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付炳鋒:硬核技術是更深的競爭力

由 顓孫佳悦 發佈於 科技

2020年8月13日-15日,“2020中國汽車論壇”在上海隆重召開。該論壇是由中國汽車工業協會(CAAM)主辦,世界汽車組織(OICA)、世界經濟論壇(WEF)唯一支持的行業頂級論壇。本屆論壇以“新變局 新挑戰 新思路——引領中國汽車新徵程”為主題,緊扣時代脈搏, 求索突破之道,緊密圍繞“十四五”規劃,把控宏觀產業形勢,解析全球汽車產業發展動態。其中,在8月14日下午舉辦的“全球汽車技術發展領袖峯會”分論壇上,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付炳鋒發表了精彩演講。以下內容為現場演講實錄:

付炳鋒:謝謝趙院長的主持,非常精彩。我原來是搞技術的,現在離技術有點遠,10年前是做技術的。現在大家都講技術和應用體驗的關係,我覺得是技術應用的辯證法,聽來聽去這個辯證法已經被趙老師講的很完整了。從技術講到應用,從應用又回到產業、回到技術。

今天這個技術論壇我覺得特別好,大家都把自己的真東西拿出來了,在這分享。而且聽的這些嘉賓也都特別的關注,一邊聽一邊在思考,我把我自己都植入到一個觀眾的位置上,我也在一邊聽一邊思考。

接下來時間差不多,我簡短的就我剛才聽的這些,有一些大家關注的一些觀點,跟大家交流一下。

第一,關於本地開發。剛才大眾、奧迪研發總監講了他現在已經把未來電動化和智能化的研發拿到了中國市場,我聽了以後,覺得特別高興。過去在10年前搞研發的時候,都要去歐洲,我不想多説了,在座各位都是搞技術的,都也切身體會,我做技術的時候一個月要飛過去一趟,覺得什麼東西都是人家的,但是今天,世界頂級的企業把它的研發已經和我們當地的技術創新密切結合在一起,而且奉獻給當地的客户。再多説一句,今天上午在大會説的那樣,由於這樣的一個結合,國際豪華品牌和中國當地技術的融合,我相信未來中國汽車產業一定是世界的制高點,一定是一塊高地,而且能夠引領世界在電動化和智能化到來的時代,起到主要的引領作用。現在美國那邊自動駕駛也做的不錯,歐洲現在電動車也不錯,我想這個新能源機會已經到來,今天有很多是零部件的公司,整車一講都很精神,希望找到這個機會。你們一定有機會,只要把自己的核心技術突出出來,一定會有機會。這是我想説的第一點。

第二,剛才奧迪這邊講了關於電動車的電池安全性,以及今天上午歐洲汽車協會談到的近期在疫情情況下,歐洲的電動車增長很快(百分之百增長),而我們走的比較好的120萬輛,因為疫情的各種原因有點下降,很多人在研究這個問題,究竟是怎麼回事。實際上,這是一個很自然的情況。

歐洲在做電動車的時候,那是在10多年以前,我們這邊沒怎麼做的時候,他已經做了,包括法國、北歐水電的資源特別多,大西洋把水分送到山上,山上流下來就是電,不用花錢,非常便宜。所以歐洲很多車企早就做電動車了,而且我相信歐洲在電動車這個時代所需要的法規和應用場景這方面的定義是超出我們的。我們這邊風颳的比較大,一陣風一陣風這樣的刮,突然有一天發現自己很多路沒走。

在這一輪的競爭中我們要吸取這個教訓。當然我也相信,國內關於電動車、電池、三電的開發,現在也是比較先進的,但是我們的應用場景,還有對汽車深刻的理解還有差距。剛才好幾位嘉賓説到前兩年一直在追捧里程,因為大家都焦慮,所以追求里程,但沒有人客觀解釋你是一個什麼樣的應用場景,包括財政部的鼓勵政策也是里程,里程和技術沒有什麼直接的聯繫。

我那次在財政部説,他拿出一份調查材料説,説你看,我們現在所有的車都達到400公里以上了,所以要補400公里以上的。我説那是3年以前,你把文件寫在那了,大家都照着這個開發了。這就反映一個問題,我們的開發不是按照市場做的,在於政策強導向的時候,反而是政策發生的導向。

今後電動車未來的路一定要回到市場的需求來驅動,歐洲為什麼現在好了?歐洲在做電動車的時候也走了一個曲折,最早做電動車的時候,法國做非常小的電動車,大家都知道,那是在10多年前就開始做,但是今天歐洲的電動車走的是高端,打到中國的時候,現在沒有幾家可以招架,蔚來差不多,直接和特斯拉對撞。

現在能接受電池成本的是誰?高端車。所以今天很多做電動車比較早的企業,現在比較糾結,怎麼回事,誰來承擔我的電池成本,有沒有電池銀行幫助我們運轉,現在也在做。這是説到電動車現在的糾結,這是我個人的一些觀點。

還有剛才一個話題,是關於軟件定義汽車。軟件和硬件的關係是怎麼樣的,我最近補補課,蔡總我們在一起交流好幾次了,也知道他那個東西是怎麼回事,都提到這個東西需要在行業裏面大家一起做,最後才能解決。

上午我介紹的時候,現在的電動車心臟換了,血液不是油了,是電了,還有神經系統,已經有更智能的功能進來,是一個完全全新的變化。

我記得萬部長過去在説技術創新和未來電動車發展方向的時候,他一再強調的是車越做越便宜,越做越簡單。我們不能把車由於技術的複雜性,把它搞的非常複雜,奉獻給我們的客户。今天論壇裏面的觀點也不完全一樣,還有歐洲的思維,中方也有我們的思維。説明什麼?關於硬件和軟件的解析問題,怎麼能夠通過軟件硬件的解析,真正讓客户按照他的需求定製這個車,實現他的使用功能。

大家比較知道的,過去日系和歐系的車在很多開發理念上有區別的,日系的車比較貼近客户,客户關注什麼我給你配什麼;歐洲是要我奉獻一個我認為水平非常高的車,所以他會把車裏面的東西做的非常複雜。今天思考一下,智能時代到來的時候,那個技術那麼複雜,如果像過去的理念把它全都攪在一起,這個成本誰來買單?客户願意買單嗎?這個事情還是值得業界的技術人員,尤其你們做技術開發的時候要深入思考的,車應該越做越簡單,越做越便宜,硬件和軟件應該可以實現插拔的功能,這裏面需要搞技術創新的這些專家們做工作,不能把它攪和的非常複雜,這裏面有一個基本的原理,這個迭代週期根本不一樣,車的開發週期是3-5年,還有生命期的延續,但是軟件的迭代3個月,原來我以為大概半年到一年,現在已經快到3個月了,這3個月功能要進行升級,而且可能在你不知道的時候已經升級了,現在我們的手機挺好,升級完以後告訴你我這次升級什麼東西了,告訴你一下。將來汽車也是這樣的概念。

所以,硬件、軟件,我們做技術的應該把它最大限度進行解析,留下最核心、最基礎的那一部分是大家共有的東西,剩下的可以給用户更多的選擇,這樣會帶來今後服務生態的變化。我買車的時候是買的這樣的東西,我等到一年以後,我的軟件升級又換了一個,硬件進行的嫁接又增加了功能,使得我們客户在享受未來智能時代的時候,他每年、每一段時間都有新的體驗,那時候我們不需要準備很多的備品,我們那些東西都可以升級、都可以插上去,這也是一個開發理念和未來對車使用理念的明顯變化。

説來説去説到“辯論法”了,另外一個是關於油車和電車的關係,現在電池的技術有的知道有的不知道,有的覺得很不安全,它着火,外邊各方面的技術交流也比較多。我相信電池的技術一定會突破現在大家所擔憂的里程焦慮問題和重量過重的問題,以及成本過高的問題。現在大家都在往裏面砸錢,所有的精力都在往裏投,一定會攻克下來,最後電車和油車它的平衡在於能源結構。

全球的石油40%是中國的,汽車消耗它多少?如果汽車一天不燒油了,全都用電了,石油會是什麼樣的情況?走到那樣極致狀態的時候,一定是能源結構的平衡。所以很多搞技術研發的,有時候也不要放棄自己所堅持的那條道路。未來這個市場越來越大,一定能夠找到你定位的那個空間。

還有一點,現在的技術創新日新月異,經常發生的變化,包括剛才小鵬這樣一種非常絢的創新也能招來很多的客户。在這兒我也表達我的觀點,技術競爭一定要硬核技術。當你這個技術別人很快能夠效法,很容易實現的時候,你要加快速度迭代,這就是競爭的一種策略。如果你的技術是硬核的技術,你就有更深的競爭力,能保持相當的時間。這裏面沒有什麼對錯,只是你自己的選擇。

我就説到這麼多。

(注:本文根據現場速記整理,未經演講嘉賓審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