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論一所大學撐起一個城市的代表,中科大和合肥的CP組合,一定榜上有名。
在合肥的“大湖名城 創新高地”立城口號中,創新二字便由中科大所撐起。
事實上,在醫療科技的學術和產業發展中,中科大也佔有同樣舉足輕重的位置。
中科大在這方面的積澱,最早可以追溯至創校之初13個系之一的生物物理系。中科大也是我國最早實行學科交叉的開拓者之一。
此後,中科大陸續孵化了生命科學學院、生物醫學工程學院、放射醫學物理中心等多個教學機構和研究中心。
如果以AlphaFold2在蛋白質結構預測領域的成功為參考,早在第六屆的CASP(蛋白質結構預測關鍵技術分析大賽)上,中科大的兩位畢業生,周耀旗和許錦波就包攬了獨立服務器組冠軍和季軍的成績,而另一位中科大的餘立渤,又獲得了羣體服務器比賽的第二名。
再比如,2020年,來自中科大放射醫學物理中心的科研團隊,又在人工智能放射治療領域取得了重要突破。他們提出了一種利用深度卷積神經網絡預測放射治療中患者劑量分佈全新方法,為未來的自動放療計劃奠定了又一個根基。
以上的例子不一而足。
人工智能時代,大學的科研和力量,一直被譽為領航產業發展的旗幟和AI軍備賽的人才儲備庫。
如果説,前幾天雷鋒網盤點的清華系的醫療AI大佬,是以產業變革和業務派為見長的創業先鋒。
而中科大作為國字號的科研基石,則依靠在理工學科的踏實耕耘,帶領着中國湧向頂尖技術的潮水方向。
為此,雷鋒網為大家覆盤了那些在醫療AI領域砥礪前行的中科大學子。(以下排名不分先後)
醫學影像AI
邁瑞醫療董事長 李西廷1976年,李西廷畢業於中科大物理系低温物理專業,是深圳邁瑞生物醫療電子股份有限公司的創業元老,現為公司董事長。
1982年至1984年,在法國巴黎第11大學做訪問學者。李西廷是中國第一家在美國紐交所上市的醫療設備公司邁瑞生物的創業元老,現為公司總裁,並與徐航共同擔任首席行政官。徐航、成明和和李西廷被稱為邁瑞的“三劍客”。
2016年4月,李西廷向母校中科大捐贈市場價值數百萬元的120台自動體外除顫器(AED),使得中科大成為安徽配備急救裝置AED的第一所高校。
2021年4月,李西廷以215億美元財富位列《2021福布斯全球富豪榜》第82名。
美國羅徹斯特大學計算機系教授羅傑波羅傑波教授是1984年進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無線電系學習。1995年於美國羅切斯特大學獲得博士學位。曾任柯達公司研究院首席科學家。
羅傑波教授是ACM、AAAI、IEEE、SPIE和IAPR等國際著名學會的Fellow,圖像處理、計算機視覺、機器學習,數據挖掘等領域著名國際學者。
羅傑波教授曾於"柯達實驗室"從事研究長達十五年,並擔任該實驗室首席科學家。
2011年秋,羅教授正式加入美國羅徹斯特大學計算機科學系。他的研究涉及圖像處理、計算機視覺、機器學習、數據挖掘、醫學影像分析、普適性計算等多個前沿領域。
中科院計算所周少華周少華博士現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講座教授、中科院計算所客座研究員、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客座教授,曾在西門子醫療研究院任職Principal Expert和高級研發總監,致力於研發與圖像相關的創新及產品。
他已經編撰了五本學術專著,發表了200+篇學術期刊及會議論文,並擁有140+項授權專利。
他多次因其學術成就和創新貢獻而獲獎,包括髮明奧斯卡獎、西門子年度發明家、馬里蘭大學ECE傑出校友等。他熱心奉獻於專業社區,是行業頂級協會MICCAI財長兼理事、開源項目MONAI(Medical Open Network for AI)諮詢顧問、頂級期刊Medical Image Analysis 和IEEE Trans. Medical Imaging等編委、頂級會議AAAI、CVPR、ICCV、MICCAI和NeurIPS等領域主席、《視覺求索》公眾號聯席主編、Fellow of IEEE、AIMBE (美國醫學與生物工程院)、NAI(國家發明家學院)。
平安集團首席科學家 肖京
肖京博士本科畢業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碩士則被保送至中科院自動化研究所。隨後,他前往卡耐基梅隆大學計算機系讀博,拜美國工程院院士金出武雄(Takeo Kanade)教授門下,主攻計算機視覺領域。
畢業後,肖京博士先後進入愛普生、微軟就職,帶領團隊進行多領域的算法研發工作,直至2015年3月加入平安,並且相繼推出胃癌檢測、肝癌識別、骨齡預測、糖網篩查等多項醫療AI能力。
2019年10月21日,第九屆“吳文俊人工智能科學技術獎”獲獎名單正式公示,肖京博士榮獲吳文俊人工智能傑出貢獻獎,這一獎項也被譽為「中國智能科學技術最高獎」,代表人工智能領域的榮譽象徵。
科大訊飛智慧醫療事業部總經理 陶曉東陶曉東,現任科大訊飛智慧醫療事業部總經理,畢業於中科大,是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博士,IEEE高級會員。
陶曉東的研究方向為醫學影像。曾服務於GE,從事醫學影像研究,曾在飛利浦醫療放射解決方案擔任首席架構師。
2017年,陶曉東正式加入科大訊飛,致力於科大訊飛在智慧醫療領域的技術研發、產品落地及市場推廣等工作。
柏視醫療(陸遙、沈爍、徐晨陽)徐晨陽博士現任柏視醫療科技董事合夥人,IEEE Fellow。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畢業後,徐晨陽在1999年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後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進行博士後研究,並擔任影像科學中心和計算機集成外科手術系統及技術中心擔任副研究員。
徐晨陽博士曾任西門子硅谷創新中心首席技術官和總經理、西門子中國研究院醫療影像應用研發中心聯合創始主任、西門子美國研究院醫療介入影像研究室主任經理。
徐晨陽博士也是世界第一個商業三維心臟影像制導標測系統CartoMerge的共同發明人、技術帶頭人、產品研發經理。該系統用於治療世界性難題心臟房顫,自2005年問世以來,已治療世界各地上百萬的病人。在以數十億美元快速增長的心臟房顫市場,該系統已成為介入醫療市場上劃時代的產品。
另外,在十多個關於腫瘤、心血管、腦疾病等全新的醫療影像商業產品的研發中,徐博士帶領的團隊做出了主要貢獻,這些產品給西門子及其商業合作伙伴產生了數十億美元的銷售額。
陸遙畢業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數學系,是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與美國雪城大學雙博士。
在博士期間,他又被自己的導師送到了美國紐約州立大學上州醫學院學習醫學影像。
博士畢業後,陸遙跟隨計算機輔助診斷領域國際權威Heang-ping Chan教授在美國密西根大學醫學院從事乳腺癌醫學影像的研究。
回國後,陸遙在中山大學工作,任中山大學數據科學與計算機學院教授兼計算醫學成像實驗室主任,同時也是國家腫瘤醫學協同創新中心科研骨幹。
2017年,陸遙和沈爍等幾位在工業界有着十幾年經驗的合夥人,一同創立了柏視醫療。
沈爍現任柏視醫療CEO,1995年考入中國科大數學系,後獲得普渡大學博士學位。
他曾任國家物聯網標識管理公共服務平台總工、中科院網絡中心物聯網實驗室主任、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實驗室主任,創立過醫學大數據服務公司 (BIMT.com)。
倫斯勒理工學院(RPI)教授閆平昆閆平昆畢業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現任倫斯勒理工學院(RPI)生物醫學工程系的教授。在加入RPI之前,他是美國國立衞生研究院(NIH)的高級臨牀科學家。
他的研究重點主要是,利用機器學習和計算機視覺技術的醫學影像信息學和介入腫瘤學指導。
閆平昆在知名期刊上發表了百餘篇同行評審文章,他還獲得MICCAI 2005最佳論文獎和IJCARS-MICCAI 2016最佳論文獎。
百度智慧醫療主任研發架構師 許言午許言午畢業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計算機系,曾於2006年獲得中科大創新基金,2008年獲得IBM獎學金,2009年獲得中科院院長獎。
他現為百度智慧醫療主任研發架構師,WHO數字健康專委會委員,中國科學院慈溪醫工所客聘教授,新加坡眼科研究所客聘研究員,IEEE高級會員,全國智能眼科學組常委。
他目前擔任醫療影像頂會MICCAI和IPMI組委會委員,Medical Imaging和BioMedical Engineering Online期刊編委,ACPR、ACCAS等國際學術會議主席及程序委員會委員,眼科醫學影像國際會議OMIA和國際比賽平台iChallenge創始主席。
南方科技大學計算機科學與工程系 劉江劉江畢業於中國科技大學計算機系少年班,碩士和博士畢業於新加坡國立大學計算機系。
2007年,他創建了新加坡科研局下屬的的眼科醫療圖像處理團隊“iMED新加坡”,專注於眼科人工智能研究,歸國前任IEEE生物醫學工程學會新加坡地區主席。
2016年3月, 劉江回到中國,創立了“iMED寧波“團隊,組建了中科院寧波慈溪生物醫學工程研究所,並任創所首任所長和高級研究員。
2019年2月,劉江加入南方科技大學計算機科學與工程系,創立”iMED深圳“團隊,在眼腦聯動,人工智能、精準醫療、和手術機器人方向進一步展開科研工作。
劉江曾先後獲得新加坡國家眼科研究中心首席科學家,新加坡卓越工程師獎, 東南亞國家聯盟圖像系統設計獎,IEEE 生物醫學工程學會新加坡地區主席等榮譽和獎項。
上海大學電子信息工程系系主任 施俊施俊是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電子工程與信息科學系本碩博連讀,於2005年獲生物醫學工程博土學位。
他在讀博期間曾任香港理工大學研究助理,香港理工大學短期訪問學者,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訪問學者。
施俊主持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基金、合作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科研儀器研製項目和重點項目,以及主持上海市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科委、教委項目等多項項目。
他還擔任中國醫學裝備協會超聲裝備分會常務委員、中國信息協會醫療衞生和健康產業分會醫學人工智能學組常務委員、中國影像AI產學研用創新聯盟理事。
目前,施俊就職於上海大學通信與信息工程學院,任電子信息工程系系主任。
生物計算中國科學院院士 陳潤生陳潤生院士1964年畢業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生物物理系,2007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現為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國際人類基因組組織(HUGO)會員。
陳潤生二十多年來一直在生物信息學領域進行了系統的研究,曾參加過第一個完整基因組泉生熱袍菌B4基因組序列的組裝和基因標識,曾參加人類基因組1%和水稻基因組工作重建了收錄非編碼RNA及其基因的數據庫NONCODE,以及收錄非編碼RNA與其他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的數據庫NPInter,這兩個數據庫如今已成為國際在非編碼RNA領域非常有影響力的數據庫。
由於其在基因組信息學領域的早期工作,陳潤生曾榮獲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談家楨生命科學成就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第一完成人)。
中國科學院院士 施藴渝施藴渝是1965年畢業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物理系生物物理專業,畢業後進入衞生部中醫研究院擔任實習研究員。
1997年,施藴渝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1998年,擔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首任院長;
2001年至2010年,她又擔任教育部高等學校生物科學與生物工程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
2009年,正式當選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
施藴渝院士和她領導的課題組,曾深入開展了與蛋白質分子設計及藥物設計有關的基礎理論和方法學的研究,包括酶與底物,藥物與受體結合自由能的計算;蛋白質穩定性的計算機模擬;蛋白質分子的隨機動力學模擬;蛋白質靜電相互作用研究,以及酶作用機理的計算機模擬。
此外,她還是國內最早開展生物大分子二維核磁共振實驗的幾個人之一,她領導的實驗室建立了多維核磁共振實驗研究蛋白質結構與功能的系統方法,研究了一些重要蛋白質如轉錄因子,蠍毒蛋白(鉀通道拮抗物)的溶液結構與功能的關係,揭示蛋白質相互作用及其功能意義。
加拿大皇家科學院院士 李明李明院士1978年就讀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研究生院,後在美國康奈爾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哈佛大學博士後,是現代信息、生物信息學的世界級權威。
現為加拿大滑鐵盧大學的講座教授(University Professor),Canada Research Chair,加拿大皇家科學院院士, ACM和IEEE的Fellow,2010年獲得加拿大頂級國家科學獎 Killiam Prize。
他是研究Kolmogorov複雜性的權威專家,在研究機器學習、算法平均複雜度、信息距離和生物信息學方面做出過貢獻。在Nature, PNAS, Scientific American, JACM, CACM, FOCS, STOC等雜誌會議發表過許多非常有影響的文章。
李明院士還創辦薄言信息(專注於下一代人工智能技術研發),其產品“薄言豆豆”是世界上第一款深度學習智能機器人。
此外,作為中科大客座教授,他還為中科大培育了許錦波、餘立渤、張澤峯等多位世界級的學者。
芝加哥TTI教授許錦波許錦波教授畢業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計算機系,之後就讀於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和加拿大滑鐵盧大學。
他是美國芝加哥豐田計算技術研究所教授,《生物信息學》以及《計算生物學》編委;
許錦波的研究興趣包括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優化算法和計算生物學。
他於2016年證明了深度殘差卷積神經網絡可以大大提高蛋白質結構預測的性能,引導了深度學習在蛋白質結構預測領域的第一次變革。
許錦波還研發了許多廣受歡迎的生物信息學軟件,其中包括久負盛名的蛋白質結構預測軟件RaptorX和蛋白質相互作用網絡分析軟件IsoRank。
此外,他還獲得美國斯隆研究獎,美國自然科學基金早期職業獎,《PLoS Computational Biology》創新突破獎,國際計算生物學頂級會議RECOMB的最佳論文獎和時間考驗 (Test-of-Time) 獎。
深圳灣實驗室資深研究員 周耀旗周耀旗畢業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化學物理系,在2000年任紐約州立大學布法羅分校助理教授,2004年升為終身副教授;並在2006年成為印第安納大學信息學院和醫學院教授,2013年起是澳大利亞格里菲斯大學糖組學研究所教授。
周耀旗在生物信息學及其在分子生物學的應用交叉領域多次作出獨特、原創性貢獻。其中包括提出“蛋白質天然態就是表面融化固體”這個新概念、一個基於統計力學方法的全原子勢函數DFIRE、基於模版的蛋白質三級結構預測方法SPARKS,以及第一個把深度學習方法應用於蛋白質主鏈結構預測(SPIDER/SPOT-1D)以及RNA二級結構預測(SPOT-RNA)。
他還提出利用破壞靶蛋白結構來設計不會有抗藥性的小肽新藥、通過高通量測序來推斷RNA結構的新方法等等,曾經多次在國際蛋白質結構預測和功能預測比賽中名列前茅。
周耀旗現任深圳灣實驗室系統與物理生物學所資深研究員。
德克薩斯大學達拉斯分校教授 Michael Q. Zhang
Michael Q. Zhang畢業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學習機械工程專業。
1981年,在李政道先生髮起和組織的CUSPEA項目資助下,他到美國羅格斯大學師從Joel Lebowitz教授研究非平衡統計物理學。
在此期間,他訪問了哈佛大學的Author Jaffe教授,並學習了SUSY(Supersymmetry)場論。
1987年,他在Jerry Percus教授的指導下進行非均勻流體模型的密度或熵泛函的博士後研究,隨後在紐約大學Courant研究所與Peter Lax教授進行可積系統研究。
Michael Q. Zhang教授是國際權威計算生物學和基因組學研究專家,他是最早致力於利用計算生物學方法解碼基因組信息的科學家之一。
他早期成就包括開發了第一個人類基因和啓動子的預測算法,利用DNA芯片分析酵母動態基因表達和細胞週期調控的工作開創了計算功能基因組學的新時代。
2013年,Michael Q. Zhang教授和湯超教授共同作為總編,創辦了Quantitative Biology期刊。
Michael Q. Zhang教授目前任職於德克薩斯大學達拉斯分校。
在此之前,他曾在冷泉港實驗室(CSHL)的沃森生物科學學院擔任教授多年,還擔任清華大學兼職教授、傑出客座教授及北京大學定量生物學中心的學術委員。
波士頓大學生物醫學工程系教授 翁志平翁志平教授於1992年畢業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得電氣工程學士學位。
1993年,她進入波士頓大學生物醫學工程系,並獲得博士學位。
1997年,她的論文研究重點是計算生物學,尤其是計算蛋白質與蛋白質相互作用的結合自由能。1997年1月,他被任命為波士頓大學生物醫學工程講師。在此期間,她主要負責生物信息學項目和生物信息學核心課程的開發。
1999年1月,波士頓大學生物醫學工程系決定在生物信息學領域發展。經過全國範圍內的選拔,任命翁志平為終身副教授。直到2007年12月,她的研究一直專注於開發計算方法,以獲得轉錄調控和蛋白質-蛋白質相互作用的預測理解。
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生物信息中心 魏麗萍魏麗萍出身於中科大無線電電子學系,是由美國斯坦福大學培養的生物信息學領域國際上第一批正規博士生,自1994年起一直從事生物信息學研究工作。
2000—2001年,在美國Exelixis公司信息部擔任研究員。2001-2003年擔任美國Nexus Genomics公司共同創始人及首席科學家。2002-2004年,擔任美國斯坦福大學醫學院醫學系客座助理教授。
魏麗萍教授現任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生物信息中心主任,蛋白質工程與植物基因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
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張強鋒張強鋒畢業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少年班”,在這所校園裏度過了整整10年,直到獲得中科大計算機博士學位。2006年,繼續赴哥倫比亞大學攻讀博士。
張強鋒曾對留學期間的經歷表示:“我其實花了很多的時間,在哥大一開始非常的辛苦,我是純粹的計算機科學背景,之前完全沒有學過生物,然後突然切換到一個生物領域研究生的角色,其實完全不懂。別人五分鐘可以回答的問題,我可能要查上三天的資料,從零開始學習。一到考試季,只能使用達芬奇睡眠法,常常幾個星期幾乎不眠不休。”
在之後的研究中,張強鋒從熱門的計算機領域轉向計算和高通量實驗相結合的結構生物信息學,以及RNA特別是RNA結構和RNA組學等研究。
從2015年開始,張強鋒回國任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助理教授,2018年至今任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副教授,同時也是清華大學結構生物學高精尖創新中心PI,曾獲拜耳研究員獎、楊森研究員獎。
中科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 戴磊戴磊本科進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學習,但最開始的學習方向並非生物,而是物理。
隨後,他來到麻省理工學院攻讀博士。基於微生物羣系統實驗,戴磊成功觀測到生物系統臨界點,並初步揭示了該系統在臨界點附近的行為規律。
這項研究同時具有更廣泛的普世意義,不僅對於自然生態,甚至健康、經濟等狀態變化的預測都具有積極意義。
這項研究獲得了包括中國工程院院士、美國科學院院士等國內外同行專家的高度認可。
戴磊於2018年,加入中科院深圳先進院合成生物學研究所,現任深圳市合成生物學創新研究院合成微生物組學研究中心主任。
輝瑞科學家 崔景榮崔景榮博士畢業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應用化學系,在中科大獲得學士與碩士學位,後在俄亥俄州立大學獲得博士學位,並在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從事博士後研究。
她現為輝瑞公司科學家,所領銜的團隊因發明治療肺癌新藥“克里唑替尼”(Xalkori)於2011年榮獲美國第38屆年度國家發明獎。
該藥2011年在美國上市,之後在北京協和醫院、解放軍307醫院等地進行中國臨牀三期實驗。2013年,中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SFDA)批准該藥在中國上市。
香港科技大學化學系教授 黃旭輝黃旭輝教授畢業於中科大化學物理系, 曾獲第十六屆中國青年科技獎。
黃旭輝教授的研究焦點是動態的蛋白質結構動力和化學理論的應用和演變,以開發算法和電腦模擬技術,並像電影一樣揭示身體內的細胞如何操作這些複雜的機器。
他的跨學科研究對這種分子機器的運動情況進行建模。黃教授的研究小組就細胞在RNA聚合酶轉錄過程中如何自我校正錯誤方面,取得重大突破,這與阿爾茨海默症等疾病和人體老化出現的問題有關。
2006年,黃旭輝獲得斯坦福大學Simbios傑出博士後學者。
2010年,他加入香港科技大學,任化學系助理教授,後陸續擔任生物醫學工程學系助理教授、化學系副教授等職位,現為香港科技大學化學系教授。
加利福尼亞大學計算機科學系教授 姜濤姜濤畢業於中國科技大學無線電系,1982年榮獲郭沫若獎學金。
1988年,他獲美國明尼蘇達大學計算機科學博士學位,1989-2001年在加拿大McMaster大學計算與軟件系任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
1999年至今,姜濤任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Riverside分校計算機科學系教授,研究領域為計算分子生物學、生物數據庫和算法設計與分析等。
他發展了一系列用於序列比對、系統發育分析、比較基因組學和DNA芯片等生物信息學算法。
由於在科研工作中做出了突出貢獻,姜濤在2003年國際計算分子生物學研究會議(RECOMB'2003)上獲得最佳海報獎,在2004年獲得第15屆國際基因信息學大會最佳論文獎,並於2006年當選為美國科學促進會會士。雷鋒網雷鋒網
結語紅專並進一甲子,科教報國六十年,從兩彈一星的空白,到航空航天世界領先;從首屈一指的量子通訊,到人工智能與大數據,中科大一直默默為國家最尖端的科技發展做出貢獻。
從創校至今,中科大的本科終招生數量都在2000人以下水平,也許在未來,依然無法看到中科大像其他大學一樣在多個領域,多個企業開枝散葉。
但當我們沉下心來,尋找其中的枝枝蔓蔓,就一定能發現中科大學子在每個關鍵節點所踩出的堅實腳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