜。
犯士林大忌抱宦官''大腿''
《舊唐書》記載田令孜本姓陳,''僖宗即位,擢令孜左神策軍中尉'',稱田令孜在鹹通一朝時,就已經做到了神策中尉的高位,這個期間正是於琮和路巖為相之時。雖然田令孜與路、於三人的關係難以盡知,但後來田令孜對於琮的侄子秦韜玉的照顧來看,應該是與於琮頗有交情。秦韜玉交結宦官圖謀富貴,也不可能結交一些沒有權利的宦官,最有可能的就是田令孜,在後來秦韜玉入蜀之後,再次受到田令孜的重用,也可以證明這一推測。有一問題大家肯定注意到了,沒錯就是秦韜玉身為宰相的侄子,他若要謀求科第的話,根本不用去結交宦官,自家的親戚關係就能安排的''明明白白'',那麼秦韜玉為何不顧士林的大忌,要多此一舉呢?答案是秦韜玉要上個''雙保險'',同時還可以利用''芳林十哲''的名頭,製造聲勢壓制住主司考,為其他同夥謀求科第。
攀附宦官的悲慘原因
《舊唐書》還記載秦韜玉的叔母宣宗女廣德公主,視秦韜玉如己出,為了秦韜玉能力爭鼎甲出謀劃策,但此次秦韜玉落第,原因在於眾議譁然,這次失敗已經是當初被楊損駁落之後的第七年了。於琮在鹹通八年到鹹通十三年在相位,這五年是秦韜玉利用權勢,謀其及第的最佳時機,但由於年齡原因或者其他因素,秦韜玉並沒有參加科舉。他參加科舉的最早記載是在鹹通十四年,到乾符元年楊損任京兆尹之時。在於琮的政敵韋保衡落敗後,《舊唐書》記載:''廣明元年黃巢據大內.......故相於琮從駕不及,為賊所捕遇害'',説黃巢攻佔長安後,於琮被賊軍所殺。廣德公主為秦韜玉謀第之時,是在春榜之時,當年十一月其全家都死難於黃巢作亂。至此秦韜玉的兩大靠山,於琮與路巖都死於非命,再也沒有可以任何權勢可依,這才有了他入蜀攀附田令孜及第的事。
大起大落如夢似幻一場空
''芳林十哲''雖與宦官交通,但史籍都是籠統記載,沒有細節可供參考,事實上''芳林十哲''確是因為此事受到士林的不齒,科考之時屢受打擊。綜合秦韜玉的人生過程,我們再來看這首《貧女》,便有豁然開朗之感,根據詩義可知,應該是於家家族慘變之後所作。秦韜玉用貧女自我比喻,暗含着他浮沉的身世,與複雜難言的人生經歷。他雖然是士族子弟,但在其叔父於琮未發跡之前,家道就已經中落,他的父親只是箇中下層軍官,所以他自比''蓬門''。在於琮發達之後,秦韜玉也跟着見識到了很多豪門之事,但家族慘變之後往事便不可回首。所謂''由奢入儉難'',人生境遇也是如此,雖然秦韜玉家世有過顯赫之時,但一切都恍如隔世,他又再次回到了貧寒的境況。他本有''良媒''路巖與於琮夫婦,但這些人都先後死去,雖其想要再託良媒,但天下之大,又有何人可託呢?只能徒增傷感罷了。
秦韜玉的仕途野望
因為秦韜玉結交宦官而被士林所鄙夷,這樣的不光彩之事,他又怎麼能在詩中明言呢?所以秦韜玉只能説貧女不屑於與人鬥美,暗示自己的不合流俗,用高雅的格調來掩飾自己。但秦韜玉又對自己的才華十分自信,認為自己不像那些只會做表面功夫的投機鑽營之輩。詩中最後一句非常關鍵,''苦恨年年壓金線,為他人作嫁衣裳'',該如何理解這一句呢?秦韜玉有着強烈的入仕雄心,他在另一首《寄李處士》中,説''要路強幹情本薄,舊山歸去意偏長'',在其《寄懷》中有云''總藏心劍事儒風,大道如今已渾同......若使重生太平日,也應回首哭途窮''。
忙活一場徒為他人作嫁衣
這些詩作都包含着他的仕進之心,以及努力換來的科場成功。他上下奔走活動關係,夥同了一幫人,依仗着宦官的威勢,加上路巖與於琮做靠山,每次都用權勢施壓司考,謀求自己與夥伴的及第,正是''年年壓金線''之意。但事實卻是事與願違,秦韜玉屢遭挫折,到頭來得到的,只是因為攀附宦官引起的眾怒與排斥,為之受益的反而是自己小團體之外的人, 這正是為他人作嫁衣裳的意思。用一句話來形容,就是機關算盡太聰明,反誤了卿卿性命。這一慘痛結局,對秦韜玉來説,自然是多言苦恨,回想自己的努力坎坷一生,秦韜玉痛定思痛,再加上自己的身世與命運經歷,的確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了。
晚唐社會背景與文士們的選擇
在古代中國封建社會中,社會等級森嚴,各階層之間有着重重壁壘,在相對安定和平的唐朝,施行科舉制是成為改變階層的主要工具,所謂''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無數寒門士子通過科舉成功''逆襲''。然而自從甘露之變開始,大唐的天空之上就一直籠罩着宦官專權的陰雲,為此上演過許多腥風血雨,這是無數唐朝士子心頭揮之不去的陰霾。在唐朝後期,牛僧孺與李宗閔建立的牛黨,與鄭覃、李德裕為首的李黨,從憲宗一朝鬥爭到宣宗時期才結束,總共近40年的過程中,雙方無數官員遭到罷免與貶謫,澆滅了文士們建功立業的激情,爾虞我詐成了很多人的做人信條。同時唐朝的藩鎮持續為禍,各地戰亂四起,保全自身遠離禍患,與求祿養親,成為士子們心中難以化解的矛盾痛苦。
尾聲
在大唐王朝江河日下,唐廷風雨飄搖的情勢之下,每個人都感到切實的末日焦慮,以致於世風日下,文士們的求仕之路也變得更加艱難。而社會又難以為他們提供合理的進身之途,到了這裏僅憑苦讀提高學識,已經不能改變自己的命運,而那些才學之外的因素,才是左右文士們改變狹窄人生出路的關鍵,因此為了獲得進階,文士們轉而尋求更加有效,且擅長的干謁求第,這一場場競爭似乎成了赤裸裸的功利人生交易。秦韜玉正是無數通過干謁求功名富貴隊伍中的一員文士,他希望的是通過才學之外的渠道,獵取到滿意的科名,然而成了失敗的典型。這一首《貧女》道出了秦韜玉複雜的人生況味與身世,這首詩要結合上述的社會背景,與秦韜玉的家世,才能品出其中滋味,也是值得世人深思的前車之鑑。
【參考資料:《貧女》,《舊唐書》,《新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