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中芯國際「迴歸」,相比台積電還差幾個聯發科

由 忻素芹 發佈於 科技

「大師兄」迴歸,暫時依然難解華為「芯片危機」

受中美關係影響,芯片行業正成為風暴的正中心,而近日國內芯片公司中芯國際迴歸科創板,則透露出諸多信號。

6 月 1 日,中芯國際向上海證券交易所遞交申報稿,6 月 4 日,上海證券交易所信息披露進程表顯示,中芯國際已通過問詢。從受理到問詢,僅僅用了三天時間,刷新嘉元科技受理四天獲得問詢的紀錄。不僅如此,中芯國際的募資金額也超過其他科創板企業,中芯國際招股書顯示,本次科創板 IPO,中芯國際募資金額最高 200 億元人民幣。

當台積電等公司因為美國限制無法向華為供貨時,「迴歸」的中芯國際能否成為中國公司突破美國「半導體牢籠」的有效解藥?

與寒武紀等首次申請上市的公司不同,中芯國際將採用「A H」模式上市。

2004 年,成立僅四年的中芯國際在美國和香港兩地實現掛牌交易,去年 5 月,中芯國際從紐交所退市後,於美股 OTC 市場進行交易。隨國內融資市場利好加碼,對高新技術企業愈來愈重視,中芯國際轉而「回 A」。受到中芯國際通過科創板問詢消息的影響,其在香港股票獲得大漲。

或許很多人對中芯國際不甚瞭解,中芯國際在國內集成電路晶圓代工企業中,規模、配套服務較為領先。不管什麼類型的芯片,企業設計出芯片圖紙後,最終需要有工廠生產,即 Fabless 芯片設計公司 Foundry 晶圓代工廠模式,中芯國際這樣的企業就是將芯片的從圖紙變為實物的最後一環。

據悉,中芯國際 28nm、14nm 製程產品的應用場景,手機應用處理器、手機 SoC 芯片、物聯網、機頂盒、數字電視、監控視頻處理器芯片等等。

IC Insights 2018 數據顯示,中芯國際在純晶圓代工行業全球市場銷售額排名第四,份額佔比 6%。台積電、格羅方德、聯華電子排名前三。在國內,中芯國際排名第一,市場份額 18%。次於台積電,高於華虹集團。

尤其在華為芯片業務受到新一輪限制升級後,台積電生產將不可避免受到美國管控,華為芯片代工的重任自然落在以中芯國際為代表的大陸廠商身上,其重要的戰略意義不言而喻。此前,榮耀發佈的 Play 4T 內置的 14nm 麒麟 710A 芯片,就是由中芯國際代工的。

由於芯片屬於重資產、高投入和高回報的行業,此次迴歸科創板,中芯國際目標融資 200 億元。

中芯國際主營業務主要是晶圓代工、光掩模製造、凸塊加工測試等。其中,晶圓代工是主營業務的主力,所佔比例在九成左右。晶圓代工的成本佔比也最高,三年佔比在 97% 以上,主要是製造費用帶來的成本,人工、材料等成本較小。

同時中芯國際三年間研發投入佔比逐年升高,研發投入構成集中在折舊費用和研究測試費用兩項,且佔研發投入比例最高,均在五六成之間。相應地,研發人員數量也逐年增加,從 2017 年的 10.95%,升至 2019 年的 16.02%。

在這樣一個非常時期,中芯的迴歸牽動人心,科創板的巨量募資額之外,人們更關注的是,中芯國際是否有能力填補台積電等芯片廠商「缺位」的空白。

從行業方面看,台積電、格羅方德處於第一梯度,聯華電子、中芯國際等處於第二梯隊。國內來看,台積電與中芯國際同位於第一梯隊。 中芯國際招股書上有一張關於製程量產的對比表格,公司與台積電相比,製程上有四到五年的差距。

5 月,華為「晶圓受困」之後,外界普遍關注點在於,同樣是「代工廠」,中芯國際與台積電的差異在哪裏,未來中芯國際能否在華為芯片業務上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行業分析師董昀昶對極客公園(ID:Geekpark)稱,「台積電、三星、中芯國際之間最大的差異是在製程上面,製程的差異代表了所有的差異,包括成本的差異」。在包括高通、三星、蘋果準備推出 5nm,甚至 3nm 製程產品時,中芯國際 14nm 製程工藝,必定不能滿足華為芯片高端定位的需求。

另一個差異在於良品率。儘管設備相差無幾,「但是,設備只決定生產多少 nm 的芯片,半導體制造的良率,是由團隊經驗決定的。每家工廠的晶圓生產體系、流程是不同的。拿到 IC 設計圖紙後,工廠會根據經驗,安排生產製造流程。也因為經驗造成良率不同,對成本影響最大。」董昀昶解釋稱。

公開資料顯示,截止 2019 年底,中芯國際 14nm 芯片良率達到 95%,產能約 3 千至 5 千片/月,2020 年底或達 1.5 萬片/月。而台積電 7nm 良率已較穩定,產能爆發,2019 年 Q4,7nm 佔晶圓總收入 35%,現台積電已進入 5nm 階段,良率超 7nm 初期,達 80% 以上。

只有新制程良率、初期用户規模達到一定程度,晶圓代工廠才能大規模量產,否則成本過高,經營現金流難以良性循環。對華為而言,即便願意採用中芯國際更低製程的工藝,試錯成本、良率、產能等也將限制中芯國際承擔華為先進製程芯片製造的重擔。

研發投入方面,無論是英偉達、英特爾、華為海思、台積電等頭部芯片、代工廠商,還是寒武紀、中芯國際等後起之秀,投入佔比幾乎均在 20% 以上,差別在於營收基數的大小。基數大,研發投入高,基數小,則研發投入少。這也是拉開距離的關鍵點。

總體來看,華為事件對台積電長期影響有限,高通、蘋果、聯發科等客户可以迅速補上華為的缺口,而中芯國際何時能量產 14nm 以下製程的芯片,卻是未知數。中芯國際破解芯片製造「卡脖子」,還需要很長一段路要走。

本文作者:茜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