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從科技創始人周曦:資本持幣觀望,平台型公司需要更多耐力

作者:時代財經 盧潔萍

雲從科技創始人周曦:資本持幣觀望,平台型公司需要更多耐力

圖片來源:第五屆企業創新生態圈大會

今年下半年,AI行業被譽為“四小龍”的幾家企業已全部開啓上市進程。

繼曠視科技在港交所遞交招股書之後,11月4日,依圖科技的IPO申請正式在科創版受理;同為AI獨角獸的商湯科技也屢次被媒體報道,正考慮在上海證券交易所“科創板”上市;雲從科技,也已於今年8月辦理輔導備案登記,中信建投擔任輔導機構。

作為四家企業中較為低調的一家,雲從科技一直帶着“低調務實”“全內資”的標籤。對此,雲從科技創始人周曦對時代財經回應表示,不認為這是企業能不能發展好的實質性障礙,最終還是自己能夠堅持初心,把事做好,能在各個行業或者場景裏幫人家解決問題。另外,純內資的架構,也的確對簡化上市步驟有幫助。

面對外界普遍關注的中美“科技戰”問題,周曦表示,“對我們芯片、材料等領域的封鎖,的確對AI行業的發展有一定影響,但中長期來説,這對我國的AI發展也有促進作用,尤其在偏軟件的領域中,中國是比較領先的,我們有很多的數據和應用場景。”

軟硬件集成是“大趨勢”

依圖科技招股書顯示,軟件、硬件、軟硬件組合和技術服務四大營收業務,營收比例分別為14.82%、23.53%、60.78%、0.87%,其中軟硬件組合的收入佔比逐年遞增,從2017年的10.32%一直上升至2020年上半年60.78%,已經替代軟件成為其第一營收來源。相應的,軟件收入則從55.90%佔比跌至14.82%。

一名AI從業人士向時代財經指出,從依圖科技過去幾年的客户表看,公司每年的客户都不穩定,實際上反映了行業需求的不穩定。

招股書顯示,此次依圖科技就是希望通過首次公開發行股票募資75億元,將資金投向新一代人工智能IP及高性能SoC芯片項目、基於視覺推理的邊緣計算系統項目、新一代人工智能計算系統項目、高階視覺智能計算平台項目、新一代語音語義能力平台項目等。

“圖像算法壁壘低,但軟硬綁一起,就會增加客户的替換成本,增加自己的行業壁壘,華為就是如此。”上述業內人士指出。

類似的趨勢也發生在其他的AI企業中。

10月25日在接受時代財經採訪時,曠視機器人產品部總經理王宏玉表示,曠視早期業務只做軟件,但是在和硬件合作過程中會有問題,目前移動機器人產品包括單體智能(單個機器人的智能化水平)和羣體智能,羣體智能(只做軟件)沒有什麼問題,但是和單體智能結合上會難以推進。

“雖然我們是開放的態度,但是有些做硬件的企業不一定希望我們去做,因為背後涉及到產品的盈利能力。”王宏玉説道。

雲從科技創始人周曦認為,人工智能的發展一般遵循兩條路徑,一是工具化,即用機器來替代人完成工作,另一個則是人機協同。“如果做單點技術的話,(AI行業)同質化會很嚴重。但云從是做人機協同操作系統。”其對時代財經表示。

深度科技研究院院長張孝榮告訴時代財經,人機協同系統是AI發展的一個新方向。

“人機協同,説簡單點,就是讓智能機器輔助人類工作,人類幹複雜的創新性的工作,那些簡單重複的可以自動化實現的讓機器去完成。”張孝榮表示,“(人機協同)相當於機器自動化發展的一個高級階段,也是AI發展的一個必然階段,它如同自動駕駛一樣,按照自動化程度分為L1-L5,這個人機協同,相當於L2L3。”

從人臉識別到人機協同,周曦將雲從科技的發展思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擁有一個能解決問題的單點核心技術,即人臉識別;第二階段是完善AI技術閉環,開始深入理解AI行業在終端市場上的需求。

“這如同打開了一扇窗。雲從科技發現,AI技術在交通治理、金融服務等眾多領域都還有廣泛的應用市場。”第三階段,則是對這些應用行業的理解變深以後,雲從科技開始廣泛深入社會幫助企業、行業做智能化提升。

集成的下一階段:AI界的操作系統

並稱為“AI四小龍”的雲從、依圖、商湯、曠視,均從計算機視覺起步,先以安防和金融為主要的落地應用場景,隨着愈發激烈和同質化的市場競爭,除依圖外,三家公司都開始發力集軟硬件於一體的人機協同集成體系。

如曠視推出物聯網操作系統“河圖”,商湯提出“智能城市操作系統”(AI City OS),雲從則提出了“人機協同操作系統”。

儘管技術路線相似,但由於應用領域不同,實際上各家都搭建起了一定的門檻。一名曠視工作人員向時代財經解釋道,目前各家公司提出來的系統都是針對不同的領域,例如曠視河圖就是針對物流領域提出,為物流、製造等行業提供廠商和多設備的接入能力。

儘管都是人機協同,但周曦認為,雲從提出的“人機協同操作系統”定義和範圍都更清晰和明確。

“很多公司都在提AI操作系統,但他們的定義很寬泛、不明確。”周曦表示。據其描述,雲從的“人機協同操作系統”邏輯大致類似微軟的Windows,充當基礎設施的角色,但不完全一樣。操作系統作為管理和控制計算機硬件與軟件資源的計算機程序,是人和計算機溝通的媒介,也是用户與計算機的接口。

智慧海關是該操作系統的典型場景,比如智慧海關AI分析技術中的人體識別,可以實現人員行為分析、人員追蹤、船員未經許可私自下船預警;集裝箱全流程監管中的卡口分流,可以做到貨物在運抵卡口環節進行布控狀態檢查,對查驗、非查驗貨物進行分流操作,減少貨物在場內的翻搗、移箱操作,降低企業物流成本等等。

一個更常見的應用例子是AI醫療。以往的AI醫療基於大數據得出診斷並開藥,而云從科技的人機協同操作系統則是解決專業上的可解釋性問題,以形成人與機器的智慧有效協同。

“我們最後總結,市場最需要的就是人機協同操作系統。”周曦表示,“在這個過程中,雲從科技也會在一些應用層面的東西,但比較有限。可以簡單理解為,微軟做windows系統,但系統上也要做幾個核心應用軟件,比如office辦公軟件,但微軟不會把所用應用軟件都做了。”

深度科技研究院院長張孝榮對時代財經表示,如今許多企業部署AI應用系統,這個過程通常是枯燥而複雜難用,如果有一套工具可以讓這套系統輕鬆上手,甚至做到人人可用,是非常有前景的。

物聯網資深專家楊劍勇對時代財經表示,集軟硬件於一體的人機協同服務體系是整合行業的發展趨勢,軟硬件做的是生意,基於平台做的是生態。“AI的落地能力過於碎片化,所以需要基於平台的方式,以開源的方式將自身的AI技術開放給開發者。”

但同時,張孝榮也提到,人機協同平台或系統面對着各行各業不同的需求。“不同行業業務千差萬別,比如在工廠裏部署的系統,與跟商場部署的系統,肯定不一樣。微軟一個操作系統幾乎可以統一所有計算機,雲從的這個操作系統,能操作多少設備?這個系統與RPA系統是個什麼關係?都需要進一步解答。”

資本市場持幣觀望

不同於2014-2018年投資機構對人工智能賽道的狂熱追捧,2019年,中國整體及人工智能相關的投融資數量都急速下跌。

不過,根據在2019年12月投中研究院和崇期資本聯合發佈的《2019中國人工智能產業投融資白皮書》,雖然投融資數量下跌,但人工智能的各個產業市場規模卻加大了增長力度,投融資數量的變化和市場規模變化呈現反比狀態。

這意味,資本對AI領域的投資正迴歸理性,一些具有核心壁壘及優秀落地能力的AI企業市佔率更大,收入更好,投資界的資金也會向這類公司聚集;同時,更多的企業倘若不能找到落地業務場景,恐怕會難以度過這次“寒冬”。

周曦對時代財經表示,“早期投資機構的邏輯是先投掌握核心技術的,再往後的投資熱點是能用智能打穿應用場景的公司,但現在處於二者之間的過渡階段。”

從目前已經公佈招股書的兩家AI企業看,2017年-2020年上半年,依圖科技營收增長較快,分別達到了6871.89 萬元、3.04億元、7.17億元及3.81億元,但同時虧損規模遠大於營收規模,同期,其淨虧損分別高達11.68億元、11.68億元、36.47億元和13.03億元,三年半累積虧損高達約72億元。此外,公司負債總額、資產負債率均逐年攀高。

依圖科技外,曠視科技也處於虧損狀態,曠視科技招股書顯示,2016年至2019年上半年曠視科技收入分別為6700萬元、3.13億元、14.27億元、9.49億元,但同期淨虧損金額分別為3.428億元、7.59億元、33.51億元及52億元,三年半虧損約百億元。

周曦認為,目前整個資本市場對AI行業正持幣觀望。“在看哪些應用型的公司能跑出來,應用型公司的融資更容易爆發,陣亡的也會很多,而像雲從這樣的基礎型平台公司,需要更多的耐力。”

而不論是平台型,還是應用型企業,是做軟硬件集成、操作系統,還是芯片,都只是一個形態問題。最終都會迴歸到一個問題:能不能和成熟、可商業化的業務相結合。

“雖然政府支持,但最終還是要靠資本推動,由企業買單,才能良性發展。”上述AI從業人員感慨道,“但凡依靠AI創造需求,創造應用場景的企業都很難存活。”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553 字。

轉載請註明: 雲從科技創始人周曦:資本持幣觀望,平台型公司需要更多耐力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