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講武德的二類電商
編輯導讀:以前我們總能在電視上看到兩位導購員撕心裂肺地介紹商品,用極具誘惑力的語言引導消費者購物。直播帶貨和電視購物的本質差別不大,都是二類電商的一種形式。本文作者圍繞二類電商進行了一些分析,與你分享。
最近在刷抖音時,老是能刷到主播直播帶貨和商品介紹視頻,都可以通過點擊下單,可謂是方便快捷。也許你也通過類似的方式購買過商品。那麼你在下單的同時是否思考過以下問題:我為什麼會看到這個商品?這個商品説的那麼好是真的嗎?這個商品值得下單嗎?
帶着以上的疑問我們來聊聊故事的主角:二類電商。
一、什麼是二類電商?1. 起源最早的二類電商,應該就是大家耳熟能詳的電視購物了。商家通過與電視台合作,對固定的商品進行宣傳推廣,用户通過電話下單,然後物流配送貨到付款。
大家還能記得那些電視購物的橋段嗎?廠家直銷!限時2小時!限量XX台!來電立即搶購!今天的直播帶貨與短視頻購物是不是與之前的電視購物似曾相識。其實真實情況是,由於近年來短視頻的大火,確實很多之前的電視購物的商家都轉型做了短視頻帶貨或者直播帶貨。
2. 定義説起二類電商的定義,我們先聊聊一類電商的定義。一類電商就是直營電商:一類電商以銷售商品為目的建立網站,為用户提供線上下單和線下配送服務。簡單來説一類電商就是人找貨。常見的一類電商就包括京東、淘寶、拼多多和蘇寧易購等。
二類電商一般指通過單品推廣的形式投放廣告,比如在百度、抖音、快手、廣點通等平台投放,以落地頁或者短視頻形式進行主動推廣,然後客户下單發貨配送的這種形式。簡單來説二類電商就是貨找人。近來比較火的直播帶貨也是二類電商的一種形式。
二、二類電商為什麼不講武德?1. 目標人羣下沉,瞄準中老年男性二類電商早期目標人羣是3、4、5線城市的中老年男性羣體。
原因也很簡單,這部分人羣特點:信息相對閉塞,幾乎沒有網購經驗,易衝動消費,沒有維權意識。總結一下就是好騙。
不過現階段由於短視頻和直播帶貨的爆火,二類電商的目標人羣也在不斷向年輕人羣體去滲透。但是下沉市場的中老年男性羣體依舊是二類電商的主力方向。
2. 商品品質不佳,宣傳過分誇張二類電商早期的選品主要是以“黑五類”為主。比如:棋牌捕魚、保健品、藥品、減肥品、網賺和男科等。產品宣傳文案多以誇張、虛構和恐嚇等文案構成。而且大部分的商品都遵循30%商品成本+30%廣告成本+10%物流成本+30%毛利潤的分配結構。也就是説,人們通常買到的商品出廠價只有商品本身的30%。
在國家不斷整治下,現在二類電商的選品也越來越正規化。具某廣告平台負責人透露,目前二類電商的選品還是以不知名白酒,茶葉,老年鞋服等居多。且商家各種資格證書齊全,但是這其中沒有大的品牌商家,大多數的商品都是以價格取勝,再加上各種誇張的文案誘導,直至尋找到爆款,已達到掙錢目的。
3. 程序化廣告助力,精準定位目標人羣二類電商的推廣形式主要是以落地頁和短視頻的方式。目前直播帶貨也是一種推廣形式,但是直播帶貨的推廣成本比較高,一般都是品牌商家才會選直播帶貨。現在投放平台有:百度、抖音、快手、網易、頭條等。這些平台現在都能提供人羣,位置等篩選條件來精準匹配到用户羣體,從而實現轉化率的提升。
如果你生活在一二線城市,身邊的二類電商廣告還是相對較少,廣告內容也相對正規。但是如果你生活在三四五線小城市,那麼你手機上的很多APP給你的推薦的廣告絕對是另一個世界,有色情幻想的小説推薦,有能治百病的神奇藥品,有保證掙錢的武功秘籍等等不計其數。
如果你的老家恰巧也在三四五線城市,那麼可以試着拿起父母的手機看看裏面的APP所推薦的內容就明白了。
當然早期二類電商都是一次性消費,現階段由於推廣成本不斷提升,越來越多的品牌商家也加入二類電商。總體上商家們也越來越注重產品質量和售後服務。
4. 高退貨率,浪費資源由於目標人羣的限制,早期二類電商大多以低客單價+貨到付款的形式,用户可能只留一個電話號碼,就有客服打電話來問地址發貨,這樣導致的結果是貨到付款的退貨率比較高,嚴重浪費社會資源。退貨成本看似是商家買單,但是商家是要掙錢的,始終是羊毛出在羊身上。
近來由於二類電商也向年輕人靠攏,所以現在的形式是貨到付款和在線支付並存。具行業內部信息,現在在線支付的比例也在不斷提升,且在線支付退貨率低。在線支付提升其實真正的原因是微信支付的普及讓貨到付款的形式在慢慢優化為在線支付。
三、結語二類電商從出現至今,雖然總是帶着一些人性的粗鄙。但是近來我也看到市場在轉變,國家對虛假的商品在嚴厲打擊,各大廣告平台也對商家的質檢越來越嚴格。二類電商也在不斷的正規化,品質化,品牌化。
最後我想引用一句高大上的客觀唯心主義理論-存在即合理。即使現在二類電商還是不講武德,但是以後希望二類電商更多以和為貴,要講武德,為人民創造更多的價值。
作者:水上木偶,一個懶惰的產品,希望有機會多多交流。
本文由 @水上木偶 原創發佈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CC0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