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年,我們不畏艱難,依然堅持以創新的ICT技術持續為客户創造價值,助力全球科技抗疫、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改善經營質量,全年經營業績基本達到預期。”3月31日下午,華為在深圳舉辦發佈會,發佈了2020年度業績情況。華為輪值董事長鬍厚崑表示,總體上去年財務結果符合預期,經營相對穩健。
報告顯示,華為去年營收達到8914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3.8%;淨利潤646億元,同比增長3.2%。
營收淨利雙雙增長,對於身處供應危機中的華為來説,實屬不易。去年的幾乎同一天,華為發佈了2019年年報。時任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曾表示,“2020年華為力爭活下來,爭取明年還能發年報。”
華為活下來了。不過,籠罩在華為頭上的供應危機依然待解。這艘萬億營收的巨輪,還要在波詭雲譎中駛向未知的海域。
華為輪值董事長鬍厚崑。企業供圖
增長來之不易
消費者業務增速大幅放緩,海外市場普遍下降
拆解華為財報的細節,不難發現,華為的整體增長之下,各業務條線、各大區域情況冷熱不均,可以説是“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區域方面,過去一年,華為中國區業務保持了快速增長,增幅為15.4%。但EMEA(歐洲中東非洲)、亞太和美洲業務均出現不同程度的下降,降幅分別為12.2%、8.7%和24.5%。消費者業務無法使用GMS生態,部分國家運營商市場投資波動,成為拖累華為海外業績的主要因素。
一漲一跌之下,華為對國內市場的依賴也在加強,國內5G建設、數字化轉型等方面的進展,將對華為未來的業績有着舉足輕重的影響。
而華為主要的三大BG中,運營商業務營收3026億元,同比增長0.2%——這是華為的起家業務,不容有失;企業業務營收1003億元,同比增長23.0%——這一增幅可謂亮眼,但業務體量有限;消費者業務營收4829億元,同比僅增長3.3%——相比於上年34%的增幅,有大幅放緩。
“去年消費者業務增速沒有達到預期。之前華為的終端業務一直高歌猛進,而去年由於供應的問題,手機的銷售受到了影響,銷售是下滑的。”華為輪值董事長鬍厚崑表示,消費者業務增速放緩,主要是來自供應問題。
這不意外。在消費者業務上,根據調研機構CINNO Research的數據,今年一月,剝離榮耀後的華為,在國內的出貨量已經被小米OV甩下,僅僅位列第四。而根據Strategy Analytics的預測,2021年,華為的全球出貨量,甚至將無法進入前五,被歸入“其他”之列。
不過,胡厚崑也指出,去年華為的消費者業務,除手機之外的終端增長了65%,部分抵消了手機銷量下降的影響。未來,在“1+8+N”的業務格局中,除了手機這個“1”,華為將重點發掘“8”(平板、PC、穿戴、HD、AI音箱、耳機、VR、車機)和“N”(泛IoT)的增長潛力。
華為分業務營收情況。截圖來自華為2020年報
鴻蒙即將“登機”
去年研發投入超1400億元,旗艦手機將按計劃發佈
在業績起伏背後,華為作為一家科技企業的底色並沒有淡化。技術上研發和突破,依然是外界最為關注的問題。報告顯示,華為2020年的研發支出為1419億元,佔全年總收入的15.9%。儘管增長乏力,但研發支出相比於上年的1317億元,不但沒有下降,還有所上升。
報告同時指出,2020年,公司從水研究與開發的人員約有10.5萬名,約佔公司總人數的53.4%。截至2020年底,華為在全球共持有有效授權專利4萬餘族(超過10萬件),其中90%以上為發明專利。
胡厚崑指出,華為相信,在未來幾年,華為在手機市場上仍然會保持領先位置。華為消費者業務不僅有手機,也有其他消費品。華為的思路是以用户為中心,聚焦高頻應用場景,打造無縫的、智慧化的用户體驗。這需要鴻蒙操作系統,HMS,AI等方面的投入,華為過去幾年一直在投入,未來還會繼續投入,會着力打通硬件和服務兩個生態。
華為新的旗艦手機也將陸續與用户見面。“從今年來看,整個供應形勢仍不太明朗,但是在計劃中的旗艦機型目前還會按照原計劃推出。”胡厚崑言下所指的,當然就包括每年上半年發佈的P系列——今年上半年將會是P50系列。如無意外,P50系列將搭載華為自研的麒麟9000 5G芯片,以及首次登上手機的鴻蒙系統。
“鴻蒙系統是一個面向全場景的分佈式操作系統,在大屏、車機等領域已經開始使用,也很快會在手機上使用。”胡厚崑透露,已經有20多家硬件廠商和200多家軟件廠商參與到鴻蒙系統的相關研發合作中。
而在此前,常務董事、華為消費者業務CEO餘承東曾表示,今年4月份開始,華為旗艦手機將可陸續升級鴻蒙系統。
華為2020年年報發佈會現場。 新京報記者 許諾 攝
探索新業務
不造車也不會製造芯片,華為期待全球產業合作恢復
在提問環節,華為芯片供應、是否造車等問題屢屢被提及。就在3月30日晚上,小米官宣造車的新聞引爆了行業內外,科技企業造車風頭正勁,對於正在大力探索新業務的華為來説,這會是命運投來的救命繩索嗎?這根繩索,華為會不會接?
華為給出了自己的答案:會接,但不是以直接的方式接。華為要瞄準的,是造車之外更大的圖景。
“華為這麼多年有深厚積累的ICT技術,在汽車行業是有很大發揮空間的。幾年以前華為已經開始在智能汽車領域的投入,也逐步公佈了智能汽車方面的業務戰略。華為的定位是做智能硬件的提供者。在智能汽車的幾個關鍵的領域,比如車聯網、車雲、智能座艙、智能駕駛、電源管理、智能動力系統等。”胡厚崑表示,華為做智能汽車部件供應商的定位沒有改變。也就是説,華為依然決定不造整車。
而談到麒麟芯片的設計團隊——華為海思時,胡厚崑表示,華為海思的團隊穩定,正在積極從事自己的工作。華為公司的定位還是一個ICT系統設備供應商,公司對芯片的整個產業鏈的依賴依然是很強的。海思是一個設計公司,有強大的芯片設計能力,在過去幾年中深度參與到國際芯片產業中來。他指出,基於全球合作的產業鏈形勢,依然會是產業主流,華為會堅持開放合作和創新。
這一席話,間接澄清了外界對於華為自行生產芯片的傳言——華為仍將只做芯片設計,其他工序依然會由全球產業鏈提供。胡厚崑在發佈會上也呼籲各國政府和政治領袖,能夠恢復和強化國際產業合作。
胡厚崑表示,過去兩年,為了應對制裁,華為投了相當多的資源,採購芯片以應對客户的需要。尤其是2B用户需要的芯片庫存,目前來看是能夠滿足使用的。但是,芯片供應最後的改善,還是要取決於國際芯片產業鏈合作的修復。
“正如最近汽車芯片短缺的問題,讓全球汽車行業都受到影響。需要通過重新思考全球化的合作才能解決這個問題。”胡厚崑説道,從華為過去兩年的遭遇來看,華為高度依賴國際供應鏈,現在這個供應鏈在地緣政治衝突下被破壞了。從行業上來看,行業上下游都是這種破壞的受害者。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許諾 編輯 王進雨 校對 劉越
來源:新京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