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小説家來了
陳楸帆演示人工智能創作 對於小説創作來説,10月27日是不平凡的一天。這一天,首個華語科幻AI人機共創寫作實驗項目《共生紀》正式啓動,這標誌着人工智能(AI)進入小説寫作領域。
人工智能已經能寫出一些有表現力的段落
如果你對人工智能的印象還停留在與人類對弈下棋,或者生成出磕磕絆絆的語句,那麼接下來要講的故事或許會更新你的認識。
10月27日,與《共生紀》項目一同走進大眾視野的,還有一個由大學生研發的AI寫作程序“AI科幻世界”。這一AI寫作程序源於創新工場 DeeCamp 2020人工智能訓練營中的大學生創新項目“AI科幻世界”。這個團隊的大學生來自中科院計算技術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喬治梅森大學等國內外著名高校。他們在一個多月的DeeCamp訓練營期間,自主設計研發了AI寫作程序的主要邏輯,開發出了一款有趣的智能寫作工具,並獲得了本屆訓練營的創新賽道冠軍。據創新工場CTO、人工智能工程院執行院長王詠剛介紹,該模型基於預訓練技術的超大規模中文生成模型,模型規模與OpenAI的GPT-2 Large相當。
對使用者而言,這一AI寫作程序可以通過簡單的操作,便可以生成出小説。譬如輸入寫作風格、故事背景、角色列表等關鍵部分之後,機器便可以自動生成出文本。
經陳楸帆等科幻作家嘗試,“AI科幻世界”已經可以在輸出語法上非常通順,同時擁有一定文學表現能力的段落。例如具有科幻風格的敍事段落:“我覺得自己是一隻被人從墳墓裏面拉出來的兔子。一個聲音叫道:你在這裏幹什麼?我抬起頭,看見一個巨大的,渾身透明的身影,正站在我的頭頂上方。我知道這只是幻覺。因為在這個空間裏,不可能有另外一個人。”(本段由創新工場 AI 文本生成模型自動生成)
這也是《共生紀》項目的背景。有了會寫小説的AI,科幻作家們開啓了一場有創意的實驗,由傳茂文化和創新工場聯手打造的《共生紀》項目,集結了國內11位新鋭作家。在未來的兩個月時間裏,人類作家與AI算法將圍繞環保、人機關係、性別、文化多樣性等主題,協同創作多篇科幻文學故事。
最近10年AI真正有了深度學習能力
近年來,人工智能在文藝創作領域不斷展現創作力。2017年5月19日,微軟小冰推出的原創詩集《陽光失了玻璃窗》正式與大眾見面,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部100%由人工智能創造的詩集。
此後,人工智能不斷在新聞摘要、電視劇劇本、兒童故事創作等文本創作領域有卓越發展。這一次,《共生紀》項目又讓大家認識了來自創新工場的人工智能小説家。
從技術的角度,王詠剛對AI創作歷程升級有着不同的解讀方式。“從上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早期的AI仍處於嬰兒期時,人類在試圖去教AI做事,而不讓AI解決東西;最近的10年裏,AI真正有了深度學習的能力,不管是在繪畫、音樂還是文本生成領域,AI有了自我學習的能力,人工智能可以把學習的模型或者規律應用在創作空間裏面去。”王詠剛告訴記者。在他看來,今天《共生紀》所使用的預訓練技術的超大規模中文生成模型,具有類似操作系統或開發平台的特點,開發者將在未來創造出更多的可能性。
共同創造後著作權是繞不開的話題
談及“共生”,陳楸帆表示,人機共創實驗使用更多的數據、更智能的算法,但目標並不是寫出更好的作品,“人機共創的目的是打破邊界,展開對話,實現人與機器的動態交互,讓思想碰撞與流動”。陳楸帆説:“AI人機共創不僅僅是文字型創作,接下來會是圖像、音樂等更多可感可觸的藝術形式,帶來全感觀、沉浸式、多維度的創作體驗。我們想通過一個實驗,一場遊戲,一次觀念上的冒險,以想象力為信仰,以對話為方法,打破所有的邊界與原有的知識藩籬,追尋生命、宇宙與美的意義。”
人工智能與人類共同創造的環節,有科技的理性,也有文藝的浪漫,不過也仍有許多需要磨合的地方,比如著作權就是繞不開的話題,“今天作品的著作權人和AI之間是一個什麼關係?法學界是沒有任何清晰的界定的。”王詠剛説,在實際執行層面,他的建議是在著作權歸屬上也進行聲明。“因為一部分是人類創作,一部分內容是AI的作品,只要人類創作者不要去聲明這裏面所有的文字都是由我創作的就可以。”
【來源:青瞳視角】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