踐行綠色發展的生態名片
7月18日,西寧園博園正式開園,喜迎八方賓客。
冶曉剛 攝
西寧園博園,註定為新時代幸福西寧添一抹幸福之色,西寧綠色發展樣板城市建設也將翻開新的篇章。
經過3年建設,7月18日,凝結了西寧綠色發展理念、承載了西寧市民幸福願景的西寧園博園正式開園,喜迎八方賓客。
開園當天上午,一場突如其來的降雨並沒有打消西寧市民一睹園博園風采的期盼。或許是感受到了西寧人民的熱烈期待,降雨隨着時間的推移漸漸消散,雨後的園博園更加翠綠欲滴,嬌豔動人。
“媽媽你看,是瀑布。”園博園入口處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園博園的這處瀑布雖沒有李白筆下“飛流直下三千尺”的壯麗,卻不缺少江南園林靈動的氣息。順着園區道路向前,兩側10多個形狀各異、大小不一的花池內20餘個品種的月季花嬌豔綻放,香氣撲鼻。
而在月季園的盡頭,一股西寧人再熟悉不過的花香令人心曠神怡。丁香園內的玲瓏花、黃丁香、藍丁香、什錦丁香、羅蘭紫、金色時光、晚花紫等整齊排列在道路兩側,期間穿插種植的樹木讓人每過一處,都不禁駐足觀賞。而放眼眺望,整個園內都被鮮花與綠植所覆蓋,已栽種的40多萬株草花和200多萬株荷蘭菊、鳶尾、馬藺、景天、石竹等宿根花卉,讓整個園博園宛如江南水鄉,悦人耳目,沁人心脾。
順着道路向西而行,遠處望去隱匿在樹叢中的“莊廓院”露出了它的樣貌。極具河湟地區特色的建築風格讓人彷彿置身於一處靜怡的世外居所。跨入大門,石子路蜿蜿蜒蜒,帶着遊客們體驗河湟風俗,品味河湟文化。
河湟民居以青海本地民居的特色形式,形成農宅、儒宅、商宅三個院落式圍閤中央庭院的佈局。右邊,農宅內擺放的河湟地區傳統農家的傢俱擺設及農耕用具,展現着河湟地區的傳統農家文化;中央,儒宅內擺放的筆墨紙硯訴説着不同歷史時期河湟地區的文化底藴;左側的商宅,則運用不同時期的商旅符號,講述着青海地區商旅傳播歷史以及對周邊區域形成的影響。
整個“莊廓院”面積雖然不大,卻濃縮着河湟地區文化的傳承,向世人傳遞着河湟地區經久流轉的習俗與歷史。
“我們也是前不久剛剛來的青海,準備在青海旅遊。剛好聽到西寧有一處園博園今日開園,所以就過來轉一轉。”在河湟民居門口,五位廣東來的阿姨相伴而行,她們驚歎於園博園的秀麗景色,也被河湟文化所深深吸引。“三江源頭的文化景緻確實別有一番氣質。”
而在北側,三層二十餘米高的通海閣與河湟民居遙相呼應。而通海閣東西兩側的寧德湖與寧澤湖宛如兩塊碧綠的翡翠,鑲嵌在園博園的中央,隨風而動,碧波盪漾,讓園博園平添一份“水靈”。
走入通海閣,“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幾個大字表明西寧踐行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所堅守的信條,牆壁上一張張今昔對比照片,訴説着西寧的過往,也記錄着西寧的蜕變;定格着綠色發展樣板城市、新時代幸福西寧的發展理念與產業路徑的成果;展現着“高原綠”“西寧藍”“河湖清”的生態基底。
園博園,這一打造具有公園城市形態、美麗城市風範、幸福城市品質的現代高原美麗幸福“大西寧”的重要載體,必將成為西寧踐行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又一生態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