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序員到底是什麼樣的“物種”?| 徵集

程序員到底是什麼樣的“物種”?| 徵集

在互聯網大潮剛剛登陸世界的2001年,印度社會學家達斯對新興的IT從業者大加美譽,稱其為“新的中產階級英雄”。

程序員到底是什麼樣的“物種”?| 徵集

圖/視覺中國

早在1976年,美國未來學家丹尼爾·貝爾就預言,信息勞動者將是後工業時代中發展最為迅速的社會羣體,因為社會生產實踐正朝着越來越信息化的方向發展。

不同於傳統社會的“體力勞工”,數字經濟時代的IT從業者有技術,有創新,他們從事信息的生產與分配活動,在學界被稱為“知識勞工”,甚至“高端勞動者”。在外界的印象中,程序員人羣也常常與“高收入”、“高智商”掛鈎。

在大眾對程序員抱有“文能寫代碼,武能修電腦”想象的同時,國內的社交媒體對他們還存在另外一種話語——“格子襯衫”、“宅”、“禿頂脱髮”、“直男”等標籤被戲謔地貼上,程序員被塑造成了不修邊幅、不善言辭、不解風情的奇怪生物。有趣的是,不少程序員還會自我解構——他們廣泛地戲稱自己為“碼農”。

隨着國內互聯網企業“996”事件接二連三地曝光,程序員職業人羣的生存狀態和精神空間開始成為一個備受關注的議題,日漸凸顯。

程序員到底是什麼樣的“物種”?| 徵集

浙江杭州,一名程序員找到了一處安靜的角落靜靜處理工作。圖/視覺中國

而這背後,是中國數字化革新的巨大浪潮,和越來越多IT從業者的捲入。今年7月23日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所發佈的《中國互聯網發展報告2020》顯示,中國移動互聯網用户規模已達13.19億人;全國數字經濟增加值規模達35.8萬億元,穩居世界第二位。互聯網行業逐漸成為人才吸納力最為強勁的行業之一,大批程序員敲着一串串代碼,隱匿在我們辦公、追劇、外賣等日常活動的背後。

程序員羣體的面貌也開始不再單一。有越來越多處於生產鏈底層的程序員在分工體系中充當着無足輕重的“小齒輪”;也有越來越多女性參與到IT產業中,從邊緣地帶走向技術的中央,試圖以女性氣質突破大眾對程序員的刻板印象。

2009年,俄羅斯把每年的第256(一個字節能儲存的最大數值數)天正式定為“程序員節”,而後,我國程序員也在論壇上發起投票,確定每年的10月24日為中國的程序員日。2^10=1024,1G=1024MB,1024是程序員們每天打交道的數字。

在今年程序員日即將到來之際,我們想知道,抹掉或真或假的標籤,今天,這個持續熱門並正在壯大的羣體——程序員的真實生態是什麼樣的。

如果你也是IT從業者中的一員,歡迎和我們聊聊你的故事;如果你身邊有朋友、家人、另一半是這類可愛的生物,也來與我們分享或吐槽吧。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008 字。

轉載請註明: 程序員到底是什麼樣的“物種”?| 徵集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