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高級產品經理必備|需求太多優先級怎麼排?完爆KANO模型的WSJF模型

由 太史憶秋 發佈於 科技

編輯導語:對於高級產品經理來説,在面對需求很多的情況下,應該如何去安排優先級呢?本文作者分析了常用的KANO模型和四象限法的缺點,推薦了WSJF模型,並且詳細地介紹了其使用方法,希望能夠帶給各位產品經理們一點啓發。

一、優先級評估問題自檢

先拋3個問題,如果你在評估需求價值、排優先級的過程中也有類似的困惑,繼續閲讀也許能找到答案:

  1. 我的團隊有優先級評估機制,但總是和需求方扯皮;
  2. 產品經理排好的優先級列表,經常被緊急需求打亂;
  3. 業務需求工作量很大,我們根本沒有人力做有用的需求。

經過我調研,這3個問題,在B端產研團隊、科技轉型企業、業務主導條線中經常發生。

如果不能善加解決,你的產品就會做得很臃腫、瑣碎,體驗也會很差,如下圖:

這種就是我説的臃腫型APP:因為業務的權重,會新增堆疊很多功能模塊,同時因為權重相同無法排出先後,就只能抽屜式平級羅列。這樣就導致整個頁面很臃腫,每個功能的使用率都不高,產品的ROI很差。

並非是產品經理不知道這個問題,只是在企業的戰略要求下,業務需求權重就是更高的,難以抽出人力和精力去做功能的整合、體驗的提升。

但難,並不是沒有辦法。

長此以往惡性循環,總有一天產品體驗會跌到谷底,影響正常業務發展,這是一個可以預見的後果。

我們假設用户滿意度(受用户體驗影響)是一個觀測指標,即只要在60分以上,用户就能忍、不會流失。那麼如果你的產品當前滿意度在60附近,你可以認真考慮一下重新梳理優先級、提升用户體驗的問題了。

如何能夠滿足業務需求的情況下,又能讓用户體驗不受損傷,或長期持續讓用户滿意,是每個產品經理必須承擔的責任。

而用户體驗問題,在產品經理能力都不差的今天,往往就是因需求優先級評估不當而導致的資源排布問題。

二、KANO模型和四象限為什麼不行

説到需求優先級,很多人會説KANO模型和四象限法,很遺憾這兩個方法在實戰中很難奏效。

1. KANO模型

先看看KANO模型的背景和先驗條件(不提先驗條件直接擺方法論的都是耍流氓):

KANO 模型是東京理工大學教授狩野紀昭(Noriaki Kano)發明的對用户需求分類和優先排序的有用工具,以分析用户需求對用户滿意的影響為基礎,體現了產品性能和用户滿意之間的非線性關係。

如上所述,kano模型只展示了用户價值,但用户需求是無限大的,所以不能用户要什麼就做什麼。跟着kano模型走,做出的產品叫好不叫座,公司很容易倒閉。

所以KANO模型的問題在於:僅僅衡量了產品功能對於用户的價值,而沒有衡量對企業的收益和成本。

也就是説,只有當你的企業當前目標是提升用户滿意度時,才適合用KANO模型來排優先級。

但很遺憾如上文所説,大部分企業的目標都是盈利,次要才是產品的用户滿意度(比如某通公司的盈利產品是電話卡,所以配套的某通APP是作為支撐的產品。

電話卡盈利是第一位,某通APP體驗是第二位。所以問題都是:業務需求強勢,產品經理苦苦維護用户體驗。

於是,在考慮企業盈利、用户體驗雙因素平衡的情況下,KANO模型不適用。

2. 四象限法

四象限法僅提供了一個原則,就是重要緊急的先做,不重要不緊急的後做,而最難的點恰恰在於如何評判重要和緊急。

很多團隊的週報,都是把事項按照四象限來分,但分完了之後,大家會發現一大堆的重要緊急,而裏面細項哪個更重要?哪個更緊急?沒有人知道。

所以四象限法是——只知其然不知所以然,再更細分的實戰場景,就失效了。

三、WSJF模型怎麼用

那麼正確的適合實戰的模型是什麼?

跟大家分享一下我這半年嘗試的成果,叫做WSJF模型。

WSJF,即Weighted Shortest Job First,中文翻譯過來是加權最短作業優先,看起來這個概念很晦澀難懂,但其實非常簡單。

WSJF是算出來的一個比值,分子是需求的價值,分母是實現的成本,也就是説,經過WSJF模型計算後,先做的需求,都是價值高且成本低的。

那麼分子的價值高如何計算?分母的成本低又如何衡量呢?

因為每個公司的情況不同,要各位都能從這個模型中受益,我還得囉嗦一下,講講前因後果,大家才能因地制宜去使用。

我是怎麼建構這個模型的呢?

這幾年和業務鬥智鬥勇(互相幫忙)磨出來的。

1. 第一步

把所有被插需求、被壓緊急需求、已排期需求被調整優先級的理由整理了一下,大致如下(你也可以整理你們團隊自己的):

  1. 老闆要求
  2. 某某重點項目需求
  3. 已經承諾上線時間
  4. 關聯團隊資源到位就差我們配合了
  5. 積壓很久了
  6. 功能要遷移下線了
  7. 用户罵街了
  8. 人情要幫幫忙
2. 四個維度

聚類分析之後發現,無非是4個維度:老闆、戰略、商業、體驗:

  • 老闆大於戰略:因為老闆其實是把控核心資源的決策層,戰略是老闆決策的結果;
  • 戰略大於商業價值:假如你有一個商業價值很好的項目,但和目前戰略相悖,建議不要落地。這種情況下要麼升級老闆改戰略,要麼換公司,一艘大船必須水手往同一個方向努力,才能乘風破浪;
  • 商業大於體驗:目前大多數公司處在變現階段,音樂視頻軟件加廣告、快遞櫃收費,一味滿足用户體驗的產品很難盈利。
3. 具體落地到優先級PK

大概原則是:

  • 老闆維度:哪個官大聽哪個的。這不是政治原因,而是,第一,高層級老闆擔下屬責任,第二,高層級老闆信息比下層級更多。如果一個領導者掌控信息和資源,也對團隊負責,那麼他的需求也許是現階段團隊智慧之下的最優解,雖然大部分人沒法理解。想清楚這個問題,需要產品經理對老闆基本的同理心,想不明白這兩個邏輯的同學自己去面壁。
  • 戰略維度:戰略級重點項目優先做。對的事情有很多,不代表都要去做,企業應該只做符合自己發展方向的事情,否則會因為各團隊條線方向不同,無法發揮協同作用。
  • 商業價值:滿足kpi的,對業績有幫助的優先做。這是衡量業務需求價值的根本,如果一個業務需求不能完善地論證出價值,那一定是沒想好或者形式主義的結果。產品經理要做的就是幫助那些沒想好的業務需求,完善成產品方案;同時甄別那些形式主義的業務需求,去偽存真。
  • 用户體驗:用户罵街的,嚴重影響滿意度以至於業務開展不下去的優先做,切不可大動干戈刷存在感。很多產品經理喜歡做前端優化和改版,但改版對於用户一定是先傷害再受益的,因為影響用户習慣也是一種滿意度下降,所以改版的timing很重要,一定要和業務節奏協同考慮。

這樣我的WSJF模型分子就是:

  1. 老闆分:從高到低10分滿,權重為5;
  2. 戰略分:從高到低10分滿,權重為3;
  3. 商業分:從高到低10分滿,權重為2;
  4. 體驗分:從高到低10分滿,權重為1。

這樣一個需求的價值滿分就是:100分。

權重比值的計算可以用過往需求來估算,一般不需要特別精確,只要符合目前公司的價值觀即可(如果是體驗第一,那就體驗權重高;如果是推重點項目,那就戰略權重高)。

具體分值可以根據實際情況來定,比如CEO10分、10大重點項目10分、用户反饋問題超3次10分等。

分母的計算相對標準且簡單,一般是用作業長度。比如A功能價值100萬(每個月)需10個月完成,另一個B功能價值20萬(每個月)需1個月完成,在人力僅允許同時做一個的情況下,先做哪個?

通過WSJF模型計算,前者每個月價值是10萬,後者每個月價值是20萬。如果先做第一個,意味着我們只能在10個月後,拿到20萬的收益,那麼開發A功能的成本要計算上延期B帶來的價值損失。

所以衡量下來,還是先做B要更划算一些。

當然如果你可以評估A功能價值和人力成本後,向老闆申請加人力編制同時做A和B,也是很合理的解決辦法,但那就不是優先級問題的討論範圍內了。

綜上所述:WSJF模型在評判價值時,因為考慮到了決策、戰略、商業價值而比KANO模型更完整,同時因為更加可量化,比四象限模型更加實用。

4. 口訣

如果覺得複雜,可以用一個簡單的口訣估算:

  • 先評估老闆,老闆指示一票否決
  • 同老闆看項目,項目重點優先做
  • 同級項目看價值,評估緊急程度、ROI和量級
  • 最後看體驗,核心功能和影響面大的優先
四、説在最後

回答一開始的3個問題:

1. 我的團隊有優先級評估機制,但總是和需求方扯皮

你的優先級評估機制不全面,沒有涉及需求方的訴求的因素。

2. 產品經理排好的優先級列表,經常被緊急需求打亂

你的需求模型沒有涵蓋大家都認可的、全部影響優先級的因素,如果足夠權威,比如老闆會議紀要、專項任務等,不會存在扯皮的情況。

3. 業務需求工作量很大,我們根本沒有人力做有用的需求

需要在現階段人力和產能的基礎上,評估產能瓶頸和需求價值,給老闆預期or申請資源。

最後,一個好的需求價值評估模型,能夠幫助產研團隊省掉數不清的溝通扯皮,也能讓整個產品良性發展,研發資源利用率更高。但最好的方法和模型,永遠是根據自己所處的條件分析改造得來的,而不是用已有的成型方法。

如果我的案例能幫助大家認知並思考到這個問題,相信每個人都可以不斷拆解聚類評估需求價值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得到更適合自己的企業和團隊的評估模型。方法誠可貴,思考價更高。

以上,感謝。

#專欄作家#

花生醬先生,微信公眾號:產品之術,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金融業資深產品經理,對職涯規劃與個人發展有豐富經驗,產品涉獵廣泛,ERP、金融領域較多。

本文原創發佈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CC0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