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待遇“升級”能否讓穿山甲度過極危困境
中華穿山甲曾廣泛分佈於我國長江以南17個省區市。由於棲息地破壞和過度獵捕,其分佈範圍不斷縮小,種羣數量急劇下降,保護形勢非常嚴峻。
6月5日,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發佈公告,將穿山甲屬所有種由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調整為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
這標誌着當前在我國自然分佈的中華穿山甲,以及據文獻記載我國曾有分佈的馬來穿山甲和印度穿山甲將受到嚴格保護。
環境改變導致穿山甲數量越來越少
為何要調升穿山甲保護級別?
“如今環境發生的巨大改變,使穿山甲無食無依,數量鋭減,許多穿山甲曾經分佈的區域現在已經很少或幾乎沒有穿山甲。這次國家將穿山甲的保護級別從原來的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提升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是非常及時和必要的。”貴州省野生動物和森林植物管理站站長、研究員冉景丞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
穿山甲善於打洞,膽小,是哺乳類中唯一一種沒有牙齒的動物。它的主要食物是白蟻、螞蟻等土壤昆蟲和一些土壤無脊椎動物。然而這些土壤無脊椎動物對農藥、化肥等很敏感,現代農業的工業化生產使這些土壤動物的種羣數量鋭減,造成穿山甲食物短缺。
“更重要的是,長時間施用農藥等化學制劑使殘留農藥在土壤動物體內積累,它們被穿山甲吃掉後,富集的農藥殘留或者直接造成穿山甲機體損傷甚至死亡,或者影響它們的生長和繁殖,從而影響整個穿山甲種羣。”冉景丞説,另外,人們一直有使用穿山甲入藥或食用的習慣,也使得近年來穿山甲的數量越來越少。
我國於2007年嚴格禁止從野外獵捕穿山甲;2018年8月,全面停止商業性進口穿山甲及其製品,並通過開展專項行動等措施,加大對破壞穿山甲等野生動物資源犯罪的打擊力度。但由於該物種棲息地不斷受到干擾破壞,對濫食穿山甲懲處力度不夠等原因,穿山甲資源急劇下降趨勢未能徹底扭轉。
西子江生態保育中心項目主任李成從事穿山甲一線調查和保護近4年,他説,自己至今還沒有遇見過野生穿山甲,只見過穿山甲新鮮的腳印。透過紅外相機觀察和一線調查,李成團隊發現,全國野外地區穿山甲集中活動的區域不超過10個,種羣數量較幾十年前已下降95%以上。
“實際上,穿山甲的價值不是簡單的藥用和食用,它在生態系統中地位特殊,是森林害蟲的調節器。”冉景丞強調。
讓破壞穿山甲資源的犯罪成本更高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近年來,我國加快推進將穿山甲升為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的工作。在全面收集該物種種羣及棲息地資料信息基礎上,組織專家進行科學評估論證,並廣泛徵求各部門意見,開展合法性審查,為這項工作提供了科學依據和可靠保障。
那麼,保護級別的提升會帶來怎樣的影響?未來我國將如何進一步強化穿山甲保護工作?
“保護級別的提高,讓穿山甲受到的保護力度更大,無論是在保護的投入,還是打擊犯罪的力度上,都有很大提升。例如破壞穿山甲資源的犯罪成本將更高,立案標準更低,涉及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案件的量刑比涉及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案件相對要重很多。”冉景丞説,未來我國肯定會針對穿山甲的保護採取一系列措施,畢竟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的棲息地是重點保護區域,而穿山甲作為環境敏感物種,真正要實現對它的保護,最主要的就是保護其棲息地的生物多樣性,保障其食物資源和生存環境。
據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未來將繼續採取系列措施,強化穿山甲保護拯救工作,主要包括:加快穿山甲野外種羣和棲息地調查監測,為開展全面系統研究、劃定保護區域、開展專項保護行動奠定科學基礎;組織力量加強野外巡護,嚴防偷獵盜獵,不斷改善和恢復其生存環境;加強穿山甲人工繁育及野化放歸研究,建設穿山甲保護研究中心和基因庫;進一步加大穿山甲保護宣傳力度,嚴厲打擊非法交易、走私、濫食穿山甲及其製品等違法行為,扭轉穿山甲種羣及棲息地狀況持續惡化趨勢,促進穿山甲種羣不斷恢復增長。(本報記者 馬愛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