灤平縣農民挖出罈子,壇內裝有“怪”器,專家説:它是什麼東西呢

在河北灤平縣博物館,收藏了一件令人琢磨不透的“怪器”,雖然它看起來很簡單,但卻是一件獨一無二的國家一級文物,並且它的發現也頗為意外。它是一件怎樣的文物,又是如何意外被發現的呢?下面小編就來給您從頭揭秘: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1976年11月,灤平縣的一户邊姓村民,正在院子裏挖菜窖,準備存放過冬的蔬菜,但令村民老邊意想不到的是,他竟然會挖出來“寶貝”。一天下午,天氣還算晴朗,老邊的菜窖已經挖了2米多深,正當他還要繼續挖的時候,結果一鏟子下去,就聽到土裏傳來一聲“嘭”的一聲悶響。經驗豐富的老邊一聽,就知道挖到石頭了,但轉念一想,2米多深挖到石頭是不太可能的。於是,老邊趕忙放下手裏的鐵鍬,立馬蹲在地上,開始用手將地下的泥土扒開,結果發現是個青色大瓷甕。

老邊感到很稀奇,便換了一把小鐵鍬,經過一個多小時的忙碌後,將這件瓷甕給挖了出來,發現它有半米多高,而且口上還覆蓋有銅鏡。老邊説挖到寶貝了,於是就將瓷甕打開,結果發現裏面還真有東西,但不過沒有金銀珠寶,只是一些小陶罐,鐵器,木器和幾枚銅錢而已。老邊受過教育,知道挖出來的瓷甕是窖藏文物,於是在第二日便將其全部送到了縣博物館。經過博物館專家的清理和登記,發現瓷甕中一共有各類文物17件,其中有16件專家們都認識,並且推斷是金朝時期,距今已有800多年的歷史。

其中有一件圓球形的木器就很特殊了,老邊説自己發現它的時候,研究了好久都不知道它是幹什麼的,到了博物館中之後,一向見多識廣的文物專家們也犯難了,這件文物不僅從未見過,甚至連名字都叫不上。專家們經過研究,發現圓球是個天然的葫蘆,且兩頭各有一個人工開鑿的圓形小孔,直徑約3釐米左右。然後在圓形小孔內,貫穿了一根將近50釐米長的木棍,並且木棒一頭是平整的,一頭是開有凹槽的。

為了弄清木器的作用,專家們一邊開會研究,一邊翻閲古代的文獻資料,果然皇天不負有心人,專家們在《農政全書》中找到了答案。《農政全書》是明代科學家徐光啓編撰的農業百科全書,其中有一副簡圖所繪製的農業器具,跟瓷甕窖藏中的圓形木器一模一樣,叫做瓠種器,是一種用來播種穀物的農具。專家們在進一步的研究過程中發現,瓠種器的歷史還很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秦朝時期,是農業播種上的一項重要發明,大大的提高了農時播種的效率。在沒有發明瓠種器之前,古人播種,一般都是直接將種子撒在地裏,這樣不僅浪費種糧,而且還很不均勻,導致有的地方出苗稠密,有的地方出苗稀疏,嚴重影響了糧食的收成。

瓠種器發明之後,人們開始壟耕,即在田裏挖出一道道田壟。然後將糧種裝入瓠種器中,一邊行走,一邊用木棒敲擊圓球,以控制下種的數量和頻率,這樣就均勻控制了農作物的種植密度,提高了種植效率,減少了種糧浪費,增大了農作物的收成。由此看來,瓠種器是一種極其科學的農業發明,雖然我們今天看它構造簡單,但對當時的古人來説,能想到並且製造出來,也算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了。並經過千百的發展,到金朝時期的遊牧民族,都在使用農耕民族所發明的瓠種器,不僅説明了瓠種器的科學性和實用性,也反映了兩種民族文化之間的交流和融合。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309 字。

轉載請註明: 灤平縣農民挖出罈子,壇內裝有“怪”器,專家説:它是什麼東西呢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