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宇航員在太空遇難後,屍體為什麼不能運回地球只能進行太空葬禮

由 司馬盼香 發佈於 科技

“天高地迥,覺宇宙之無窮”,宇宙浩瀚、神秘,從古至今,人類從未停止過對宇宙的探索。1961年,前蘇聯宇航員尤里·阿列克謝耶維奇·加加林在太空中踏出了飛船艙門,宇宙第一次留下了人類的腳印,宇航員成為人類進軍宇宙領域的先鋒。宇航員英文為Astronaut,直譯為“宇宙”“船員”,如同海上劈浪斬荊征服大海的船員一般,宇航員意味着要對抗惡劣的宇宙環境,隨時會有生命危險。幾十年來,為航空事業犧牲性命的宇航員不少,那麼他們的屍體是一直漂浮在宇宙嗎?為什麼堅決不能從太空運回地球呢?屍體難以收集1967年,美國原計劃2月21日發射土星IB號運載火箭,執行第一次阿波羅太空船載人環繞地球軌道的飛行任務,為了確保飛船已經為發射準備就緒,於1月27日在佛羅里達州卡納維拉爾角進行例行測試。就在宇航員完成他們的任務清單時,太空船內電線產生火花,在船艙純氧環境中迅速蔓延,發生火警,17秒後三名宇航員均已死亡,屍體已經和宇航服溶在了一起。

1967年4月24日,蘇聯航天員弗拉基米爾·科馬羅夫搭載聯盟1號載人飛船於拜科努爾航天中心升空。原計劃在聯盟1號後,再發射聯盟2號與聯盟1號交會相接。但聯盟1號太陽能帆板未能打開,電力供應不足,導航系統也出現故障,手動操作系統受到損壞,恰逢當時風雨交加,阻礙了聯盟2號發射,斷絕了在空中對聯盟1號進行搶修的可能,飛控主任只能讓聯盟1號緊急返回地球。飛船飛到第18圈,科馬洛夫開始操作系統返航。在飛船下降時,意外發生了,降落傘主傘和備用傘纏繞成一團,根本無法張開,以致飛船最終墜毀在哈薩克斯坦。40米/秒的速度使返回艙在地球上空燃燒起來,發生了爆炸,金屬製成的返回艙和科馬洛夫的遺體溶在了一起。2003年2月1日,美國哥倫比亞號航天飛機搭載來自六個國家的學生的科學實驗項目前往太空實測,返程途中飛機左側被不知名力量推動,左翼前端保護層損壞,機身翻滾着失去控制,在半空中爆炸解體,7名宇航員無一生還。事故後救援人員在飛機解體下方蒐集到的哥倫比亞號殘骸超過2.8萬塊,而這僅僅為整體機身的機身的19?宇航員的屍體更是毫無蹤跡,航天金屬尚且四分五裂,更何況宇航員的血肉之軀呢?

但凡在航天飛行遇難的宇航員,生前都受到極為嚴重的傷害,大多屍體不是被炸成碎片就是和溶化,連分辨屍體都是一件難事,更何況運回地球呢?帶回屍體代價太大載人航天飛船大多為三艙式。三艙式指的是推進艙、軌道艙、返回艙,返回艙就是飛船最重要的部分,它是宇航員安全返程的保證。返回艙直徑大約為2.2米到2.5米,長2.00米,呈鐘形。為了保護宇航員在極端環境下不受傷害,它的外層是厚厚的特質航天材料,艙內還必須有可供一位航天員操作光學瞄準鏡駕馭飛船的空間和其他宇航員斜躺的空位才能保證安全。

假如有航天員不幸遇難,想要帶回他的屍體,飛船上就一定要有可以給屍體“保鮮”的冰櫃,不然屍體腐爛滋生的細菌足以影響其他航天員的健康。可飛船上空間緊張,無論是軌道艙、推進艙都載着數百台儀器設備,更別提“擁擠”的返回艙了,哪裏都擺不下冰櫃。不止空間是一個難題,宇宙環境的影響也要考慮進去。許多植物種子去過太空後就會產生變異,就連人也會有所反應,美國航天局一項研究表明,航天員返回地球后會有一定程度的肌肉萎縮、內臟損傷,身高會增高5釐米左右,要經過幾個月的調養來恢復。屍體受到真空中的太陽輻射,本就會加速腐爛,再加上宇宙有很多我們還未探索的區域,屍體上會不會沾染到有害的微粒物質?所以從大局着想,宇航員的遺體是堅決不能帶回地球的。特別的葬禮生前為了人類科研探索作出巨大貢獻,死後就只能悄無聲息地漂浮在宇宙裏,直到分解成塵埃嗎?他們的屍體要如何處理?

這就不得不提一個“特殊”的事故了。20世紀70年代美蘇之間爆發冷戰,兩國競相發展軍事、科技,包括航天領域也是“比賽範圍”。1971年蘇聯聯盟11號載人飛船與空間站進行對接,3名航天員在空間站生活23天並完成所有任務返回地球時,悲劇發生了。返回艙壓力閥門被震開,艙內空氣泄出,壓力迅速降低,成為了真空環境。短短15秒內,3名宇航員承受不住內部壓力,血液中的氧氣被壓迫出,肺部開始破裂,身體大出血,意識變得模糊;40秒後,身體膨脹變大,徹底死亡失去了生命體徵。這場事故原本可以避免,但蘇聯航天負責人急功近利,強行把3名宇航員塞入只能容納2人的返回艙內,宇航員們被迫捨棄了用於平衡內外氣壓的宇航服,失去了最後一層保護,再也沒能回到地球。悲劇發生後,NASA航天局為了應對可能發生的意外,委託了瑞典負責生態葬禮的Promessa機構研究舉行太空葬禮。葬禮開始前需要把屍體裝進密封袋裏,用機械臂懸浮在真空中1個小時,屍體就會凍結變脆,之後再大幅擺動,讓屍體變成塊狀物的冰骸,保存在太空站或者撒在宇宙裏。

阿波羅1號宇航員生前説過,“如果我們死了,請大家當作一件普通的事,我們的工作十分冒險,即使發生了意外也不要耽擱計劃進展,征服太空是值得我們冒險的。”人類每一項科技探索的背後都離不開貢獻和犧牲,從諾亞方舟到太空飛船,人類一步步將神話變為現實,宇航員便是其中的“推進艙”。他們經過嚴格的訓練,忍受狹小和孤寂,用生命作探索宇宙的基石,永遠留在了黑暗的宇宙中,至死不能回到故鄉,令人心酸流淚。他們值得擁有最浪漫盛大的葬禮,日月為其照明,星辰伴其長眠。免責聲明:文章內容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圖片或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號作者聯繫,如反映情況屬實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責任文章。文章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