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鉛與火”到“光與電”再到“數與網”,媒體的傳播方式幾經變革。隨着互聯網的普及和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網絡媒體在輿論場中的重要性愈加凸顯。技術賦能之下,不同媒介形式之間的融合發展成為浩浩湯湯的趨勢。最近,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加快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發展的意見》,更進一步明確了媒體深度融合發展的總體要求。
9月27日,由中央網信辦、上海市委網信委、新華社聯合主辦的“2020中國網絡媒體論壇”在上海開幕。媒體、企業、專家等各方代表齊聚一堂,深入探討“在危機中育新機、於變局中開新局”背景下網絡媒體的責任和使命,謀求網絡媒體在新形勢下實現新發展。
網絡時代勇擔使命責任
“全媒體”時代,信息無處不在,每個人都可能成為信息來源,網絡媒體如何堅守主流價值,承擔使命責任,成為現實而嚴峻的議題。人民日報社編委委員、海外版編輯部總編輯王慧敏説,在傳播分眾化和媒介細分化的今天,網絡媒體追求點擊量本無可厚非,但不能因此成為新聞快餐的“拼接手”和“標題黨”,要想贏得讀者,就必須在打造“信”字上下功夫,以精對新、以深對淺、以準對快、以穩對變。
儘管網絡媒體的形式多樣,使命責任卻有內在一致性。中央廣播電視總枱編務會議成員孫玉勝説,視頻對現場的追求應該是其自然的法則,只有在現場才更有話語權,這是媒體建立公信力和權威性的不二定律。“對總枱而言,重要責任之一就是當重大事件發生時,盡最大可能以視頻方式向受眾及時提供準確的新聞信息,從而滿足受眾對焦點熱點問題的關切。”
經過20多年發展,中國網絡媒體逐步壯大,在社會生活當中起到越來越大的作用。百度創始人、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李彥宏説,算法對於人類獲取信息的影響也越來越大,投餵式的信息流造就了產品的黏性,但也考驗着網絡媒體的價值觀。他認為,算法應該主動了解用户的高級目標,而不是追隨用户本能的喜好,網絡媒體的發展方向需要與用户的根本利益相一致。
當今世界,孤立主義、保護主義等互相交織,為世界和地區局勢帶來不確定性。全國政協常委、鳳凰衞視董事局主席及行政總裁劉長樂認為,作為全球化的溝通者,媒體應該首先實踐忠恕和以人為本的傳統文化智慧,堅持謙虛、包容和開放的理念,為新型全球化建設創造條件。
在騰訊CEO馬化騰看來,5G和人工智能技術的普及,將進一步重塑受眾、媒介和信息之間的關係。數字時代的信息爆炸和“萬物皆媒”,重塑着信息內容生態,並帶來新的治理需求,那就是:將網民的心聲、政府的關切、平台的責任、社會的參與,整合成同頻共振的有機生態,形成良性的傳播互動,發展向善的網絡文化,營造清朗的網絡空間。
媒體融合打破體制問題
如今,不同媒體形式之間的融合已經成為不可逆轉的趨勢,並不斷走向深入。在新華社副社長、黨組成員劉思揚看來,媒體融合應該把握好內部聯動、橫向連接和縱向融合三個層次。要破除部門藩籬,強化內部聯動;打通媒體區隔,深化橫向連接;跨越行業壁壘,拓展縱向融合。他介紹説,2019年,賦權擴容組建實體機構全媒編輯中心,構建了源頭端全媒體採集、編輯端融媒體加工、分發端多元化呈現的新型全媒體業務架構,一批融媒體品牌項目脱穎而出,一批精品力作鎮版刷屏。
當前,5G、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正深刻改變網絡傳播格局。嘉賓們認為,對主流媒體而言,在各種不確定性中,融合發展浩蕩向前的潮流是確定的。後疫情時代,人們養成的線上消費習慣將留存下來,新媒體正從過去單純的信息發佈渠道,變成集線上消費場景於一體的綜合平台。這意味着,媒體邊界得到極大擴展,“新聞+服務”成為未來發展的新趨勢。
新華社全媒編輯中心主任汪金福指出,媒體融合發展到今天,體制機制問題成為繞不過的坎。對傳統媒體來説,推倒重來不現實,蜻蜓點水不管用。因此,新華社建立了全媒編輯中心,通過全媒報道,牽引全社融合發展。汪金福説,過去新華社各個部門之間,經常“各自為戰”,現在全媒編輯中心牽頭,每天策劃一個全媒選題,各部門共同配合完成,“它最重要的作用,在於倒逼各採編部門形成全媒體意識”。
央視網黨委書記、董事長錢蔚説,網絡上有個調查,問推動你們公司數字化轉型的是CEO、CTO還是新冠肺炎?在她看來,這個問題同樣適用於傳統媒體。新冠肺炎疫情讓媒體從業者意識到,與讀者相聯繫的、有場景的新聞才是真正的剛需,媒體報道有沒有能力去把這些場景建立起來,是每一個從業者要思考的問題。同時,她認為,媒介和用户的深度融合前所未有,媒體深度融合的方向就在深度融入國家治理、社會治理、民生改善的方方面面。
技術佈局撬動融合發展
近年來,我國新一代信息技術基礎設施快速發展。工業和信息化部黨組成員、副部長劉烈宏介紹,我國加快5G網絡商用部署,基站數已超過50萬座,用户數超過1.3億,互聯網普及率達到64.5%,網民規模達到了9.04億,居全球第一。“網絡服務已經成為人民羣眾能夠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的基礎服務,為網絡媒體將主流聲音傳得更開、傳得更廣、傳得更深打下了良好的網絡基礎。”
在媒體行業,算法推薦、人機交互、圖像識別等人工智能技術也獲得了廣泛的應用,為行業的智慧化發展提供了持續助力。嘉賓們認為,AI技術和大數據不僅可以幫助媒體以最快的速度獲取真相,洞察用户的需求變化,傳播我們認可的價值觀,還會滲透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極大提升生產工作的效率,推進文明的進步。
人民日報社新媒體中心主任丁偉説,技術是媒體融合的發動機,尤其是藉助算法實現精準傳播,已成為適應分眾化、差異化傳播趨勢的重要手段。主流媒體要生存發展,必須用技術驅動融合,用技術撬動發展。但現在,技術創新恰恰是媒體最大的短板。“我們越來越感到,誰掌握了技術,誰就贏得了發展優勢;誰忽視了技術,誰就會被時代拋棄。未來,我們將加快技術革新的步伐,努力實現從技術保障到技術驅動的轉變。”
在談到技術如何加快媒體深度融合發展時,上海報業集團黨委書記、社長裘新説,2014年以來,我國的媒體融合發展大體呈現出三個階段,分別是以內容驅動、技術服務為主要特徵的融媒體階段,以技術引領、內容為用為主要特徵的智能媒體階段,以及以技術生產內容為特徵的智慧媒體階段。
裘新認為,在融媒體階段,誰最先找到新的技術應用場景,誰就有機會搶佔互聯網輿論戰場的新高地。在智能媒體階段,這一輪技術創新最有可能在新媒體領域得到應用、嫁接出果實。而在智慧媒體階段,智慧媒體的產品一定是多元化、碎片化,但是其後台支撐系統需要標準化。面對顛覆性的技術時代,要始終保持定力,避免一味追求最新、最尖端的技術。對技術尚處在早期實驗階段的,應靜觀其變、加強研究。但是,對於核心運營場景、成熟技術以及拳頭產品,必須緊緊抓住不放,時不我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