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阿里雲發佈雲原生架構白皮書 多維度評估雲原生架構成熟度

由 弓四清 發佈於 科技

7 月 21 日,由阿里雲 20多位雲原生技術專家共同編撰的《雲原生架構白皮書》正式對外發布。作為業界第一本全方位構建雲原生架構規劃與實踐全景圖的白皮書,本書在詳細闡述雲原生架構定義的同時,完整展示雲原生架構應用所需的演進路徑與設計規則,旨在幫助企業更好地理解與應用雲原生架構,助力企業數字化轉型升級。

阿里雲智能基礎產品事業部高級研究員蔣江偉表示,“阿里雲原生架構經驗來自於過去數年實際場景的積累,這些經驗可以幫助不同企業系統化解決所面挑戰,在本書的加持下,企業可以更大幅度的提升架構靈活性,降低大流量型業務的研發成本和技術門檻,也讓架構具備更高的可用性。”面對“如何將雲技術更好地跟各行業業務相結合”這一難題,阿里雲在總結自身實踐經驗的同時,積極與各行業架構師、開發者共同探討、提煉更加貼合行業場景,滿足業務所需的雲原生架構。在本書籌備期間,阿里雲發起“共同定義”雲原生架構的倡議,收集了諸多架構師、開發者眼中的雲原生及雲原生架構的定義與思考,將之提煉並融入書中。本書涵蓋了雲原生架構的產生緣由、阿里雲對於雲原生架構的定義、目前行業領先的雲原生技術、阿里巴巴的雲原生架構設計、雲原生架構的實踐案例、雲原生架構未來發展趨勢等內容。希望這本與架構師、開發者共同定義的《雲原生架構白皮書》,能夠幫助大眾進一步理解雲原生及雲原生架構,找到適合自身業務的最佳雲原生路線。

從“壓迫感”到“掌控感”的力量轉變

在雲計算高速發展的時代背景下,體會到數字化業務競爭所帶來的強烈“壓迫感”後,大量企業紛紛走上數字化轉型之路。數字化轉型使企業中大量原有業務不得不開始數字化演進。然而,數字化轉型對業務結構、技術儲備、用户體驗等都有更為嚴苛的要求,要求技術具備更快的迭代速度與更靈活的敏捷性,業務上線速度從按周計時,縮短到小時級別;每個月上線業務量從“幾十個/月”提升到“幾百個/天”。

雲時代下,企業需要新技術架構,使之更好地利用雲計算優勢,讓業務更敏捷、成本更低、可伸縮性更強。而云原生架構的應用意義正在於此。數據顯示*,2020 年,超過 50% 的全球組織在生產環境中運行容器化應用程序,到 2022 年將超過 75% 。在中國*,截止到 2018 年底,已有 96% 的IT企業在生產環境部署容器化應用。雲原生正逐步成為企業數字化轉型的“最短路徑”。

當前,不同企業在不同技術發展階段對於雲原生架構的認知不盡相同,這導致企業建設雲原生架構的探索成本不同程度的增加,甚至數字化轉型的早夭。今天,阿里雲根據自身積累多年的雲原生技術、產品和上雲實踐,提出完整雲原生架構的設計原則、解決方案以及最佳實踐,幫助企業找到數字化轉型“最短路徑”,完成從“壓迫感”到“掌控感”的主被動力量轉變,加速實現 IT 能力提升,打好降本增效組合拳。

多維度評估業務雲原生架構成熟度

為了改變行業/企業在雲時代應用落地過程中矇眼摸索的局面。阿里雲在本書中明確了雲原生架構定義:從技術的角度,雲原生架構作為基於雲原生技術的架構原則與設計模式的集合,旨在將雲應用中的非業務代碼部分進行最大化剝離,讓雲設施接管應用中原有的大量非功能特性(如彈性、韌性、安全、可觀測性、灰度等),使業務不再有非功能性業務中斷困擾的同時,具備輕量、敏捷、高度自動化的特性。

值得一提的是,為了進一步幫助企業落地雲原生架構,阿里雲以自身實踐以及大量客户服務經驗為核心,形成獨有的雲原生架構設計方法——ACNA(Alibaba Cloud Native Architecting)。ACNA 作為 「4+1 」架構設計流程,「 4」 代表架構設計關鍵視角,包括企業戰略視角、業務發展視角、組織能力視角和雲原生技術架構視角;「1」 代表雲原生架構持續演進閉環,並提出雲原生架構成熟度模型幫助企業評估業務段雲原生成熟度。

ACNA將雲原生化分割成服務化能力(Service)、彈性能力(Elasticity)、無服務器化程度(Serverless)、可觀測行(Observability)、韌性能力(Resilience)、自動化水平(Automation)六個不同維度(SESORA),每個評估維度設立ASNA-1至ASNA-4 四個不同等級並依次計作0至3分,同時設立零級、基礎級、發展級、成熟級四個不同成熟等級。雲原生架構成熟度模型的提出,對企業雲原生化現狀、能力和發展路徑不清晰等問題, 給出評估與優化方向,幫助企業走上數字化轉型“最短路徑”。

可參考、可落地的雲原生解決方案

雲計算從概念產生到落地應用,已走過 15 個年頭,大量應用的“用雲”方式仍停滯在傳統IDC時代,但“能用”和“好用”有着天壤之別,越來越多企業投身大量精力於雲原生化,以尋求“好用”方法,釋放技術紅利。基於雲原生架構的應用,從架構設計、開發方式到部署運維的整個軟件生命週期都基於雲的特點設計,最大限度用好雲平台的彈性、分佈式、自助、按需等優勢。很多互聯網企業從應用誕生之初就生長在雲端,新零售、政府、金融、醫療等領域的企業和機構也逐漸將業務應用遷移上雲,深度使用雲原生技術和雲原生架構。

白皮書通過幾個典型實踐案例,展示了企業如何通過雲原生架構及相關應用解決交付週期長、資源利用率低等常見運維問題。比如,藉助阿里雲實現核心業務系統雲原生化的申通快遞,全面實現對千萬級訂單量、數億級物理物流軌跡、每日上T級數據量的全力支持;採用阿里雲原生應用穩定性解決方案的完美日記,有效確保“雙11”電商大促、“雙12”購物節的微商城系統穩定性,極大提高用户購物體驗;採用了阿里雲原生PaaS平台的中國聯通號卡應用,開卡業務效率提升了10倍,需求響應時間縮短了50%,支撐訪問量由1000萬上升至1.1億等等。

從 IT 基礎設施雲化到系統架構雲原生化,是雲計算的終極演進方向。未來,企業應用將都會打上“Made in Cloud ”的出廠標籤,雲原生應用也將會成為企業打造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抓手。阿里雲智能基礎產品事業部研究員丁宇表示,“未來十年,雲計算將無處不在,像水電煤 一樣成為數字經濟時代的基礎設施,雲原生讓 雲計算變得標準、開放、簡單高效、觸手可及。如何更好地擁抱雲計算、擁抱雲原生架構、用 技術加速創新,將成為企業數字化轉型升級成 功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