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説容器好 但要想用好並不容易
藉助雲計算、人工智能、5G、物聯網等技術對企業進行流程和模式的升級或再造,已成為科技廠商賦能傳統產業的新路徑,產業互聯網的概念也由此而來。如果説數字經濟是推動企業IT化助燃劑,那麼要想讓數字化轉型滲透到業務的每一個環節,就要從IT基礎做起,而這種轉變不僅是理念上的,也是架構上的。
熟悉雲計算和虛擬化的同學應該知道,容器的歷史由來已久。從90年代的Java和J2EE開始,這種通過底層平台為應用程序創建單獨使用環境實例的方式就為人所知。隨着企業上雲成為趨勢,如何在本地數據中心與公有云之間為應用遷移構建橋樑,讓大家再次想到了容器。事實上,容器引擎在混合雲編排中的貢獻着實不小。
2013年3月,PaaS服務商dotCloud(後來的Docker)將應用容器引擎Docker開源,代碼託管在Github上。在此之前,容器技術已經在Linux和UNIX領域經歷了十多年的變遷。從技術的角度來看,Docker基於沙箱機制可將任何應用集成在一個輕量化、可移植、標準化的容器中,核心問題就是利用Linux容器技術實現類似虛擬機的功能。
時至今日,基於容器、微服務、雲原生等技術驅動的數字化轉型和應用現代化已成為大勢所趨,尤其Kubernetes與容器生態正在強勢發展,幾乎每個月都有新功能上線,Kubernetes使得微服務與容器等技術更能滿足企業生產和應用現代化等需求。對於數字化企業來説,應用就是生產力。應用和IT現代化,決定了企業創新的速度。越來越多的企業正在將IT架構和應用現代化列入其數字轉型計劃中。
在亞洲,Kubernetes的採用率在2018年短短7個月內上升了58%,這表明企業越來越願意使用容器編排工具。我們預計這種趨勢還將持續,因為此類工具有助於簡化容器化應用程序的管理,而隨着企業使用容器和混合雲/多雲逐漸成為一種常態,容器化應用程序的數量預計將呈指數級增長。
2019年,中國雲原生產業市場規模達到350.2億元。雲原生以應用為中心,為開發者提供了一條從開發到交付的快速途徑。Gartner預測,到2022年,預計將有75%的全球化企業在生產中使用雲原生的容器化應用。而在中國,截止到2018年底,已有96%的IT企業在生產環境部署容器化應用。
不過,任何創新都是有成本的。Dynatrace委託研究機構Vanson Bourne進行的一項調查中顯示,86%的企業已採用雲原生技術,其中包括微服務、容器及Kubernetes,以加快技術創新、獲得更為豐碩的業務成果。但也有63%的受訪者表示,企業雲環境的複雜性已超出了人類能夠管理的極限。74%的CIO擔憂,雲原生技術的廣泛使用會大幅增加在“確保正常運轉”上所投入的人工成本和時間,69%的受訪者正在尋求全新的運營方式,他們認為“Kubernetes的興起”增加了IT環境複雜性,使其難以通過純手動方式管理。
通常,企業內部對數據在本地和雲端之間的遷移要求是無縫即時的,而容器要做的就是基於底層提供一個抽象層讓應用“隨意交互”。Kubernetes使用了計算集羣部署並管理容器,通過均衡工作負載來維護性能。在集羣中運行時,Kubernetes的自複製性可以從橫向或縱向擴展容器數量,以滿足多應用遷移的需求。
紅帽的Red Hat OpenShift提供了高度模塊化特性,用户可以有多種選項進行定製,而且不會丟失任何功能。當然,企業也不用在Docker或Kubernetes之間做二選一,Red Hat OpenShift ContainerPlatform 3.4允許使用者跨雲分配上述兩個編排工具的資源,組件集成、上線測試等流程均交給服務商,讓用户實現了自動化。另一個開源編排系統Cloudify,甚至能夠讓應用自動化在不同雲平台上部署,支持容器應用在非容器化環境同時運行,只需通過一個控制器。
此外,隨着企業開始對其自身應用的容器進行現代化改造,絕大部分的工作負載目前由兩個操作系統——紅帽企業Linux和 Microsoft Windows支持。然而,同時具備Windows和Linux平台的異構環境通常會造成應用孤島,導致企業難以順利實現業務的轉型和擴展。藉助紅帽OpenShift,基於Windows和Linux的容器化應用如今可通過單個控制平面進行同時管理,從而簡化IT流程。
對於同時運行Windows和Linux混合工作負載的企業,紅帽OpenShift作為通用Kubernetes平台可為其提供優勢功能——無論企業的雲原生工作負載是運行在微軟Windows或紅帽企業Linux上,都可同時通過單個統一的解決方案來管理容器。
未來,前沿技術、社區生態、企業支持將成為容器發展的三大基礎,上雲容器化已經成為趨勢,但實際應用過程中還要根據自身業務特性做出判斷,避開容器初期部署時的不穩定因素,這樣才能將商業價值最大化。
(7609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