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古人寫詩特別注重推敲,最有名的是唐代賈島的故事,有一天他置身於月明星稀的夜景中,突然靈光一現,寫下“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這句詩,但在一開始的時候,賈島本來想把“敲”改成“推”字,可一又覺得欠妥,最後猶豫不決,竟不知到底選哪個。
於是他便用手反覆做“推”和“敲”兩個動作,以至於進了長安城後不小心撞了京城大官韓愈的轎子。好在韓愈並沒有怪罪他,反而被他鑽研學術的精神打動,與他成為了好朋友,而“推敲”一詞也被流傳至今,形容一個人做事認真和謹慎。
不過,在古代著名詩人中,有一人是例外,他便是被稱為詩仙的李白。杜甫曾這樣描述他:“李白斗酒詩百篇”,這説明李白寫詩特別自由與灑脱,從來不管用詞準不準確,只是由心而發,往往是一壺酒就可以讓他作下幾首千古之作。
相比賈島等寫詩時不斷推敲的詩人,李白看似對煉字毫不講究,可留下的詩篇卻都是經典佳作,這或許就是一種天賦吧。
今天我們來看一首來自李白的送別詩,大家應該都背過,就是那首《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首聯中“西辭”兩字曾引起爭議,詩人的朋友到底要往哪個方向離開呢?
這個問題還出現在詩詞大會的節目中,當時有將近四十個人答錯題目。這是一首李白寫給孟浩然的送別詩,早就被收錄在小學必背古詩詞中,為何還會有那麼多人答錯呢?説到底還是沒有真正明白這首詩的意思。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西辭”一詞,“西”是名詞作狀語,表示“向西”的意思,“辭”是“辭別”和“離開”的意思,合在一起就是“向西辭別”,那麼到底是往西去還是東去呢?這就和古詩的背景有很大的關係。
搞清楚了“西辭”的意思,有人更加疑惑了,為何詩人一定要用“西辭”,而非“東去”這種明顯表示“向東出發”的詞彙呢?因為“西辭”一詞的確讓人誤解,如若不知道黃鶴樓和廣陵的位置,根本不知道到底該西去還是東去。
這裏的黃鶴樓是有典故的,“昔人”便是三國時期的名人費禕,據説他常在武昌邊上的酒樓喝酒玩樂,而且他喝酒總是賒賬,那裏的老闆不僅沒有怪罪,還總讓他喝個痛快。
過了幾年,費禕為了“償還”酒錢,就用橘皮在牆壁上畫了一隻鶴,據説只要有客人來這飲酒高歌,鶴就會翩翩起舞,酒樓也因此遠近聞名,短短十年老闆就富甲一方。
突然有一天費禕來到酒樓,老闆為他擺酒接風,後連連拜謝,費禕也沒説什麼。忽然一隻黃鶴隨着白雲飄來,費禕架上黃鶴就西去了,為了紀念費禕,老闆就將酒樓改為“黃鶴樓”。
自古以來,“西方”在佛教裏一直有着特殊的意思,否則唐玄宗也不會去西方取經了,李白堅持用“西辭”是有自己想法的,他非常欣賞孟浩然,而黃鶴樓本就因典故的加持顯得特別神秘,那就讓孟浩然此行也如同仙人一般,神秘、灑脱又富有詩意。
這首送別詩雖然有不捨,卻沒有尋常送別情景中的傷感,頷聯的“煙花三月下揚州”就説明此詩並不煽情,因為三月的揚州正處於鶯歌燕舞的早春,一切都是生機勃勃的景象,孟浩然選擇在這個時節下揚州,在李白看來是非常合適的,而李白也是帶着虔誠的祝福前來送別的。
説到這裏,就不得不提一下李白和孟浩然的深厚情意了,他們到底是怎麼認識的?孟浩然又為什麼要去揚州呢?
其實早在公元725年,李白和孟浩然就成為摯友了,當時李白從四川乘船東下,交了很多好友,聽説詩人孟浩然隱居在鹿門山上,還特地前去拜訪。
當時李白24歲,孟浩然36歲,孟浩然可以算是李白在詩壇上的前輩了,孟浩然看過李白的詩後,大肆讚揚,還留李白住了十幾天,並熱情款待他,兩人也因此成為朋友。
至於孟浩然為什麼要去廣陵,原因非常簡單,其實他就是去揚州玩的,三月份的揚州風景最好,選在這個時節去一定能玩得特別盡興。古代的文人墨客都特別喜歡遊歷,李白一生放蕩不羈,也喜歡四處旅遊交朋友,孟浩然當時正在隱居,或許就想出去散散心罷了。
不過透過這首詩,我們已經能感受到兩人之間的深厚又長久的友誼了。不過,相對於李白,孟浩然的性情並沒有那麼灑脱自在,他擁有多重性格,內心有怨恨和失衡,常常將情感一瀉千里,難免會傷害他人,而隱居生活和遊歷山水其實都是為了排遣心情。
文章作者:大慧
整篇圖文由大咖説史工作室團隊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