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斯克,科技與狠活第一人
這個長假,馬斯克有點忙。
北京時間10月1日,特斯拉在美國加州帕羅奧圖舉辦2022 AI Day活動。萬眾矚目之下,隨着舞台裝置門打開,代號擎天柱的特斯拉機器人原型緩步上台,向現場的觀眾揮手,還模仿了一段馬斯克的尬舞,生動上演科技與狠活。
10月4日,擎天柱的熱搜座位還沒捂熱,馬斯克突然在網上發表了所謂停止俄烏衝突的“和平計劃”,引來包括澤連斯基在內的烏克蘭官方猛烈抨擊。在推文發佈一小時後,烏克蘭駐德大使梅爾尼克對他表達了措辭異常強烈地回覆:“滾”!
與此同時,美股10月迎來開門紅。10月3日,美國三大股指全線大漲,但特斯拉股價逆市大跌8.6%,創近四個月最大單日跌幅,單日市值蒸發逾5000億元人民幣。
10月5日,據路透社報道,馬斯克提議繼續以他最初提出的440億美元的價格收購推特。突然的變卦瞬間改寫了劇情,美股聞風而動。社交媒體巨頭推特截至收盤,報收52美元,日內大漲達22.24%,其總市值達到398億美元。
印象中,上一位能如此任性地一條推特、一次變卦就攪動世界金融市場的,還是特朗普。
但政客的事業生涯有限,科技狂人馬斯克的彪悍傳奇人生,依然有無限的想象空間。
1
硅谷鋼鐵俠的彪悍傳奇人生
替人類仰望星空
1971年,馬斯克出生在一個富裕的南非家庭。
生父是英荷混血,在30歲之前就實現了財富自由,坐擁百萬財富;母親則是一名加拿大模特、演説家,兼職作家、營養師。
12歲,馬斯克便以自主設計研發的一款電子遊戲賺得了人生第一桶金;21歲,依靠獎學金轉入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沃頓商學院攻讀經濟學,後又拿到物理學學位;1995年,24歲的馬斯克進入斯坦福大學攻讀材料科學和應用物理博士課程,但在入學後的第二天,他決定離開學校,開始創業。
家裏有礦、多國混血、三國國籍、名校雙學位、天才棄學……到此,是爽文劇情。
爽文寫不出的,才是馬斯克後來的開掛人生——
創辦美國版“支付寶”,並親手賣了它;把發射火箭的成本“李佳琦式”地打了下來,並它們統統收回來;“星鏈計劃”一步步霸佔鯨吞地球幾乎全部有價值的中低衞星軌道;造出世界上最酷的電動車,向全世界公開專利,並“不務正業”地玩起人工智能;建立Neuralink Corp.公司,嘗試連接人腦與計算機……
馬斯克的每一個行業抉擇,每一次科技進軍,似乎都像人類進化過程中狂飆突進的一步。
其中最引人遐想的,或許就是Space X的火星移民項目。
馬斯克在年少時就有一個夢想:在火星上種一朵玫瑰。
這宇宙級別的浪漫,就是Space X誕生的原因。
痴迷太空的馬斯克曾經滿懷期待地在NASA官網搜尋火星探索的項目,但結果卻大失所望。彼時,已是億萬富翁的他萌生了“我行我上”的念頭。
馬斯克擔心人類已經在蠅營狗苟的日常生活中盤桓過久,喪失了探索未知太空的雄心壯志,所以按照他的個性,人類應該做而沒有人做的偉大事業,捨我其誰。
毋庸置疑,如果要在我們這個平行宇宙選出一位“鋼鐵俠”,馬斯克説第二,沒人敢稱第一。
不僅僅是因為他足夠富有,或是走在人類科技的最前沿,更在於他以一己之力突破了國家、種族、階級的限制,最大限度地放飛想象力,為人類突破位置的邊界。而這種突破,並不是為了一國一地一個政權一家公司的私利,而是為了人類最純真的夢想。
2
爽文男主也在用行動闡釋
“能力越大,責任越大”
但是,正如每位超級英雄都有灰暗的過去,馬斯克雖然家境殷實,但愛折騰的他註定無法享受一帆風順的人生,甚至多次把自己逼到破產邊緣;時至今日,也還不斷有質疑和猛烈的批判將矛頭對準這位現實版的託尼·史塔克。
馬斯克從不甘示弱,他有時確實會誇下無法實現的海口,但更多時候,比如這一次,他用實際行動闡釋了“能力越大,責任越大”的超級英雄法則。
夢想誰都有,但是埋頭苦幹是時代的稀缺品。馬斯克他實幹了,九死一生地幹了,用有限的一生幹了好多事情。
最近一次,馬斯克用實幹打腫所有質疑者臉的例子,便是10月1日的特斯拉AI day。
自從去年馬斯克宣佈特斯拉要研究AI以來,機器人賽道就成為A股最火的板塊之一。
資本相信,人形機器人賽道就像當年押寶“蔚小理”(蔚來、小鵬、理想),是一個未來的大風口。
但其實,人形機器人的研發領域早已有珠玉在前。
Atlas人形機器人
波士頓動力公司研發的Atlas人形機器人,身高近1.5米,體重近75千克,像人一樣有頭部、軀幹和四肢,“雙眼”是兩個立體傳感器,它由液壓驅動,擁有強大的負載能力,能夠完成後空翻、跳躍等高難度動作。
仿人機器人ASIMO
日本本田技研工業株式會社研製的仿人機器人ASIMO擁有靈活的手指和類人的行動能力,能夠完成開水瓶、倒水等精細動作。而且,這還是世紀初的事情。
但是,當人工智能、機械製造、芯片、網絡、電池等機器人相關產業鏈技術越來越發達,看起來越來越接近“奇點”的時候,像波士頓動力這樣的公司卻幾經轉手,而ASIMO也逐漸被時代淘汰。
為什麼?
因為,在一般資本眼裏,人形機器人幾乎看不到盈利的可能。
但是,馬斯克還是看到了。
或者説,他願意去看,用另一種更遠大的視野去看。
哪怕Atlas和ASIMO經歷了它們的輝煌與衰落,馬斯克還是帶着他的Tesla Bot Optimus來了。
只不過,這款被寄予厚望的機器人,並沒有展現出更多的過人之處——從直觀上來看,它沒有跑酷,也沒有翻跟頭,甚至還沒有安裝外殼。
但需要注意的是,Tesla Bot Optimus是一台僅開發了6-8個月的工程樣機。
儘管如此,其中諸多細節已經讓人耳目一新。
從外觀與運動能力來看,Optimus的關節採用類人設計,並搭配算法進行力控;Optimus的機械手有6個執行器和11個自由度,搭載了能夠驅動手指並進行感知的觸覺傳感器,能夠抓起20磅的包,並可以使用工具。
但既然是人工智能,Optimus真正的亮點自然在於“智能”,這也是與特斯拉作為全球智能電動車龍頭的業務相串聯之處。
首先,Optimus的視覺深度學習模型與特斯拉電車師出同門。
視覺深度學習模型應用了特斯拉的激光雷達、神經網絡架構、AI算法等領先技術,這些技術在未來與Optimus的結合可謂前途無量。
AI Day的短片中,就已經展示了Optimus的澆花和搬運物品場景,其中就有視覺分割等視覺深度學習模型的演示。
其次,特斯拉擁有強大的Dojo神經網絡處理單元和Dojo超級計算機。
早在 2021 年特斯拉AI Day上,特斯拉就已經公佈了Dojo。
通俗地説,可以把Dojo理解為一個特斯拉自己定製超級計算平台。在特斯拉自研D1芯片的加持下,只需四個Dojo機櫃就能取代由4000個GPU組成的72個GPU機架。
最直觀地講,Dojo從字面意義上實現了“事半功倍”。
而特斯拉驚人的迭代開發速度,不免引人遐想——電驅型全尺寸人形機器人究竟有多麼無限的可能。
如果以上種種偏於專業晦澀,不夠激動人心,那麼馬斯克宣佈該產品未來售價將在2萬美元左右——十來萬人民幣就真的能搞到一台智能機器人!這確實是曾經小學作文中“未來的世界”夢想的場景。
而早在20年前,馬斯克就立下了自己的夢想:可持續發展能源、互聯網、太空探索、人工智能、人類遺傳學。
他説:“我們失敗的可能性非常大,可是我還是要堅持最初的理想。”
馬斯克仍然在用自己的夢想和熱情,不斷挑戰科技與商業的邊界。
3
中國或許不需要馬斯克
但需要馬斯克的大腦
造神,並不會帶來社會的進步與繁榮。
但遼闊的思想會,也只有遼闊的思想會。
馬斯克的成功不可複製,但是他的遠見、野心、格局,他的創造性思維,他敢為人先的態度、不斷求索的精神,或許對各種社會與制度都有着啓發意義,值得企業與個人借鑑學習。
或許會有人稱他為騙子、妄人、叛國者、邪惡資本家,但是似乎很少有人把“土豪”這樣的帽子戴着馬斯克的頭上。
馬斯克或許是瘋狂的,但他從來不愚蠢,而且,在他的身上,有一種孩童般的天真。
在信用卡已經養成了用户消費習慣的社會,個人信譽與信用卡已然捆綁,你敢不敢投資做網絡支付?馬斯克敢。
項目大獲成功,引領一代風潮,躋身億萬富豪,你還敢不敢投身到汽車這個早已是夕陽產業的傳統領域?馬斯克敢。
當你用技術顛覆了汽車市場,建立了新的行業規範和開發模式,你已是眾星拱月的科技霸主、富豪榜上的新貴,你敢不敢投身到天馬行空的太空行業?馬斯克敢。
投身太空行業,但發射火箭就等於燒錢,幾百萬、幾千萬的美金只換來一場煙花秀,你能不能扛住壓力,笑着説:炸得好,我們取得了要的數據?馬斯克敢。
這不只是勇敢。
如果勇敢成功一次,那或許是一腔孤勇的幸運;但每一次勇敢都卓有成效、推動乃至改變整個行業的發展,我們把這種勇敢稱為遠見和魄力。
作為馬斯克最知名的“信徒”之一,雷軍直言:“他做的事,我們想都不敢想。”
但是雷軍説謊了,他不僅想了,而且也做了。
2022年8月11日晚,小米預熱多時的“2022年雷軍年度演講兼秋季新品發佈會”在線上召開。作為發佈會的重頭戲,人形智能機器人CyberOne一登場就引爆全場。
“雷斯克”似乎也在以自己的行動回應那個問題:
中國會有馬斯克嗎?
在2019 世界人工智能大會(WAIC)上,二馬會談(馬雲&馬斯克)已經為這個問題埋下了草蛇灰線。
在會議上,當馬斯克暢想未來科技、人工智能,馬雲卻直言對他的科技願景十分驚訝:“我不是搞高科技的人,我是講生活的,我覺得 AI 能夠給全世界,給社會打開一個新的篇章,讓大家更好的理解自己,而不是完全理解外部的世界。”
與會結束,有批評覺得馬雲“格局小了”。
更有批評的聲音説:“一個把目光看向太空,一個把目光看向菜籃子。”
但,真是如此嗎?不一定。
就像曾有影評將《流浪地球》與西方科幻片對比:中國人是把地球帶走,而美國人是換個地方繼續生活,這背後,是中美文化的差異;將它類比在商業與技術上則要複雜得多,這背後更有歷史、國力、工業結構、政策環境、國民信仰等諸多因素的影響。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中國或許不需要馬斯克,但中國一定需要馬斯克的大腦。
中國新四大發明“高速鐵路、掃碼支付、共享單車和網絡購物”為國民帶來了前所未有的便捷生活,常引得海外邦鄰投來羨豔目光。
但同時,我們也要看到共享單車的巨型墳墓堆積在大城市的角落,要看到人民日報也曾鋭評互聯網大廠下場賣菜:“別隻惦記着幾捆白菜,科技創新的星辰大海更令人心潮澎湃。”
我們也應看到馬斯克這樣的企業家、追夢者,在一次次探尋現有技術的痛點,利用顛覆性的思維一遍遍追求突破,將複雜的物理概念與商業計劃相結合,為全球無數的科技型企業樹立了一個依靠技術突破站上巔峯的標杆。
在紀錄片《回到太空》的結尾,馬斯克説:
“重要的是要意識到,進步並不是必然的,當人們認為技術會自動改進時,那他們就錯了,技術不會自動改進,如果你看看像古埃及這樣的偉大文明,看到他們之前能夠建造金字塔,但他們現在忘記了如何去做,還有羅馬,他們之前建造了那些令人難以置信的溝渠,但他們忘記如何去做了。”
“1969年,我們能夠把人送上月球,然後我們忘記如何去做了,機會之窗現在敞開着,但我們不能指望它能敞開很久,我們需要趁那扇窗還開着的時候好好加以利用。”
雖然這段話是建立在技術的角度上,可卻同樣精準凌厲地點出了人類文明發展的運動態勢,更警醒着我們當下所處的位置。
線性進步可能是一種幻像,人類也可能一遍一遍地回到重蹈覆轍的十字路口。
但是就像奧斯卡·王爾德所説:“我們都生活在陰溝裏,但總有人仰望星空。”在歷史的十字路口,在個人際遇的分岔路,或許沒有絕對正確的選擇,但是保持孩童般的想象力、不滅的激情與創造的勇氣,會讓我們與頭頂璀璨的星空更近一步。
本文作者:萬户
版式設計:而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