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超越》:體育精神與競技人格的統一

由 淡圖強 發佈於 科技

《超越》展示了新一代運動員的成長,她們在訓練與比賽中逐漸完成了人格的昇華。上圖與右圖均為《超越》劇照

張德祥

體育是健身之途,也是競技之徑,更是運動之美。四年一屆的奧運會,之所以吸引全球億萬觀眾的目光,就是因為體育運動帶給全人類美的享受,人們總是期盼着能夠欣賞到各項競技體育運動的最高水平。北京冬奧會開幕前夕,央視播出的29集電視劇《超越》,恰恰是一部體育題材作品,展示體育運動背後的人生故事,令人感動。

《超越》講述的是冰上運動,敍述的是冰場上的人生樂章。梅花香自苦寒來,沒有誰可以輕輕鬆鬆地成功,也沒有誰可以平白無故地登頂。成績是一天天積累,水平是一天天提高,美是一次又一次的自我超越。短道速滑,速度之美。速度的背後是力量和激情,是技術與境界。《超越》很應時,但卻是一部很有生活底藴和鮮明時代特點的作品,可以説,是30多年來中國短道速滑運動項目的啓動與發展的一種藝術敍述。“北冰南展”,讓更多的人蔘與到冰上運動中。三代人的艱辛努力,把這項運動推向了世界水平。30年,三代人,白手起家,因陋就簡,因地制宜,從無到有,從低到高,衝出亞洲,走向世界,貫穿其中的是中國人的冰雪運動精神。第一代教練吳慶紅,從民間溜冰場上物色苗子,拿出當時最時髦的電子產品“隨身聽”作為獎品,吸引滑冰愛好者參與競賽。就是靠這種“土辦法”,帶出了陳敬業、鄭凱新、江宏等第一代運動員,為國家隊輸送了稀缺人才。後來他們退役後又成了教練,帶出了陳冕、羅竹君、向北等世界級運動員,使短道速滑項目保持着世界級水平。該劇形象地展現了這項運動在中國的起步與超越,並折射出中國社會飛速發展的景觀與時代變遷的影子,體現了中國體育精神,因此,很有一些令人回味的“史”的意味。

但它不是寫史。《超越》的敍事結構別具一格。本來是一個時間順序的故事,但分成兩個時間段落,兩條線索交互敍事,上世紀八十年代與新世紀同時展開,增加了懸念。從第一集開始,觀眾就知道了陳敬業和鄭凱新是師兄弟、是隊友,但不知道後來怎樣了?為什麼他們互不來往?陳敬業的女兒陳冕為什麼又偏偏投到了鄭凱新教練的門下?這個釦子將會以怎樣的方式解開?等等,這些都是劇情的懸念,牢牢抓住觀眾的期待。隨着敍事推進,兩條線索都在向懸念的終點逼近,殊途同歸。懸念落地之時,正是精神昇華之處,實現了體育精神與競技人格的統一。

是的,體育精神與競技人格的統一,是競技運動的最高境界,《超越》的深刻啓示就在這裏。競技就是竟勝,竟勝不僅是技術的完善,更重要的是人格的完善。令人感佩的是,《超越》展示了陳冕、羅竹君、向北等新一代運動員的成長,她們在訓練與比賽中逐漸完成了人格的昇華,競技不再是個人主義的爭勝,而是集體主義的團結與合作,是團隊精神的和諧與合力。優秀的運動員,一定是高超技能與高尚人格的統一。藝術活動是審美,體育運動也是審美,這種美就來自於運動的形與神的統一,來自於力量與境界的統一。

競技體育運動,是人類運動極限的挑戰,是青春的綻放,是生命在運動中呈現的絢爛之極,也是美的極致。競技運動,必然有名次,有勝負,因此也是很殘酷的優勝劣汰,差之毫釐,勝敗殊異,正像劇中人陳敬業所説,“有人成功,就有人失敗,有人登頂,就有人當墊腳石。”這就是規則。所有的運動員都付出了全部,但登頂的運動員只是少數,汗水流完是淚水,這裏的辛酸又豈是旁觀者所能體味?好在該劇沒有迴避這種競爭的殘酷性。作為吳慶紅帶出的第一代運動員,陳敬業、鄭凱新,兩人是隊友,也親如兄弟,一起在黑龍江隊成長,又同時晉級國家隊。但在競爭中,無論是有意還是誤會,兄弟之間因為比賽產生了分歧,矛盾到不可調和、互不原諒。雖然他們並不完全是因為個人榮譽,而是因為沒有為國家爭得金牌,責無旁貸而痛悔莫及。場下是隊友,場上是對手。如何處理隊友與對手的關係,實際上也是對人的境界的一種歷練和考驗。這裏的“超越”,不僅是技術上不斷超越自己,同時也是境界上不斷超越自己。只有更高的境界,才能發揮更高的技術。隨着時間推移,兩人最終都超越了曾經的恩怨,冰釋前嫌,全身心投入到培育新人的工作中,進入新的人生境界,這也算得上一筆深刻的“隊友情”。《超越》的另一動人之處,是着墨不多卻點染得極為濃郁的“師徒情”。吳慶紅教練,無疑是該劇中最受人喜愛的一個人物形象,可親可敬。她是教練,但弟子們無不感受到她身上那種母親情懷。無論自己職位是升是降,從無怨言,從沒有離開過冰場,白髮蒼蒼了,還帶着孩子們在冰天雪地裏訓練。從青絲到白髮,直到去世前,她都是和學生們、弟子們在一起,一茬接一茬。冰場和冰刀是冰冷的,但只要她在場,就會感受到一種温暖,就像她帶在身邊的那個熱水壺一樣,總是熱氣騰騰。難怪有那麼多弟子為她送行,哀榮備至,譜寫了冰場上最深情的人生華章。吳教練用自己對冰雪運動的熱愛、對徒弟的關愛詮釋了最樸素的體育精神和師徒情誼,在無私的奉獻中一代代傳承與發揚。

作為競技題材劇,必然涉及到運動員的先天條件與後天努力問題。陳敬業為什麼不同意女兒陳冕練習短道速滑項目?作為教練,他看出女兒在這方面並沒有過人的先天優勢,所以很難練出來,作為父親,他是為女兒負責才做出如此決定。但父女的矛盾也因此而來,互不相讓。天賦當然是重要的,是第一要素,過大的先天差異,確實不是後天努力所能彌補。但是,先天條件差異不大的情況下,後天努力就成了決定因素。陳冕後來能夠進入國家隊,並代表國家出征冬奧會,正是來自於鄭凱新教練的悉心指導,克服她輪滑形成的習慣,更在於她的刻苦、用心與意志,挑戰體能極限,克服精神焦慮,把淚水變成汗水,功夫不負有心人,天助自助者,她終於脱穎而出,走向賽場。作為該劇的主角,陳冕的成長之路,確實給人們提供了有益的啓示。奇蹟在於創造,沒有後天的鍛造,天賦無以自張。

不得不説,除了故事情節的懸念引人,該劇的畫面簡潔流暢,尤其是冰上運動的鏡頭,如翔如飛,風馳電掣,彎道旋弧,如瀑入流,炫目奪人,美輪美奐。既是在欣賞藝術,又是在欣賞體育競賽。體育競技運動,説到底,是一種動態之“藝術”,技高為藝,出神入化。中國體育題材電視劇空間廣闊,《超越》獲得了初步嘗試的成功。還期待有更多作品,講好中國體育故事,發掘體育的美學意藴,傳播中國精神,長中國人的志氣,形成中國氣派和中國風範。

(作者為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

原標題:《超越》:體育精神與競技人格的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