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nm芯片集體“翻車”:先進製程的尷尬

從2020年下半年開始,各家手機芯片廠商就開始了激烈的5nm芯片角逐,蘋果、華為、高通、三星相繼推出旗艦級5nm移動處理器,並宣稱無論是在性能上還是在功耗上都有着優秀的表現。

不過從這幾款5nm芯片的實際表現來看,一些用户並不買賬,認為5nm手機芯片表現並沒有達到預期,5nm芯片似乎遭遇了一場集體“翻車”。

5nm芯片集體“翻車”:先進製程的尷尬

5nm芯片集體“翻車”,從7nm到5nm的尷尬

最早商用的5nm芯片是去年10月份iPhone12系列手機搭載的A14仿生芯片,這款芯片晶體管達到118億個,比A13多出近40%,且6核CPU和4核GPU使其CPU性能提升40%,圖形性能提升30%,功耗降低30%。

緊接着華為發佈麒麟9000,集成153億個晶體管,8核CPU、24核GPU和NPU AI處理器,官方稱其CPU性能提升25% ,GPU提升50%。

到了十二月份,高通和三星又相繼發佈了由三星代工的驍龍888和Exynos 1080,同樣聲稱性能有較大提升,功耗下降。

最先被爆出疑似“翻車”的是A14。

5nm芯片集體“翻車”:先進製程的尷尬

據外媒9to5Mac報道,部分iPhone 12用户在使用手機時遇到了高耗電問題,待機一夜電量下降20%至40%,無論是在白天還是晚上,無論有沒有開啓更多的後台程序,結果依舊如此。

5nm芯片集體“翻車”:先進製程的尷尬

最廣為用户詬病的還屬驍龍888。

在首批使用者的測試中,不少數碼評測博主都指出,首發驍龍888的小米11性能提升有限,功耗直接上升。

有人將此歸結於驍龍888的代工廠三星的5nm工藝製程的不成熟,由此以來三星自己的兩款5nm芯片也面臨“翻車”風險。

如果按照摩爾定律,芯片的晶體管數量每隔18個月翻一番,性能也將提升一倍,但晶體管的微縮越來越難,如今在從7nm到5nm的推進中,手機芯片的表現似乎並不盡人意,不僅在性能提升方面受限,功耗也“翻車”,面臨先進製程性價比上的尷尬。

為何5nm芯片頻頻翻車?當芯片工藝製程越先進時,性能與功耗究竟如何變化?

設計時性能優先,製造時工藝不成熟

集成電路的功耗可以分為動態功耗和靜態功耗。

動態功耗通俗易懂,指的是電路狀態變化時產生的功耗,計算方法與普通電路類似,依據物理公式P=UI,動態功耗受到電壓和電流的影響。

靜態功耗即每個MOS管泄露電流產生的功耗,儘管每個MOS管產生的漏電流很小,但由於一顆芯片往往集成上億甚至上百億的晶體管,從而導致芯片整體的靜態功耗較大。

在芯片工藝製程發展過程中,當工藝製程還不太先進時,動態功耗佔比大,業界通過放棄最初的5V固定電壓的設計模式,採用等比降壓減慢功耗的增長速度。

不過,電壓減小同樣意味着晶體管的開關會變慢,部分更加註重性能的廠商,即便是採用更先進的工藝也依然保持5V供電電壓,最終導致功耗增大。

隨着工藝節點的進步,靜態功耗的重要性逐漸顯現。從英特爾和IBM的芯片工藝發展中可以看出,在工藝製程從180nm到45nm的演進過程中,晶體管集成度增速不同,動態功耗或增加或減少,但靜態功耗一直呈上升趨勢, 45nm時,靜態功耗幾乎與動態功耗持平。

5nm芯片集體“翻車”:先進製程的尷尬

儘管一些設計廠商寧願在降低功耗上做出犧牲也要提升性能,但也不得不面對高功耗帶來的負面影響。

對於用户而言,設備發熱嚴重以及耗電嚴重是高功耗帶來的直接影響,如果芯片散熱不好,嚴重時會導致芯片異常甚至失效。

因此,行業內依然將低功耗設計視為芯片行業需要解決的問題之一,如何平衡先進節點下芯片的性能、功耗與面積(PPA),也是芯片設計與製造的挑戰。

從理論上而言,芯片製程越先進,更低的供電電壓產生更低的動態功耗,隨着工藝尺寸進一步減小,已下降到0.13V的芯片電壓難以進一步下降,以至於近幾年工藝尺寸進一步減小時,動態功耗基本無法進一步下降。

在靜態功耗方面,場效應管的溝道寄生電阻隨節點進步而變小,在電流不變的情況下,單個場效應管的功率也變小。但另一方面,單位面積內晶體管數目倍速增長又提升靜態功耗,因此最終單位面積內的靜態功耗可能保持不變。

廠商為追求更低的成本,用更小面積的芯片承載更多的晶體管,看似是達成了製程越先進,芯片性能越好,功耗越低。但實際情況往往復雜得多,為提升芯片整體性能,有人增加核心,有人設計更復雜的電路,隨之而來的是更多的路徑刺激功耗增長,又需要新的方法來平衡功耗。

對芯片行業影響重大的FinFET就是平衡芯片性能與功耗的方法之一,通過類似於魚鰭式的架構控制電路的連接和斷開,改善電路控制並減少漏電流,晶體管的溝道也隨之大幅度縮短,靜態功耗隨之降低。

不過,從7nm演進到5nm則更為複雜。

Moortec首席技術官Oliver King曾接受外媒體採訪時稱:“當我們升級到16nm或14nm時,處理器速度有了很大的提高,而且漏電流也下降得比較快,以至於我們在使用處理器時能夠用有限的電量做更多的事情。不過當從7nm到5nm的過程中,漏電情況又變得嚴重,幾乎與28nm水平相同,現在我們不得不去平衡他們。”

Cadence的數字和籤準組高級產品管理總監Kam Kittrell也曾表示,“很多人都沒有弄清能夠消耗如此多電能的東西,他們需要提前獲取工作負載的信息才能優化動態功耗。長期以來,我們一直專注於靜態功耗,以至於一旦切換到FinFET節點時,動態功耗就成為大問題。另外多核心的出現也有可能使系統過載,因此必須有更智能的解決方案。”

這是5nm芯片設計、製造公司共同面臨的問題,因此也就能夠稍微明白為何現有的幾款5nm芯片集體“翻車”。不成熟的設計與製造都會影響性能與功耗的最大化折中,當然也不排除芯片設計廠商為追求性能更好的芯片,而不願花大力氣降低功耗的情況。

尷尬的是,越頂尖的工藝,需要的資金投入就越大,事實上追求諸如7nm、5nm等先進工藝的領域並不多,如果先進的工藝無法在功耗與性能上有極大的改善,那麼追求更加先進的製程似乎不再有原本的意義。

走向3nm,真的準備好了嗎?

根據市場研究機構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rategies (IBS)給出的數據顯示,65nm 工藝時的設計成本只需要0.24億美元,到了28nm工藝時需要0.629億美元,7nm和5nm成本急速增長,5nm設計成本達到4.76億美元。

5nm芯片集體“翻車”:先進製程的尷尬

同時,根據喬治敦大學沃爾什外交學院安全與新興技術中心(CSET)的兩位作者編寫的一份題為《AI Chips: What They Are and Why They Matter》的報告,作者藉助模型預估得出台積電每片5nm晶圓的收費可能約為17,000美元,是7nm的近兩倍。

在估算的模型中,作者估算出每顆5nm芯片需要238美元的製造成本,108美元的設計成本以及80美元的封裝和測試成本。這使得芯片設計公司將為每顆5nm芯片支付高到426美元(約2939元)的總成本金額。

這意味着,無論是芯片設計廠商還是芯片製造廠商,遵循摩爾定律發展到5nm及以下的先進製程,除了需要打破技術上的瓶頸,還需要有巨大的資本作為支撐,熬過研發週期和測試周期,為市場提供功耗和性能均有改善的芯片最終進入回報期。

因此,並不是業界所有人都對5nm芯片的推進持積極樂觀的態度。芯片IP供應商Kandou的首席執行官Amin Shokrollahi曾在接受外媒採訪時表示:“對我們而言,從7nm到5nm 是令人討厭的,電路不會按比例縮放,而且需要很多費用,我們沒有看到這其中的優勢。但是客户希望我們這樣做,所以我們不得不這樣做。”

還有全球第二大芯片代工廠Global Foundries出於經濟考慮,於2018年宣佈擱置7nm 項目,將資源迴歸12nm/14nm 上。就連實力強大的英特爾也在10nm、7nm的研發過程中多次受阻。

不過,這依然無法阻止各家手機芯片設計廠商在先進製程上的競爭,更無法阻止三星和台積電之間的製程霸主爭奪。

此前雷鋒網報道過,在先進製程的芯片製造方面,三星視台積電為最大的競爭對手,三星在同台積電的競爭中,先進製程的推進斷斷續續,曾經為了先發制人直接從7nm跳到7nm LPP EUV,二者同時在2020年實現5nm FF EUV 的量產,如今又都斥巨資投入3nm的研發與量產中。

上週五,台積電CEO魏哲家在投資人會議上宣佈,台積電2021年資本的支出將高到250億至280億美元,其中80%會使用在包括3nm、5nm及7nm的先進製程上,10%用在高端封裝及光罩作用,另外10%用在特殊製程上。

根據台積電3nm製程的進度,預計將在2021年試產,在2022年下半年進入量產,幫助英特爾代工3nm處理器芯片。

與此同時,三星也曾對外稱其3nm GAA的成本可能會超過5億美元,預期在2022年大規模生產採用比FinFET更為先進的GAAFET 3nm製程芯片。

迴歸到5nm移動處理器的實際情況,無論是出自哪家廠商的設計與生產,均面臨性能和功耗方面的問題,5nm芯片似乎還未成熟,3nm量產就要今年開始試產。越來越趨於摩爾定律極限的3nm,真的準備好了嗎?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629 字。

轉載請註明: 5nm芯片集體“翻車”:先進製程的尷尬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