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阿里雲、萬科等跨界養豬,誰挑動了大廠養豬的狂熱?

貝殼財經原創出品

記者 肖瑋 彭碩 閻俠

編輯 趙澤

華為、阿里雲、萬科等青睞“二師兄”紛紛玩跨界,智能養豬技術應用將給行業格局帶來哪些影響?

華為、阿里雲、萬科等跨界養豬,誰挑動了大廠養豬的狂熱?

2月26日,河北省承德市豐寧滿族自治縣的大草坪村,這裏有國家飼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農業部飼料工業中心動物試驗基地,京東的智能養豬示範點(左圖)也在這裏。

自動飼餵、豬臉識別、智慧養豬……從遠古新石器時代延續下來的生產活動——養豬,正在被科學和技術的力量革新。

春節期間的一則消息,讓養豬這個行業被重新審視。華為機器視覺領域總裁當時披露,華為機器視覺將推出智慧養豬方案。一時間,華為“養豬”成為熱議話題。

事實上,在華為之前,不乏互聯網、房地產等企業跨界養豬案例。2009年,網易創始人丁磊宣佈投身養豬,以“互聯網+現代農業”為導向創立“味央”品牌。2018年非洲豬瘟暴發,豬肉價格上行,也是從那年起,阿里雲、京東、萬科等相繼入局養豬領域。

不過,除了萬科是自己下場試水生豬養殖外,其餘公司更多是採取與豬企合作的模式進行技術支持,用IT、大數據等方式賦予養豬設備“智能化”。

“互聯網企業去養豬,最好與豬企合作,光有互聯網(技術)不行,還得有養殖知識和經驗。”在國內某大型豬企工作多年的路子飛(化名)説,新科技對傳統豬企肯定有幫助,但有些華而不實的東西,沒有宣傳時候説的那麼重要。

在資本市場,某知名基金公司的基金經理表示:“不看好這種短時間內的跨界養豬生意,短期內他們很難建立優勢,他們或許只是為了順應潮流,以及擴張經營邊際。不過,也不能全部否定,與傳統豬企合作或是一條1+1>2的路徑。”

1

“二師兄”成互聯網大廠的新寵兒

春節後的河北省承德市豐寧滿族自治縣大草坪村,天氣已不再寒冷,但草長鶯飛時候還遠沒到來。羣山環抱之中,坐落着國家飼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農業部飼料工業中心動物試驗基地。站在大門口向裏望,幾棟場舍模樣的建築散落在遠處的山間。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2月26日來基地採訪,在門口等候期間,一輛貨車正在大門處的消毒池消毒,完畢後才進入基地。現場一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為預防非洲豬瘟,進入基地的所有人員和車輛均需嚴格消毒、清洗、隔離和更衣。

除了上述的兩家機構,京東與國內知名高校合作的兩個智能養豬示範點也設在這裏。不過,從門口看不到豬舍,也聞不到豬場的味道。

互聯網大廠屢次充當商界浪潮的攪浪者,而這次它們不約而同地瞄準了“養豬”。2018年8月,非洲豬瘟暴發,豬肉行情起飛。這一年,京東和阿里雲宣佈踏入養豬領域。

當年11月,京東在2018數字科技全球探索者大會上宣佈成立京東農牧,向人工智能養豬領域進發。第二年即2019年,京東便開始在上述動物試驗基地做智能養豬的相關試驗。

動物試驗基地的運營方為承德九運農牧有限公司。企查查顯示,其成立於2009年12月16日,法定代表人為臧建軍,註冊資本100萬元,實繳資本90萬元,經營範圍包括畜禽養殖、銷售、技術諮詢服務等,由張秀芹、臧建軍、隋連敏、陳剛、蘇春生和陳書芬分別持股34%、31%、10%、10%、10%和5%。

“京東和我們有兩個試驗示範點,都是做研究。京東把自己的方案放到我們的豬場去做實驗,因為它們沒有豬,沒法實現方案的功能。”動物試驗基地相關人士陸洋(化名)向記者表示,“現在還在跟京東合作,去年因為疫情,(試驗)暫時不做了,人沒法過來,後面應該會繼續做。”

“京東在基地的兩個試驗點主要是做豬臉識別和自動飼餵。比如養殖過程中,通過監測豬的表情和身體情況,實現自動下料,吃多少下多少,不浪費料,也不能讓豬吃多了;還可以測體温、發情、清點數量等數據。”陸洋説。

“其中,豬臉識別是京東的核心技術,京東更多是通過研發賦予豬企豬臉識別技術,同時也會研發豬臉識別機器人。”陸洋介紹,至於自動飼餵,京東是先找廠家生產設備,然後再通過數據、運算賦予設備智能化。“這兩套技術現在就能用,但是還有需要改進的地方。機器人研究主要靠背後數據的支撐,當前的技術還需要更多的數據支撐、升級。”

在京東宣佈涉足養豬之前,2018年的2月份,阿里雲宣佈與四川特驅集團、德康集團達成合作,三方將對阿里雲ET大腦進行針對性訓練與研發,以實現AI養豬。

阿里雲曾指出,公司和四川特驅集團合作研發的“AI養豬”,將人工智能、雲計算、視頻技術、語音技術引入養豬產業。藉助農業大腦,特驅集團每頭母豬年生產能力提升3頭,死淘率降低3%左右。

最新的消息是,華為也將通過技術賦能涉足養豬行業。2021年2月26日,華為機器視覺領域總裁表示,華為機器視覺推出了智慧養豬方案,幫助豬養殖業向數字化、智能化和無人化方向發展。

據瞭解,華為提供的豬系統將包含儀表盤監控、大數據分析、數字化管理;支持AI識別、AI學習、AI預測、AI決策等;通過標準化、程序化,實現全感知監控、機器人巡檢和自動/遠程控制。

説到互聯網跨界“養豬”,走在前頭的當屬網易。早在2008年,丁磊已開始當起了“豬倌”。

與京東、阿里雲和華為不同,網易除了以技術賦能養豬之外,還自建了豬場,培育“味央”黑豬品牌。目前,網易已建成投產兩座養豬場——安吉農場和高安農場,另有兩座養豬場將落户紹興嵊州和寧波奉化。

其中,網易味央紹興項目據悉將分三期建設完成,2024年全部建成投產後,總產能將達到年出欄50萬頭生豬。

網易養的黑豬是一種中國傳統土豬。“相比進口的白條豬,土豬養殖週期長、脂肪多,肉吃起來更香,是農村兒時的味道。”路子飛説,互聯網企業養豬,一般不會去養白條豬,而是會養能自己控制價格、有增加值的豬。

網易養豬加入了不少互聯網的因素,包括豬用馬桶、智能飼餵、區塊鏈溯源等,並通過給豬聽音樂,提倡“讓每隻豬都有熟悉的環境,可以在心情舒暢的狀態下健康成長”。

“傳統豬企對智能化的東西肯定有需求,比如新式樓房式豬舍、自動飼餵、豬糞環保處理等。”談及智能化養豬,路子飛認為,“科技對傳統豬企肯定有幫助,但有些華而不實的東西,沒有宣傳時候説的那麼重要。”

華為、阿里雲、萬科等跨界養豬,誰挑動了大廠養豬的狂熱?

2

利潤與政策

誰挑動了大廠養豬的狂熱?

除了互聯網大廠,以萬科為代表的房地產企業也有不少入局養豬。

去年5月,萬科對外宣佈成立食品事業部,佈局生豬養殖、蔬菜種植、企業餐飲三大領域。彼時,平安證券發研報指出,萬科試水生豬養殖,估計初始投資規模約幾十億級別,不超過1箇中等地產項目體量。

跨界養豬的地產企業不止萬科一家。今年初,新希望集團董事長劉永好曾公開表示:“今天房地產轉行做養豬的,全國超過1000家。”

是什麼讓“二師兄”變得如此受歡迎?

在阿里雲、京東進軍養豬的2018年,海通證券在《互聯網巨頭紛紛佈局養豬為哪般?》的研報中表示,較高的資本回報率是互聯網資本進入養豬業的重要原因之一。其認為,互聯網巨頭擁有明顯的資金和技術優勢,可以在產品定位、銷售渠道等多個方面形成差異化競爭優勢,在豬肉這個萬億市場中攫取相匹配的利潤。

最近兩年,養豬確實賺錢了。記者梳理上市公司牧原股份近三年的生豬銷售簡報發現,從2018年8月到2019年7月,生豬價格一直在低位運行,2019年7月基本維持在每公斤9元至16元。但隨後開始快速上漲,2019年8月至2020年12月,生豬價格一直處於每公斤20元至36元的高位,多數情況處於每公斤30元以上的水平,最高價格出現在2020年7月的每公斤35.23元。

今年1月25日,牧原股份披露年度業績預告,公司預計2020年實現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盈利270億元-290億元,同比增長341.58%-374.29%。公告指出,2020年公司銷售生豬1811.5萬頭,較上年同期增長76.67%。同時,受國內供需情況影響,生豬價格較上年同期大幅上漲。

除了“身價”上漲,在路子飛看來,養豬被青睞也有一部分政策因素的考慮。

2019年9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於穩定生豬生產促進轉型升級的意見》指出,要以保障豬肉基本自給為目標,立足當前恢復生產保供給,着眼長遠轉變方式促轉型,強化責任落實,加大政策扶持,加強科技支撐等。

隨後,全國多地陸續推出生豬復產計劃。“比如某市今年要完成一定數量豬的生產要求,地方政府拿出很高的優惠條件,吸引大企業來養豬,給予政策紅利。”路子飛表示。

路子飛説,與此同時,傳統豬企的智能化嘗試和升級,也吸引了互聯網的注意。

牧原股份在銷售渠道和豬舍建設上也有科技加成的痕跡。其在2020年半年報中提到“擁有自動化水平較高的豬舍和飼餵系統”,通過研發智能飼餵、智能環控、養豬機器人等智能裝備,為豬羣提供高潔淨生長環境。

跨界養豬能很快賺錢嗎?

海通證券在上述研報中指出,養豬業光有資金和銷售渠道遠遠不夠,還要有成熟的養殖團隊和完善的技術落地,講究“慢工出細活”,進軍養豬業的互聯網團隊需要完成經營思維和工作節奏的適應和轉變,熟悉並完善實際養殖過程中的每一個環節。

去年7月,主營皮革業務的振靜股份完成收購巨星農牧有限公司(下稱“巨星有限”)。隨後,振靜股份更名為巨星農牧。巨星農牧在去年的半年報中稱,公司今後將着重佈局生豬養殖行業。

巨星農牧在業績預告中表示,預計2020年淨利潤同比增加8780.34萬元到1.13億元,同比增加222.22%到286.67%。其中,此前收購的巨星有限去年下半年預計實現淨利潤3.49億元。

路子飛説,“2018年之後,豬價上漲了,但是養豬不是一參與進來就賺錢。在這一豬價上漲週期,真正賺錢的還是那些有很多年、達到一定規模的企業。”路子飛並不認為互聯網企業養豬純粹為了賺錢,可能涉及一些產業佈局,也有展示自己全產業佈局的需求。

海通證券也指出,互聯網資本的養豬重心更多地放在智能化、通過“技術加持”來提升養殖效率,海通證券認為這種新型的養殖模式尚待時間驗證。

華為、阿里雲、萬科等跨界養豬,誰挑動了大廠養豬的狂熱?

3

傳統養豬會被取代?

專家稱智能養豬成熟或在5年後

互聯網大廠、房地產企業湧入,傳統豬企擁抱新科技,未來養豬市場格局是否生變?

“我理解的是,現在沒有實現完全智能化,只是輔助人,代替一部分人的工作。所謂的智能養豬落地還需要有個過程。”陸洋表示,“現在可以説是從自動化到智能化的中間過程。如果完全智能化,坐在控制室控制就行。”

陸洋進一步表示,這幾年這些技術都有了,但必須將設備和軟件結合起來。“大數據、模型運算,怎麼把智能的東西賦予設備?兩點結合起來就能實現智能化。現在還差兩個的結合,軟件和設備的結合不是沒有方案,但不是那麼理想,很多東西需要邊試邊研究,一直改進,提高精度。”

路子飛則認為,短期內,跨界養豬很難對傳統豬企形成競爭,主要是規模原因,還有知識、經驗、人才的積累。

“大概5年左右時間,可能會更成熟了,但這過程中需要企業大量使用推廣,不然永遠成熟不了。”某不願具名的國內高校養豬專家對記者表示,“現在,養豬場一下子實現智能化,不現實,只能根據實際情況一步一步來。規劃的時候留個接口,到時候有什麼智能的東西就可以加進去。”

值得注意的是,互聯網大廠及部分傳統豬企已在進行智能化養豬方面做了嘗試。網易味央曾在其網站上介紹了一件養豬的新物件“豬馬桶”。其表示,通過對動物天性的研究,教會豬定點排泄,解決了傳統養殖糞污收集的難題。配合“零污染”環保處理系統,將養殖過程中所產生的糞污進行高效回收和集中處理。

阿里雲也曾表示,其開發的ET大腦,給每一頭豬建立了檔案,同時,機器算法團隊的視頻圖像分析技術,記錄了豬的體重、進食情況、運動強度等。如果一頭豬長卧不起,ET大腦會判斷它是懷孕還是病了,如果只是豬想偷懶,飼養員就會讓它多走走。

對於未來智能化養豬的推廣,陸洋談了自己的看法:“豬企會考慮智能化的投入產出,有些豬場不用這個設備,用工人更划算。在技術完全成熟,成本降低後可能會考慮引進。智能化也對工人提出更高要求,需要工人會操控設備、系統。”

智能化能否改寫養豬的競爭格局?

海通證券認為,國內生豬業規模化程度較低,中小養殖户佔據行業的半壁江山,養豬業技術水平不高,整體而言,行業存在較大的提升空間。

有關數據也顯示,我國生豬長期以散養為主,規模化程度有所提升,但整體水平仍較低。據中國畜牧獸醫年鑑統計,2016年出欄生豬5萬頭以上的養殖户為311家,佔總養殖户數的0.0007%,2017年出欄生豬5萬頭以上的養殖户為407家,佔總養殖户數的0.0011%,較2016年略有增長。

根據公開數據計算,2018年出欄量較大的八家上市養殖企業(温氏股份、牧原股份、正邦科技、新希望、天邦股份、中糧肉食、大北農、天康生物)生豬合計出欄4844.78萬頭,佔全國生豬總出欄量的6.98%;2019年該數字為4499.93萬頭,佔全國生豬總出欄量的8.27%,與2018年相比,集中度有所提升。

“這是大廠跨界養豬的機會。不過,迅速規模化是有一定風險的,傳統豬企也在擴張規模。”路子飛説,“非洲豬瘟以後,大批中小散養殖户都離場了,它們抗風險能力更差。即便現在生豬市場供應緊張,很多中小企業還是不敢去養。但是大型企業就敢幹,它們也可以趁這個機會擴大產能,搶奪市場。”

機會面前,已經有企業開始了行動。

2021年2月23日,新五豐發佈公告稱,公司擬分別與衡南縣天浩農牧有限公司等多家公司簽署《租賃母豬場協議書》,與永興縣天櫟農牧有限公司等公司簽署《租賃肥豬場協議書》。

牧原股份今年曾披露公告稱,證監會核准公司向社會公開發行面值總額95.5億元的可轉換公司債券,期限6年。此次擬募資用於投建23個生豬養殖項目,4個生豬屠宰項目,償還銀行貸款及補充流動資金。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5432 字。

轉載請註明: 華為、阿里雲、萬科等跨界養豬,誰挑動了大廠養豬的狂熱?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