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城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模式

綠水青山有價值,擇水而棲有收入,古城文化有底藴,江蘇南京高淳區探索出——

慢城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模式

光明日報記者 鄭晉鳴 光明日報通訊員 高雅晶

雨天來到高淳,淅淅瀝瀝的雨點順着灰瓦淌下,青石板路也變得油光鋥亮。若有雅興撐一把油紙傘,行走在悠長的小巷迴廊,聽雨滴打在青翠竹林上的沙沙聲,千年的歷史沉澱彷彿一下子在空氣中蔓延開來。這是一個真正讓時間慢下來的地方。

江蘇南京高淳區是中國慢城理念的引領者。2017年起,高淳憑藉“三山兩水五分田”的自然黃金比例,勾勒出以東部“山慢城”、西部“水慢城”、中部“文慢城”為核心的“大慢城”全域旅遊版圖,探索經濟高質量發展新模式。

綠色指標守護一座城

“去年浙江麗水出了中國第一份村級GEP核算報告,為我們很好地打了樣。”近日,作為高淳區首批GEP核算評估試點鎮街的磚牆鎮、東壩街道的鄉鎮幹部們先後組團帶隊前往麗水學習優秀經驗,交流試點工作成果,彼此間比學趕超的勁頭愈發充足。

今年,在高淳東壩街道生活了大半輩子的村民頭回聽説村裏的山、水、林、田甚至空氣都有價——清新的空氣、純淨的水源、肥沃的土壤都擁有了“價格標籤”。這源於南京大學環境學院、中科院南京地理湖泊研究所共同完成的《南京市高淳區東壩街道生態系統生態總值(GEP)核算報告》。報告顯示2019年,東壩街道GEP約為77.7億元。

GEP是什麼?通俗地説,GEP就是用一個清晰的數字,告訴人們綠水青山到底值多少錢,為的是通過“無價”到“有價”的轉換,幫助人們樹立“資源有限、環境有價”的觀念。

據高淳區環保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在高淳區,如果沿用GDP核算體系,政府多年在生態建設上的投入有些不划算,但如果增加從物質產品價值、調節服務價值和文化服務價值等方面對高淳區進行科學系統量化評估,通過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和GDP、GEP雙核算、雙評估、雙考核的工作體系,將GEP不降低作為經濟發展的約束條件,保證GDP、GEP雙增長,便可推動政府逐漸擺脱單純追求經濟增長的偏好。

碧水清波滋養一方人

“漫漫細雨渾如秋,不數蜃氛海畔樓。”每當細雨霏霏、煙橫湖面,固城湖就顯得浩渺一片,夜晚荇蕖的清香彷彿藉着湖上漁火幽幽飄來,恍若一幅流動的水墨風景畫。

湖泊的美麗、浸潤,讓城市愈加靈動,河流的通達、滋養也讓城市更富生機。高淳不僅是生態資源的富集區,也是特色經濟的富民區。與陽澄湖、洪澤湖、太湖、長蕩湖、滆湖等比起來,高淳固城湖青松蟹算是個後來者,可近幾年後來居上,在江南蟹市上成了知名度上升最快、整體規模超38億元的品牌蟹。

固城湖螃蟹年年供不應求,交易覆蓋全國150多個大中城市並直接出口,螃蟹產業惠及10多萬農民,對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貢獻額達3072元。

居水者善構築。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論的指引下,當下高淳的“水”已經成了“流金淌銀”的產業鏈。“這連片的兩萬畝水塘裏養的不是螃蟹,而是綠油油的水草。”走進高淳椏溪村,村民向記者介紹,得益於迅速發展的蟹經濟,水草種養户賺得盆滿缽滿,如今的年銷量已達上億元。此外,當地居民還發展出螺螄養殖、小魚等飼料加工、漁網加工、生物科技、冷凍、運輸物流、餐飲等10多個上下游行業的產業鏈,同樣實現了增收致富。

擇水而棲,靠水吃水。“水經濟”的不斷髮展壯大,説明好風景與新經濟要做到比翼齊飛,離不開用好生態這把鑰匙,在觀念和方式上打開通往發展新境界的大門。

駐足細品留下一份傳承

“沒有人,鄉村振興就是一句空話。”高淳的鄉村很美,但僅僅美起來還不夠,要真正讓鄉村活起來、富起來、可持續發展起來,首先就要讓村裏的人“旺起來”。

“走馬觀花式的‘串燒遊’,無法帶給遊客深刻的文化感受,也很難引起遊客的重遊意願。”小茅山腳村一家民宿的老闆告訴記者,越來越多的遊客希望將放鬆之旅與文化相結合。

沒有文化傳承,就沒有“慢城”,也難有“文慢城”。“文慢城”的魅力終要靠文化傳承打基礎,通過文化創新拓內涵、提人氣。慢慢耕耘這座“慢城”背後的文化底藴,讓人們真正停下腳步感受“慢”的最初內涵。

高淳,是一座慢城,也是一座古城。境內6300年前的薛城古人類遺址、2500年前的春秋古固城遺址以及金陵第一古街等大批名勝古蹟保存完好。跳五猖、大馬燈、打水滸等25個市級以上非遺藝術流光溢彩……回溯歷史,高淳以其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藴熠熠生輝,審視當下,讓它生輝的已遠不止這些。

位於高淳漆橋街道高崗村,一座有着大片落地玻璃和木質元素點綴的兩層樓建築別具特色,這是江蘇省第一家清華大學鄉村振興工作站。該工作站原是村民閒置且損壞嚴重的房屋,通過改造成了具備辦公、培訓、會議、展覽等綜合性功能的空間。

“前期街道共徵用了類似的村民閒置房屋20棟,統一交由清華大學師生設計,再整體施工打造。”負責工作站運營的南京市高淳區建設發展集團總經理田密説:“除了支付固定的租金之外,我們也陸續吸引了二三十名村裏及周邊村民前來打工。”創新的校地合作模式不僅能成為師生假期實踐的現場教室,為當地村民增加了公共文化活動空間,也對提高村民收入、增加就業崗位、促進地方經濟的發展作出了貢獻。

自2018年12月清華大學與高淳區政府簽約以來,已有58人次10餘所國內外高校的學生在高崗村開展了四批次的實踐活動。此外,眾多清華師生在非實踐期間,提供遠程教育、諮詢等服務,切實推動實踐成果落地,吸引更多的人來高崗村旅遊,推動鄉村振興戰略工作的長效實施。高淳區與清華大學形成共識,未來將重點打造“兩基地、兩中心”,開發建設以高崗耕象和清華讀意為主題的耕讀公社項目,以清華大學建築學院九六級校友為主要力量,引入著名高校、實力科研院所、知名旅遊開發企業,共同在高崗村開展更大規模、更具創新、更具前瞻性和推廣性的嘗試與探索,全力打造鄉村振興“高淳樣板”。

《光明日報》( 2020年07月08日 10版)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400 字。

轉載請註明: 慢城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模式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