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布:水磨羣中升騰的鄉愁
↑ 掩映於樹叢的洋布水磨羣 牛志恩攝
位於大山深處的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迭部縣多兒鄉洋布村,因村頭歷史悠久的水磨羣而聞名。
洋布水磨羣,據説建於清代,沿用至今。是甘肅省內最密集,保存最完整,時間最古老,也是仍在使用的水磨羣。
多兒在藏語中有“圍欄”之意,也正如這裏羣山環繞的地形。而洋布又稱達益,是老虎出沒或居住的地方,與舟曲縣和四川九寨溝縣交界。
越往溝深處走,生態日趨良好,松樹林立、樺樹搖曳,還有一些野草、花兒兀自瘋長。
至距離村口不遠的觀景台處遙望,山樑上的村寨和水磨羣在村口橋頭交匯,呈人字形展開。一撇村寨,一捺水磨,在蒼穹之下,靜謐而悠遠。
憑欄而立,滔滔的多兒河滾滾而流,遠處一座座歷經歲月滄桑、佈滿苔痕和野草的木房子依次排列,如一座座鮮活的風景,又像一尊尊凝固的雕塑。
因歷史悠久,水磨羣已多次被更換、修繕,並逐漸發展到現在的11座水磨,11座獨立的水磨坊集中分佈在約150米長,15度陡降坡度的多兒河之上。
11座獨立的水磨坊建在河岸上,僅少部分延伸出河面上,上方是木板搭建的長約7.5米,寬約5、6米不等,高約6、7米的小房子,外層靠岸有部分是由泥石構築的,下方由四根木立柱支撐,以便安裝水磨的水輪及聯動木軸。
正如洋布村黨支部書記曬鬧旦子所言,磨坊的模樣與塌板房很相似。
一條木槽將河水引至磨房正下方的方形大轉盤上,轉盤隔成許多小格,在奔流不息的水流的衝擊之下,轉盤飛轉,激起水花無數。
經年累月,人字形磨坊頂長滿了青草,為了保持穩固,臨河的一邊由兩根柱子撐着。
水磨一年四季都在轉動,冬天枯水期,水磨轉動慢,100斤糧食要磨兩、三天。每年農曆3月11日,河水就開了,多年來都是如此,3、4月份,村民們便紛紛去水磨磨面。
第二間磨坊門口,停放着一輛摩托車。今年44歲的洋布上莊村村民帕巴次力,正在磨青稞,因是農忙時節,他將磨盤的速度調的很慢,倒滿一木鬥青稞,過幾個小時再來加即可。
磨坊裏昨天雨水的潮氣還沒有散去,地板上還濕漉漉的,上下兩扇大石磨盤在不停地轉動着,上磨盤上懸掛着的一個帶圓孔的木鬥裏的青稞正緩緩流入碾洞裏。
水磨利用水槽裏的水流飛流直下,對準大盤木輪邊緣猛烈衝擊,讓木輪旋轉起來,一起帶動磨軸,磨軸轉動牽連着下扇磨盤轉動,這時候,空中的糧鬥隙縫打開了,糧食就不偏不離,一點兒一點兒順勢漏到磨眼,被兩扇沉重的石磨通過旋轉擠壓粉碎成麪粉,從兩扇磨盤的縫裏吐灑出來。
洋布村的水磨屬於每家每户,有的十幾户一座,有的四五户不等。自己的水磨自己來管理、維護。
帕巴次力和村裏的二十户人家共用一座水磨,因為有些人家因工作或其他原因離開,不在村裏居住,現在共用的是18户。
在帕巴次力的記憶裏,這個磨坊已經修了3次,多是因雨水多房頂漏雨或者因水流太大,打斜磨盤等。
這些磨盤也都來之不易,並不是本地打造的,多來自舟曲縣大峪溝。以前沒有公路的時候,都是找一根木棒穿在磨碾的孔裏,從山上人工轉動着帶回來。
達知交是洋布下莊自然村村組長,家裏4個弟兄花半個月時間修建了水磨,幾年前才換了一個磨盤,當然他的磨盤是車運來的。
於洋布人而言,水磨和他們居住的房子,手裏握着的鋤頭、鐮刀一樣熟悉,或像自己的家人一樣親切,即使是離鄉的人們,除了時而在別人説起水磨時,在嚮往、豔羨的目光中懷念一下也別無其他。
他們講不出一個和水磨相關的驚心動魄或感人肺腑的動人故事,也道不出是怎樣的情深,如那佇立的水磨般沉默。
他們相攜而行,拂過農耕時代的煙雲,走向現代。那些灰暗的磨坊木板,塗上了生活的印記,磨坊頂上的泥土和野草,給了洋布人生命的力量。
磨坊靜靜佇立,像一個古老的唱片機,磨盤不停歇地轉動着,像一張張記錄着歲月滄桑的老唱片,在今天裏重複着昨天的故事,陪伴着生息於此的和它一樣淳樸的村民,在這飛速發展的社會里,勾起了人們無盡的鄉愁。
我想, 這便是歷經千帆後的迴歸……
來源:經濟日報新聞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