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雖然在人類兩河流域發展史上造成了無數次水患和災難,但在古代也見有通航的記錄。如春秋時期發生於黃河小北幹流段的“泛舟之役”,這是我國曆史上第一次遠距離大規模的水上運輸。隨便翻開黃河晉陝峽谷兩岸任何一個縣的縣誌,都可以找到關於黃河航運的記載。黃河三門峽的漕運始於秦,歷漢、魏、晉、隋、唐、宋等朝千餘年。黃河三門峽漕運的變化與黃河含沙量密切相關,由於黃河泥沙含量劇增,大量泥沙沉積於河牀,使得本來就難以通航的三門峽地區在隋唐以後就更難通航了。
到了現階段,走進東營黃河口附近,看到泛黃的水體和時而出露於水面之上的曲伏狀“擋門砂”,總認為還是陝北高原的泥沙沖刷裹挾至此,其實看看地圖,才發現黃河走到小浪底水庫已經是非常清澈了,下游的黃是黃河流經河南、山東兩地而“着色”的。
這樣看來,黃河從小浪底為起始點,通過拓寬河牀、清淤加深、串珠狀蓄水等手段,實現黃河變藍、下游通航等宏偉藍圖是完全可能的。屆時,連接鄭州—濟南以及開封、濱州、東營等地級市,形成一個黃河流域經濟帶,發揮黃河入海口的作用等都能一一實現!
引用大河網訊宋向樂的報道,2020年11月26日,在鄭州舉行了黃河通航及生態航道建設調研工作座談會,這次會議再次引起了人們對黃河通航的期盼。專家們普遍認為,此舉的意義在於打造鄭州等沿黃中心城市黃金水道,推動交通運輸結構調整,構建綠色安全綜合交通網絡。黃河通航有利於助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促進國內大循環,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對推動河南高質量發展和中部崛起發揮更大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曾在2009年8月,沿黃九省區就共同簽訂過《黃河航運發展區域合作框架性協議》。當年的8月下旬,沿黃河流域九省區代表齊聚蘭州,舉辦了我國首屆黃河航運發展論壇。會上,黃河流域9個省區航運管理部門及交通運輸部黃河水系航運規劃辦公室聯合簽署了《黃河航運發展區域合作框架性協議》,啓動了黃河航運聯合開發建設序幕。
交通運輸部《黃河水系航運規劃報告》顯示:2020年前將實現黃河區段通航,能夠行駛300噸級船舶;遠期目標為:2030年,實現黃河通航達海,通行300至500噸級船舶、船隊,形成現代化水上運輸新通道。屆時,黃河將成為我國北方水運的黃金通道。
在當年的發展論壇上,專家認為除了千年以來積累的古代航道基礎,黃河航道並未系統全面地被開發建設。新中國成立以來,多座水利樞紐工程橫截黃河,由於當時的工程建設沒有考慮到通航問題,這些設施彷彿一座座柵欄將黃河航道硬生生地割裂開來。黃河航道日益衰落,現分段通航里程累計僅1900餘千米,不足幹流河道總長的40%。
對於人們普遍關注的黃河水資源匱乏問題,專家指出,經過合理調配,加之“南水北調”西線工程的實現,保證通航用水是完全可能的。目前黃河已經十年不斷流,通過“合理用水、節約用水、科學管水”,2030年黃河干流保證流量完全可以滿足航運需要。
不過,開通黃河航運,入海口的樞紐作用更是重中之重,受益也是最大的。所以,作為最下游的東營、濱州,雖然是地級市,但更應發揮“穿針引線”的作用,促成國家這另一個百年大計的順利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