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18”購物節的宣傳熱點,是直播帶貨。
有人説,所謂直播不就是電視購物的加強版嗎?這個判斷有幾分道理,但也不全對。電視購物的受眾一般來説有時間富餘、信息蒐集和分析能力不強、又渴望與人交流的特點。這個市場細分的要點是:寂寞。
反觀當下觀看直播的人羣,儘管處在信息爆炸年代,卻同樣面臨分析能力有限的問題,由於生活壓力變大、網絡帶來的人際交往變少,其寂寞程度與大爺大媽相比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
互聯網的未來屬於社交。由於人們的社交能力在不斷下降,而社會交往是人類最基礎的渴求,直播就是站在了“社交”基礎上的銷售。
社交的核心是多元化和扁平化,但這在現實生活中並不容易實現。而在直播間裏,帶貨的明星不再高高在上,不再與受眾談宏觀的格局感想,而是談一包辣條、一袋方便麪的微觀個人感受。多元化和扁平化就這樣在技術加持下實現。
也有人提出,直播帶貨不過是一時興起的風口,與過往那些互聯網潮流一樣,不久便落得一地雞毛。直播行業本身也亂象叢生,帶貨質量如何保證是個難題,售後服務也幾乎沒有,不足取。
對於直播帶貨會不會是一時之興的問題,市場自然會給出回答。縱觀歷史,很多商業交易方式都經過幾番變遷、打磨、成熟、蜕變、創新、再變遷的過程。一成不變的只有變化。聯合利華這樣的百年老店起於一個賣肥皂的小販,而美國鐵路這樣的巨頭如今已煙消雲散。直播帶貨的火熱,本質是互聯網時代新社交和新信任危機的體現,而直播能夠解決部分新危機困境,直播主播們也在自覺不自覺地思考、轉型、適應、創新,究竟哪一種會是階段性的最終形態,目前我們不要用陳舊思維給出條條框框,否則市場可能永遠不能自然完成轉型升級。
至於消費者權益保護的問題,這是市場經濟時時刻刻要予以警惕的。每年“3·15”晚會曝光的那些企業,無論是500強巨擘還是某家小供應商,如果產品質量及廣告宣傳把關不嚴,市場監管沒跟上,都可能存在描述不實、質量不佳、消費者維權無門的問題。反倒是一些知名帶貨主播看重“信譽即收益”,在相關質量“翻車”事件中迅速道歉、承諾退款等,試問有多少企業能夠做到?質量怎麼保障、消費權益怎麼維護,是何時都輕視不得的老問題,不應輕易“甩鍋”直播這個新現象。
針對直播中出現的亂象,有關部門已密集出台相關規定,並開展行業專項整治行動加以規範和約束。同時,當網絡交互成為社會交往常態,我們也應該從頭理清思路,對包括財税、監管、質保、維權等各方面在內的網絡交易行為給出立體和系統的監管方案,提高綜合治理能力,切忌“一棒子打死”。
尤其是疫情肆虐當下,網絡商業有助於保就業,是普通人拓寬生計的一種有效途徑。在復工復產過程中,各地不少政府官員也搭上直播帶貨快車,為本地土特產“吆喝”“叫賣”。這種關切底層需求、關切最新潮流、關切平等交流的做法,正是疫情下眾志成城的真誠表達。
如今,直播帶貨商品品類已從日雜百貨到賣車、賣房無所不包。但從商業模式上看,直播仍然具有相當的脆弱性,天然的單一性決定了其或難以在複雜商業社會納含更多內容。未來一定有更具綜合性的聚合與蜕變。不過,社交將成為未來商業模式轉型的關鍵詞。商業始終關乎於人,社會基於人的交往而存在,挖掘社交需求,是商業的必修課。(作者萬喆是中國黃金集團首席經濟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