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華為不下車

由 度方針 發佈於 科技

文丨BT財經

3月31日,華為發佈2020年年報。

從整體數據來看,在疫情和外部環境的雙重因素下,華為仍能實現增長實屬不易,但是未來華為面臨的挑戰同樣不小,比如來自芯片製造產業鏈的短板。

夾縫中實現增長

2020年,華為實現銷售收入8914億元,同比僅小增3.8%;華為2020年淨利潤為646億元,同比微增3.2%,這其中有華為在研發方面加大投入的因素,2020年華為研發費用共達1,418.93億元,佔總收入的15.9%,超過阿里、騰訊、百度、京東等公司在2020年研發投入的總和。

圖片來源:華為2020年年報

財報還顯示,華為除了營收增長承壓外,經營現金流也大幅萎縮,僅有352.18億元,大幅低於去年同期的913.84億元。這主要與華為在禁令生效前的衝刺搶購有關,可以看到原材料一項大幅增加,也是作為公司未來產品生產的基礎備料。

圖片來源:華為2020年年報

好的方面是,華為的現金及等價物年末餘額仍高達1730億元,略有增加,足以滿足公司未來一段時間的經營及研發需求。

從業務看,承壓最嚴重的,是運營商業務。一方面是受制於疫情影響,另一方面則是外部環境變差,導致銷售增長放緩。

華為的消費者業務受到衝擊也較大,但2020年總體收入沒有下滑,這是難能可貴的地方。主要是手機之外其他的可穿戴、平板、PC、大屏等設備及時“補位”,抵消了手機銷量下滑部分的影響。

華為在2020年還有個亮點,面向政企數字化的企業業務。銷售收入1003.39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23.0%,在總收入中佔比接近15%,成為了新的增長點。

從地區看,華為2020年更加依賴本土市場。全球四大區域只有中國區的收入增長,其他地區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總的來説,華為2020年報中有很多亮點和變化,在重壓下仍能保持增長很不容易。企業業務成為去年增長引擎,貢獻了上百億元收入增長;手機業務受到不小打擊,但消費者業務整體也貢獻百億增長;仍保持着大比例的研發投入,力圖通過技術突破解決發展困境。

轉型中的華為

目前來看,華為仍面臨着非常大的困境。華為所有的手機芯片都依賴當時所得的最後一批庫存,導致手機嚴重缺貨,銷量下滑。照目前狀況發展下去,庫存還能堅持多久?目前市場仍對中美關係持悲觀態度,若該形勢持續下去,則華為面臨的海外市場環境將更趨惡劣,特別是運營商業務的進一步萎縮難以避免。

3月中旬,華為低調公佈開收5G專利費,是封鎖之下另一種突破嘗試。

華為表示2021年開始實施專利許可收費計劃,對單台5G手機的專利許可收費上限為2.5美元。預計華為2019~2021三年的知識產權收入在12~13億美金之間,即最多85億元人民幣。這相對於華為今年8914億元的銷售收入甚至超1400億元的研發投入而言,可謂“杯水車薪”。

這或許是華為求生的一個信號,也是華為轉型的一個重要信號,眾所周知,高通淨利潤的半壁江山來自於專利費用。如今,華為也開始“步”高通後塵了嗎?

對比行業高通、愛立信等專利費數據上看,華為定的2.5美元在價格上並不高。一個可見的趨勢是,隨着5G的快速發展,未來涉及到的5G技術、專利的終端會越來越多,假若華為對所有5G終端都收取專利費,那時候華為來自知識產權的收入或許就非同小可了。

另據華為《創新和知識產權白皮書2020》顯示,截至2020年底,華為全球共持有有效授權專利超10萬件,90%以上專利為發明專利。這意味着除5G之外,華為在知識產權收入方面仍有非常大的想象空間,對標高通的商業模式或許不是夢。

除了5G領域的佈局,鴻蒙系統與HMS生態建設持續進行,也是華為下一步重點發力的方向。

鴻蒙的誕生,並不是華為臨時起意,出發點也不是取代安卓,而是從長遠戰略佈局上規劃的。正是任正非的危機意識,華為才有了自研系統計劃,隨着外部環境複雜化,谷歌暫停華為安卓部分服務,備胎“鴻蒙”被正式推到了台前。

鴻蒙系統不像傳統的手機操作系統,它是主要面向物聯網的操作系統。鴻蒙圍繞手機把系列IoT設備變成手機、電腦、電視的附屬設備,以分佈式模式融入到華為生態。

據最新消息,今年4月起,華為旗艦手機可以陸續升級HarmonyOS。華為 Mate X2將成首批升級的手機。華為手機升級HarmonyOS將意味着什麼?對於移動應用而言,新的系統理念、新的交互形式也意味着新的機遇。

HarmonyOS的目的是萬物互聯的整個智慧時代,基於華為“1+8+N”戰略面向5G全場景的高品質智慧生活,打通不同終端的壁壘。隨着華為手機逐漸升級HarmonyOS,意味着華為最大的用户生態即將以全新的姿態融入智慧生活。

追求自主操作系統的道路註定不是坦途,因為它的難度不在於技術研發,鴻蒙最大的挑戰在於生態的匱乏,這也是以往眾多操作系統失敗的關鍵因素。

就像蘋果硬件不斷被吐槽,但仍然擁有大量擁躉,除了品牌的調性,實際讓你割捨不掉的是:蘋果的生態閉環,這才是蘋果帝國的護城河。如今,不再是無根之花的鴻蒙OS的確值得期待,主流的鴻蒙操作系統+華為5G芯片或許也能在5G時代掀起極有想象空間的產業浪潮。

生態建設非一日之功,在這個過程中,無論是華為還是用户,都需要時間適應和進一步完善,市場不能因為新生事物的種種缺點就徹底否定它。

華為之痛

華為的痛在什麼地方?在於此前過於重視芯片設計,而忽視了芯片製造產業鏈,而這個產業鏈也是國內科技的短板,長期依賴於進口,在國際化分工中樂於充當最後的消費環節,缺少對上游產業科研的投入。在高端芯片製造領域,只有台積電能生產麒麟9000,但現在這個鏈條已經被美國堵死,這也使得華為目前處境十分被動。

為應對供應鏈危機,鮮少對外投資的華為於2019年4月23日成立哈勃投資,專門投資產業鏈企業。哈勃投資由華為投資控股有限公司全資控股,據天眼查數據,截至今年3月30日,其直接參與投資的半導體企業達20家。

從投資標的所處的領域來看,涉及的領域包括EDA、光電芯片、通信芯片、汽車芯片、模擬芯片、電源管理芯片、連接器、AI、化合物材料、第三代半導體材料等。其中EDA和光電芯片為哈勃最為關注的領域,投資的EDA項目有4家,光電芯片3家。

觀察發現,哈勃投資佔股比例通常不會太高,大多在10%以下,類似典型VC的做法,即主要側重於戰略投資,從產業協同角度出發,偏重和華為主業協同。從技術應用看,華為投資的企業主要分為兩種,一種是前瞻性的投資,相當於華為扶持的科研研發項目,還有一種則是為了解決華為供應鏈的安全問題。

總的來看,華為的核心目的並非追求投資回報,根據華為本身的戰略體系需要建立的投資,扶持國內有前景的公司,以及未來可能要儲備的戰略性項目,並建設自己的產業鏈,這也是華為在海外“斷供”背景下的一條新路子。

在操作系統、芯片、數據庫、雲服務、IoT等標準生態逐漸構築新能力,尤其在半導體制造方面,要突破包括EDA設計,材料、生產製造、工藝、設計能力、製造等技術封鎖,説實話這很難。無論情況如何變化,一波低潮對於華為來説在所難免,但背靠國內市場巨大的內需拉動力,以及5G基建和華為本身在5G通信專利上的優勢,穩住基本盤其實問題不大,同時國產ICT產業鏈,必將在全行業逐漸補齊並加快發展,挺過了這一波限制之後,理論上就會迎來轉機。

在新的挑戰面前華為必須時刻繃緊神經、步步為營才能迎接來自全世界的挑戰,同時,危機和機遇也是共存的,如果華為改革成功,形成產業鏈替代,搭建起基礎生產能力,形成軟硬結合的生態閉環,便會橫跨多個領域,成為一個有力的產業標準制造者,那麼下一步贏下的很可能就是整個世界,從而成長為一個基業長青的百年老店。

圖片來源:華為2020年年報

今年華為年報的封面配圖別有一番深意,讓人聯想到任正非在去年6月份的內部講話《星光不問趕路人》,講話中提到:“朝着一絲亮光,朝着希望,用盡全身力量搏擊、奮鬥!時光不負有心人!”

這從側面印證了華為的現在和未來。目前或將會是華為最困難的時期,華為如果實現徹底自主化後將是一次浴火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