滄州5月,是天清風暖的季節。
大運河,滄州人的母親河,浸潤着歷史的滄桑,承載着人們對未來的憧憬和希望。
5月24日,滄州日報社聯合大元集團元科發展(滄州)股份有限公司、河北省南運河河務管理處,共同舉辦了“女記者眼中的母親河暨行走大運河”活動。
大家從滄州市大運河生態修復展示區出發,沿大運河東岸一路向南,徒步約6公里,聽專家講運河文化、水利工程,記錄着沿途的風土人情,感受大運河的魅力。
感受
大運河生態修復展示區美景
清晨6點,人們迎着清晨的第一縷陽光集合了。
隊伍的集合處,在風景如畫的滄州市大運河生態修復展示區。
滄州市大運河生態修復展示區位於滄州南部,南運河河畔,依河而建,風景秀美。在這裏,大運河形成了一個美麗的大彎。
為何形成這樣一個特殊的形狀?
“對這段運河,人們有一個形象的説法,叫三彎頂一閘。這樣的造型,有利於減緩水流的速度。”河北省南運河河務管理處的工作人員張海軍説。以前,運河水流湍急,大運河的“彎”,是為了減少水流對河堤的衝擊。
近年來,滄州市委、市政府紮實推進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全面提升大運河開發利用整體水平,不斷修復和改善兩岸的生態環境,人們正在享受着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帶來的越來越多的實惠。
在滄州市大運河生態修復展示區,綠草如茵,碧波盪漾,市民們三三兩兩在這裏晨練、拍照,輕鬆愜意。
6點30分,行走大運河的隊伍出發了。人們沿運河東岸一路向南,一起傾聽大運河的故事,探討大運河的文化,感受大運河的內涵。
領略
王希魯閘所的魅力
運河一路蜿蜒,貫穿大小河流,很多節點上都建有閘所。
位於滄州南,距離市區最近的閘就是王希魯閘。
大約15分鐘後,行走大運河的隊伍已來到了滄州市南運河王希魯閘所。
文化牆記載着歷史,講述着《詩經》《論語》以及和滄州有關的文化。
沿着文化長廊,聞着花香,映入眼簾的是王希魯閘。
據張海軍介紹,王希魯閘是個節制閘。它是南水北調應急輸水工程的重要控制工程之一,2010年開工建設,2013年6月初完工,2013年6月9日,王希魯閘所揭牌成立。
王希魯閘所採用獨特的唐朝建築風格,與捷地分洪閘統一調度、聯合使用,有效提高了南運河捷地分洪閘的行洪能力。
王希魯閘和滄州市區北面的北陳屯節制閘遙相呼應,聯合控制蓄水,提高滄州市區景觀水的蓄水位,有效改善滄州市區的生態環境。
修建在王希魯節制閘上面的閘室,是一個唐代風格的閣樓。
閣樓氣勢宏偉、嚴整開朗,與水閘所處的王希魯景區整體環境相得益彰。由於疫情影響,閣樓並未向人們開放。大家只能仰頭遙望,領略它的美,感受它的韻味。
尋覓
捷地閘所豐富的文化
離開王希魯閘所,繼續前行。
運河岸邊綠草茵茵,古樹參天。綠色的麥田裏,小麥已經灌漿。陽光透過樹的枝葉,斑駁地照射在行人的身上。
運河裏,河水盪漾,不時可見岸邊垂釣的人。
繼續前行,岸邊的道路正在施工修整,機器轟鳴,工人忙碌。有的路面已經鋪上了白色的石灰,有的路面已被軋道車軋得十分平整。
道路施工難行並沒有阻擋人們的腳步。有的人改道而行,有的人提前探路,有的人踏着土路、碎石路仍在揮汗前行。
邊行邊賞景,經過近兩個小時的行程,人們行至捷地閘所。
捷地閘口距離出發點約6公里,行走至此時,已是上午10點鐘。有的人已出了一身汗,有的人已累得腿疼,但人們還是迫不及待地走進捷地閘所,領略它的風采。
走進御碑苑,濃濃的文化氣息撲面而來。
捷地御碑苑,依託南運河管理處捷地閘所建設,是一處水利建設與大運河文化建設相融合的景點。其中包括“三廊、三園、兩河、兩閘和兩碑”。三廊即:京杭運河碑廊、歷史長廊和大運河捷地碑廊;三園即:憲示碑園、垂釣園和萬花園;兩河即:大運河、捷地減河;兩閘即:捷地分洪閘、捷地新建閘;兩碑即:乾隆碑和憲示碑。
“探尋運河文化,感受運河韻味,捷地閘所是個不容忽視的地方。”沈國義老人應大家之邀擔任起了講解員。
今年68歲的沈國義是河北省南運河河務管理處退休幹部。如今,他已子孫繞膝,享受天倫之樂。他與大運河打了一輩子交道,熱愛着大運河,沒事的時候,就到捷地閘口看看,為人們講一講有關捷地閘口和大運河的故事。
説起捷地閘口,沈國義如數家珍。在他的帶領下,大家走進滄州御碑苑景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鐫刻在牆上的一塊塊碑文,上面都是知名作家的題詞:王蒙、戴小華、蔣子龍、鐵凝……
站在文學長廊裏,這些鐫刻在牆上的文字和圖刻帶着人們穿越歷史的隧道,彷彿走到了古老的運河河畔。
“夜半不知行近遠,一船明月過滄州。”這裏收錄了乾隆皇帝以及古代文人墨客途經滄州留下的詩篇。
走過捷地減河上的分洪閘,是大運河碑林,此碑林環乾隆碑原址而建,收錄了很多書法家如賈子貞、田時雨、劉芳廷等人的力作。
走出大運河碑林,大家來到了垂釣園。信步走來,在這裏小憩、觀釣,一路的疲憊已消散殆盡。
乾隆碑是乾隆御書的捷地紀事詩碑。一面為七言詩,一面為五言長詩,是乾隆到南運河後書寫的。乾隆七下江南,曾兩次在捷地辦公,留下墨寶,當地官員遂建成了高3米多的乾隆碑。
乾隆碑位於捷地減河分洪閘北側,一農家院外。碑基舊址緊靠河堤。御碑苑內的乾隆碑是按照原碑複製的。
行走在南運河管理處捷地水閘的大堤上,運河沿岸林茂草豐,讓人心曠神怡。
現在,捷地閘所仍在發揮着輸水、排水、分洪的重任。歷經歲月滄桑,凝聚着滄州人民智慧的捷地分洪閘,已成為大運河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探求
運河文化、運河內涵
大元集團元科發展(滄州)股份有限公司優秀員工代表一直走在隊伍的前面,大家邊走邊看邊瞭解。
“這是一次有意義的行走。經過這次行走,我們瞭解了許多以前不知道的知識,對於運河文化有了更深刻的印象。”大元集團元科發展(滄州)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莊麗説。
“這次行走運河,讓合作的單位增進了瞭解,加深了友誼。”莊麗説,“今後,希望我們有更多這樣的合作機會。”
“運河文化源遠流長,大運河凝聚了我們民族的文化和智慧。”張海軍邊走邊講,邊為人們拍照。
攝影師孫希旺也一路拍攝,捕捉活動中一個個剪影,記錄難忘的一個個瞬間。
參加本次活動的滄州日報社女記者們,一路行走、參觀、採訪,紛紛表示,這是一次親近滄州人的母親河——大運河的活動,也是一次踐行“腳力、眼力、腦力、筆力”的好機會,一定要帶着對大運河的感情,用手中的筆、手機、相機,創作出有温度的報道。
時近中午12點,“女記者眼中的母親河暨行走大運河”活動已近尾聲。以滄州市大運河生態修復展示區為起點,人們途經王希魯閘所,到達捷地閘所。一路走來,人們瞭解了王希魯節制閘的作用,傾聽了捷地分洪閘的古今故事,探求運河文化、兩岸的風土人情和大運河豐富的內涵,見證了大運河文化帶正在紮實推進的步伐。大家表示,這次徒步行走雖然辛苦,但收穫頗豐,有意思,更有意義。
【來源:滄州晚報】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