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古澤新,聽陳煒湛教授講甲骨文的發現與研究

2019年,被認為是甲骨文發現120週年。從當下時代的眼光看甲骨文、看商代文化,可以一窺我們祖先的生活面貌。而甲骨文背後的奧秘,至今尚未完全揭開。神秘的甲骨文研究是如何開始的?甲骨文跟當下時代還有什麼關係?不妨聽一下著名古文字學家、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陳煒湛講一堂課:甲骨文的發現與研究。

10月25(星期天)下午,由南方都市報讀書俱樂部、學而優書店、廣州市文藝評論家協會聯合主辦的“大學與當代學術”第二期講壇將在廣州學而優書店新港店舉行,主題為“證古澤新耀中華——甲骨文的發現與研究”,由陳煒湛教授主講,徐巧越博士主持。活動還得到協辦方北大博雅講壇的支持。

1899年,國子監祭酒王懿榮首次確認中藥“龍骨”上的“劃痕”是上古文字,一錘定音驚天下。從“甲骨四堂”到“甲骨五老”,一代代學者前仆後繼,挖掘與研究已持續兩甲子。歷史迷霧中走來的甲骨文,猶如火把,逐漸照亮了有商一代的歷史舞台,填上了中華文化的一塊重要拼圖。

證古澤新,聽陳煒湛教授講甲骨文的發現與研究

承載甲骨文的龜甲獸骨,曾被視為“龍骨”

證古澤新,聽陳煒湛教授講甲骨文的發現與研究

商承祚甲骨文書法對聯:風高虎出谷,日入雞在西(棲)

甲骨文最重要的應該是它的史料價值。它不僅僅是一個文明的符號、文化的標誌,還印證了包括《史記》在內的一系列文獻的真實性,把有文字記載的中華文明史向前推進了近5個世紀。幾代學人為之付出了艱辛的努力。“甲骨四堂”就是指中國近代研究甲骨文的四位著名學者——羅振玉(號雪堂)、王國維(號觀堂)、郭沫若(字鼎堂)、董作賓(字彥堂);“甲骨五老”指1949年以後為甲骨學研究作出重要貢獻的五位學者——陳夢家、唐蘭、商承祚、於省吾、胡厚宣。而陳煒湛教授,就是五老之一商承祚的弟子,是當代甲骨文研究領域的領頭人之一。

甲骨文字屬於商代文字的重要組成部分,所記的多為問卜事宜,目前已知甲骨文單字量約有4400個,已經“破譯”的近半,其中就有陳煒湛教授的成果。

證古澤新,聽陳煒湛教授講甲骨文的發現與研究

陳煒湛,陳煒湛,主講人。1938年9月出生於江蘇常熟,古文字學(甲骨學)專家,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就讀復旦大學期間便立志治學於甲骨文,研究生跟隨中山大學古文字學家容庚、商承祚進行學習和研究。其治學嚴謹,對四常五老的認識與體會頗為深刻,在甲骨文研究領域貢獻頗豐。出版著作有《古文字趣談》《甲骨文田獵刻辭研究》、《三鑑齋雜著集》等。

那麼,在當代,對於非研究者來説,認識、瞭解甲骨文還有哪些意義呢?它只能是極少數的古文字學者的心繫所在嗎?本週日下午且聽陳煒湛教授和徐巧越博士娓娓道來。

【來源:南方都市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email protected]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118 字。

轉載請註明: 證古澤新,聽陳煒湛教授講甲骨文的發現與研究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