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商直播“亂象”頻現
隨着疫後復工復產,電商直播帶貨為公眾所關注。僅從事直播業務的MCN公司由2018年的6500多家猛增至20000多家,擁有大量粉絲的網紅也備受關注。在行業迅猛發展的同時,各種亂象也開始不斷出現,損害消費者利益、誤導網友的行為時有發生,為行業的健康有序發展敲響警鐘。
1、電商帶貨套路多
在一些電商帶貨平台,直播背後是滿滿的套路。
視頻內容有“演員”,直播賣貨有“有劇情”。很多知名賬號的視頻內容都是經過團隊策劃、聘用演員、精心剪輯的“作品”。在直播間也同樣如此,主播為了控制節奏,經常會提前設置一些劇情。例如商品上架過程中,商家故意設置錯了賣價,98元設置成了68元,或是商家連麥故意口誤報錯價格。這時,主播替粉絲砍價,商家一直不同意……劇情最終都是商家讓步,揮淚吐血只放有限名額。
帶貨數據也充滿了水分。在某些平台,刷粉絲量、評論量、轉發量、點贊量、瀏覽量、觀看人數、直播間互動人數等數據,已經成為產業鏈。某些主播的宣傳海報經常可以看到一場幾個億的銷售量,這背後不乏刷榜等自我炒作。尤其是一些平台約定七天之內退貨,更為這種炒作創造了空間。
在帶貨推銷中,主播宣稱的買一贈N、最低折扣等口號很難經得起檢驗。同樣的商品在不同平台其實售價相差不了多少。而銷售商品的質量也難以保證。平台自己的審核機制只能判斷視頻內容和形式是否符合規範,難以判定視頻裏的商品是否為假冒偽劣。
一些知名主播在打造個人IP的同時,創造自己的品牌,號稱與某大牌同廠生產經過嚴格篩選。殊不知,同廠不同質,售後更是千差萬別。這些“主播IP”品牌的產品,售價並不便宜,集中在日用品、護膚品、化妝品領域。
3月31日,中消協發佈《直播電商購物消費者滿意度在線調查報告》,60.5% 受訪者“擔心商品質量沒有保障”, “誇大其詞” “假貨太多” “魚龍混雜” “貨不對板”是消費者對商品質量方面的集中詬病。同時,有37.3%的受訪消費者坦承在直播購物中遇到過消費問題,但僅有13.6%的人進行投訴。
2、主播素質良莠不齊
近年來,一些粉絲上千萬的頂級主播在短時間內迅速崛起,獲得巨大影響力。在快手等平台,這些頂級主播形成幾大“家族”,或是夫妻,或是“師徒”。在主播圈,充滿了濃重的江湖氣。
在這些主播中,近年來經常各種負面新聞纏身。據媒體報道,有的主播線上約架,線下集結鬥毆,被警方以尋釁滋事控制。還有的因無證、醉駕被判刑,有的因涉嫌強姦被刑拘,因詐騙被判刑,有的因內容低俗違規被納入禁播黑名單。
有網友反映,近期非常活躍的主播馬洪濤,在快手主播PK中,言語低俗色情,自扇耳光,發紅包進行粉絲倒流;與他人連麥pk刷禮物,以拜師為名進行惡意炒作;與電商pk連麥發毒誓誤導粉絲購物。
諸如此類的主播PK每天都在快手直播間上演,小到幾百粉絲的小主播,大到千萬粉絲的超級主播。主播借PK進行自我炒作,而直播中的打賞部分,平台是要直接參與分成的。
這些擁有千萬數量粉絲的主播,其言行具有極強煽動力,而粉絲中包含大量的未成年人。諸如馬洪濤在直播中的行為,對粉絲和受眾造成非常不良的影響。這樣的直播,給平台和行業監管增加了難度。
3、中國直播電商行業監管亟待加強
電商平台針對亂象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快手官方稱,為了更好規範引導用户行為,平台有一套完整社區管理規定,按照違規的輕重程度以及改正情況會有不同的處罰,包括梯度封禁、社交封禁、賬號直播權限收回等,嚴重違反社區規則的賬號會被永久封禁。
然而,僅僅行業自律是遠遠不夠的。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直播電商市場規模已經到達4338億元,同比增長226%。預計到2020年中國直播電商的總交易規模將達到9160億元。業內分析師説,該市場足夠大,容得下大量參與者。相關監管部門對直播電商的發展高度關注,在鼓勵扶持的同時,配套監管措施也已經在路上。
2019年“雙11”期間,相關部門已出台文件,要求網絡視聽電子商務直播節目和廣告節目用語要文明、規範,不得誇大其詞,不得欺詐和誤導消費者。
近日,人民網著文呼籲,及時修訂《廣告法》和《電商法》,加大對直播帶貨電商平台的監管審核力度,提升直播帶貨准入門坎和准入要求,禁止未經審核備案就進行直播帶貨的行為。同時,建立電商直播的誠信評價機制。對直播帶貨虛假宣傳的網紅除進行嚴厲經濟處罰之外,還應該拉入黑名單,實行封號處理,並納入社會誠信考核體系。
針對電商平台糾紛高發,“職業索賠”、刷單等新型問題大量湧現,司法系統也開始了探索,如廣州互聯網法院首創的“YUE法庭”,降低電商維權成本。
直播電商野蠻生長的時代可能即將成為過去時。
更多數據來源及分析請參考於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網絡直播行業商業模式創新與投資機會深度研究報告》,同時前瞻產業研究院提供產業大數據、產業規劃、產業申報、產業園區規劃、產業招商引資等解決方案。
(文章來源:環球網——電商主播帶貨亂象多 亟待加強行業監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