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網 記者 陳超 田剛】江蘇協和電子股份有限公司主要從事剛性、撓性印製電路板的研發、生產、銷售以及印製電路板的表面貼裝業務(SMT),產品主要應用於汽車電子、高頻通訊等中高端領域,主要客户包括東風科技、星宇股份等汽車電子企業,以及康普通訊、羅森伯格、艾迪康等國際通訊設備商。
財務數據顯示,協和電子在在2015年到2018年營業額穩步增長,但2018年淨利潤同比增速23.07%,相比2017年的86.94%顯著放緩;同時2019年上半年實現淨利潤為5160.67萬元,僅相當於2018年全年13093.38萬元的40%以下。除了業績初現衰退跡象之外,協和電子多項細節數據還存在較大疑點。
首先值得質疑的是協和電子與供應商之間的數據匹配。根據招股書披露的採購數據,中英科技一直都是協和電子覆銅板原材料的主要供應商,2018年則是協和電子第一大供應商,採購覆銅板2952.66萬元,這與中英科技在招股書中披露的同年對協和電子銷售金額完全一致。
但與此同時,協和電子披露的覆銅板採購單價信息顯示,剛性板基材類覆銅板採購單價在2018年僅為每平米259.34元;但據中英科技披露的剛性板基材類覆銅板銷售單價,卻在每平米476.56元至637.05元之間,遠高於協和電子披露的採購單價。兩家公司在產品購銷金額基本一致的背景下,同類型產品的購銷單價卻存在很大差異。
不僅如此,根據招股書第170頁披露的數據,協和電子的電路板產品在2016年和2017年的銷量均大於產量,其中2016年度產銷差為7.93萬平米、2017年為1.32萬平米,這也就意味着在2015年末時,協和電子擁有至少8.25萬平米的電路板產成品存貨。
這相當於公司2016年度電路板銷量28.95萬平米的28.5%,參照2016年度公司結轉的電路板產品營業成本共2.21億元計算,庫存的至少8.25萬平米的電路板產成品就價值6300萬元左右。
但是根據協和電子此前在新三板掛牌時披露的財務數據顯示,截止到2016年末協和電子的存貨餘額總共只有3310.87萬元,其中包含的產成品存貨餘額更是隻有1300萬元左右,完全不足以包含8.25萬平米的電路板產成品的價值,並不符合正常的會計核算邏輯。
更何況,對比協和電子在新三板掛牌期間發佈的2016年年報,和本次招股書披露的2016年度採購數據,其中存在較大矛盾,其中針對第一大供應商雙進電子的採購金額相差上千萬元,招股書披露的第二大供應商羅傑斯則並未出現在2016年年報的前五大供應商中,針對其他供應商的採購金額,也多存在差異。
此外,根據招股書第107頁披露人力資源信息,協和電子在2016年和2017年未繳納社會保險人數分別為378人和265人,2016年比2017年多出了約49%;但是招股書披露的2016年應補繳社會保險費僅為157.25萬元,而2017年則高達253.03萬元。與此同時,協和電子的董監高人員在2019年平均薪酬年化金額僅為29.75萬元,僅大致相當於2018年53.98萬元的一半。
值得關注的是,根據招股書披露,協和電子創業於2000年,由現任董事長張南國、總經理張南星等核心人員共同創業。在招股書第285頁披露的信息顯示,張南國生於1957年、張南星生於1965年,由此計算在2000年創辦協和電子的時候,二人已經分別是43歲和35歲;但是招股書對二人在此之前的職業履歷並未做提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