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很多古寺都建在峯頂,想想修建難度就很大,到底怎麼做到的
現在我們去各大名山上旅遊的時候,往往會發現在它們的峯頂部位都會有古寺存在。雖然有些古寺看起來好像很新,但實際上它們早就已經存在好幾百年了。可能後世之人為了讓它們更好地被保存下去,所以才對它們進行了相應的修葺。當然了,我們本文要給大家介紹的內容,跟這些古寺的後期修葺事宜無關,而主要跟它們剛開始的修建過程有關。畢竟它們出現的地方都過於險峻,古代的時候又沒有現代那樣先進的施工機械,很明顯在峯頂修建古寺的難度會非常大。那麼,我國很多古寺都建在峯頂,想想修建難度就很大,到底怎麼做到的呢?其實,無論是在哪裏修建寺廟,只要掌握了相應的修建技術,就能順利將設計好的寺廟給修建出來。這一點,我們可以從我國古代保留至今的那些古寺就能看出來。所以,在説到被建在峯頂的那些古寺的時候,大家真正關心的其實也並非是它們的修建過程,而應該説成是修建它們所用的那些材料,到底都是如何被運送到峯頂的?若是你不瞭解古代人有多有智慧和力量,那你自然就沒有辦法想象出這個問題的答案來。既然如此,倒不如跟着我們一起來了解下古人往峯頂運輸建築材料的方法吧!所謂棧道,其實就是指沿懸崖峭壁修建的一種道路。只不過古代棧道的豪華程度遠沒有辦法跟現代棧道的豪華程度相比,畢竟古代的棧道既不像現代的棧道外觀那麼好看,也不像現代的棧道安全性那麼高。它只是給古人提供了一個通往山頂的道路罷了,頂多比古人採取手腳並用的方式往山上爬要省力些。即便如此,古人若想在峯頂修建寺廟,多數情況下照樣還得藉助棧道來運輸建築物資。當然了,這個過程肯定是非常辛苦和有危險的,也得講求些技巧和方法。相較於修建棧道而言,直接搭建軟梯來運輸建築物資在“鋪路”這一過程方面明顯要較為省時省力得多。只需先助一個人登上高處,然後將軟梯的一頭固定在高處,接着拋下軟梯的梯體部分,參與建築寺廟的人員就能通過攀爬軟梯來往峯頂運輸建築物資了。當然了,這種運輸物資的方法相較於通過走棧道的方式來運輸建築物資,會顯得更加有難度和危險一些。通常情況下,更適合運輸分量不是很大的建築物資。很多人在看到“懸梯”這一字眼的時候,可能會感到疑惑。因為在他們看來,軟梯跟懸梯應該沒有什麼分別才對。但是實際上,二者之間是有較大的分別。要知道,軟梯通常都更適用於陡峭的山體,而懸梯則更適用於有坡度的山體。此外,懸梯是取山體上長有粗壯藤蔓的植物的根莖部分搭建而成,所以它的搭建過程也算得上是很複雜的。再加上通過攀爬這種梯子往峯頂運輸建築物資的難度也非常大,因此它與上述兩種方法相比而言,可以説是既有優勢,也有劣勢。除了上述這些方法之外,古人在峯頂修建寺廟的時候,還會採用就地取材的方法來獲得建築物資。見過古人修建出來的位於峯頂的寺廟的人,應該都很清楚一件事,那就是這些寺廟的主體部分往往都是木質結構。既然如此,那隻要他們選擇峯頂長有很多樹木的山來作為修建寺廟的地點,豈不是就能省卻從山下搬運建築物資到山上的麻煩了嗎?當然了,也有人説這種方法其實不太可取。因為在部分古人看來,這樣修建寺廟很容易觸怒神靈。畢竟樹木也是有生命的,通過砍伐修建地周圍的樹木的方式來獲得建築物資,無異於殺生造孽。總而言之,古人在面對困難的時候,也是會像我們現代人一樣表現出智商爆棚的樣子來。若是我們把古人想得太過蠢笨,反倒顯得我們自己愚昧無知了。當然了,很多時候古人之所以能夠做到這一點,往往是出於被逼無奈。畢竟他們生活在封建社會,那可是個統治階級説了算的時代。倘若他們有違聖意,那可能立即就會給自己招來殺身之禍。正因為如此,他們才不得不想盡一切辦法來完成統治階級交代給他們的任務,或者説是為了心中的信仰而甘願充分地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去做一些具有挑戰性的事情。圖片來源於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547 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