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通信軟件、興趣小組、美圖社區、就近匹配等交友模式,已經無法滿足年輕人的網絡社交需求,越來越多年輕人在藉助語音來交友。疫情期間,面對面的社交減少,語音交友又迎來了一個迅速發展的機會。
近日,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通過問卷網(wenjuan.com),對2004名受訪者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83.1%的受訪者體驗過語音交友,其中34.0%的受訪者經常使用語音交友。以打發時間為主要動機的受訪者最多,然後才是找對象、交朋友。53.7%的受訪者將語音交友的流行歸因於年輕人對陪伴的強烈需求。
90後受訪者體驗過語音交友的比例最高
趙玥(化名)今年29歲,在上海一傢俬企工作,已經在某款語音交友軟件註冊兩年多。趙玥回憶,今年2月初到3月中旬,她一直都是一個人住,很少出門,感覺“與世隔絕”,但又不願意向親友訴苦。
後來,趙玥通過平台的語音匹配功能聊到一個同樣在家辦公的網友,“我們每天都會通過語音相互問候、相互鼓勵,聊很多話題,這讓我感覺温暖又愉快,人也有了精神”。
北京某高校大二學生鄒宇軒(化名),也是在疫情期間重新開始玩語音社交軟件的。由於學校推遲開學,他一直在老家杭州。“今年3月我只出了四五次門。爸媽要上班,我白天一般都是獨自在家,沒人可以説話,想起之前用過的一款語音交友App,就下載來玩”。
調查顯示,83.1%的受訪者體驗過語音交友,其中34.0%的受訪者經常使用語音交友。
分年齡段看,90後受訪者體驗過語音交友的比例最高(89.4%)。從性別上看,體驗過語音交友的男性受訪者比例(85.8%)高於女性受訪者(80.8%)。
鄒宇軒喜歡使用語音社交App的連麥(兩個人同時打開麥克風互動——編者注)功能,“連麥語音説話,不但能更好地瞭解對方想表達的東西,還能更好地感知到對方的情緒,甚至電話那頭偶爾傳來的翻書聲、走動聲等小噪音,都讓我感受到更真實的陪伴。有時我失眠,也會找人連‘默麥’,就是開着麥不説話,感覺有人在那頭陪着,更容易入睡”。
調查顯示,受訪者使用語音交友並非總是抱着明確的交友目的。32.8%的受訪者最主要的使用動機是打發時間,19.0%的受訪者使用動機是找對象、交朋友,還有部分受訪者連麥工作、學習、睡覺,以提高效率或尋求陪伴感。
分年齡段看,00後受訪者將打發時間作為最主要動機的比例,比90後和80後受訪者要低,將連麥學習作為最主要動機的比例,則比90後和80後受訪者更高。
53.7%受訪者認為語音交友流行是因為年輕人對陪伴的強烈需求
馬林(化名)今年剛剛大學畢業,他每天工作之餘都會刷刷手機裏的語音交友App,聽聽平台推薦用户的聲音,對喜歡的會點個贊或打個招呼。“我以前主要在打遊戲時用語音軟件,最近幾年感覺用語音交友的人多了,主打語音交友的平台多了,語音互動的玩法也更豐富了”。
語音互動功能並不新鮮,但近幾年時常有專門主打語音社交的App衝進下載排行榜前列。記者調查發現,當下除了陌生人交友App和即時通信類App,直播類、音頻類、興趣圈類、K歌類、遊戲類App也已紛紛上線或完善語音互動功能。語音社交的玩法也因此更豐富,比如語音匹配、和主播連麥互動、多人聊天房、語音日記等。不同的聲音還因為二次元文化和配音文化,成為不同形象的代表。
語音交友為何流行?調查顯示,年輕人對陪伴的強烈需求(53.7%)作為主觀因素被視為最大原因。此外,語音的特點、平台的推動、文化環境、資費下降等客觀因素也發揮着作用。50.5%的受訪者認為語音交友自身有諸多優勢,47.9%的受訪者歸因於平台不斷推出語音交友新玩法,45.4%的受訪者指出二次元文化催生出更多“聲控”,33.0%的受訪者歸因於網絡資費降低。
“我經常覺得孤獨,通過和網友聊天,發現很多人都和我有一樣的感覺。”鄒雨軒告訴記者,他高中就開始在外地求學,大學又去了北京,即使有電話微信,也很少和老家的親友聯繫,“我更想有性格合拍、興趣相投的朋友來陪我,語音交友就是一個不錯的方法”。
雖然尋求陪伴被受訪者視為語音交友流行的原因,但語音交友最被受訪者認可的優勢,卻不是能提供更真實的陪伴感、更有深度的交流。
受訪者認為語音交友最吸引人的兩個優點是“不用一直盯着屏幕看消息”(50.3%)和“更有利於保護隱私”(47.8%),然後才是“有温度,更能感覺到對方真實的陪伴”(42.5%),接下來是“不看臉,更容易打開局面”(39.4%),最後是“有深度,更注意對方説話的內容”(38.5%)。
由此可見,受訪者使用語音社交的心態存在矛盾之處,一方面,他們希望隱藏個人信息,另一方面,他們希望儘快獲得對方高度的接納和高質量的陪伴。
在趙玥看來,要想提高語音交友體驗,個人需要放下偏見,尊重他人,平台方要給不同用户提供自我展示的機會,還要把好關,做好用户信息保護。“另外,我覺得面對面的社交是不可替代的,語音也好,視頻也罷,無論平台怎樣模擬真實社交,都很難實現面對面社交帶來的真實陪伴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