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官宣造車後第一天 港股高開低走 A股卻嗨了!市場分歧何在?

3月31日,受小米造車消息影響,港股小米集團高開2.54%,盤中一度漲近6%,然而隨後卻逐漸回落,高開低走,截止收盤報25.75港元,僅上漲0.59%。

3月31日,南下資金淨買入騰訊控股6.81億港元,為當日買入之最。此外,南下資金淨買入小米集團3.48億港元。

而與港股走弱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在A股市場上小米概念股集體走高,全志科技(300458)高開12%,收漲20%,智雲股份(300097)收漲13.04%,還有多隻個股漲停。

全志科技從2014年開始研發佈局車規級芯片,現已通過AEC-Q100認證,成為國內稀缺的車規級半導體供應商。自2015年上市以來累積研發投入15.2億元,且每年研發支出佔比均不低於20%,多年以來所積極佈局的 VR、物聯網、車規級芯片。

3月31日全志科技發佈年報,報告期內,公司實現營業收入15.05億元,同比增長2.88%,實現淨利潤2.05億元,同比增長52.09%,加權平均淨資產收益率8.74%。

智雲股份主要有智能製造裝備、汽車及新能源智能製造裝備兩大業務板塊,去年小米入股成為第一大股東。

3月29日,董秘表示目前公司主要配合小米進行前瞻性的設備研發及工藝設計,驗證新興產品和設計的可實現性,確定能否量產,是否具備經濟性等戰略性的合作。

對於小米造車,資本市場出現分歧,因為資本市場不相信“故事”,只相信利潤,對於小米造車的結論還不能下得過早。

市場分歧風險與機遇並存?

3月30日,小米公告公司董事會正式批准智能汽車業務立項。公司擬成立一家全資子公司,負責智能電動汽車業務,首期投資為100億元人民幣,預計未來10年投資額100億美元。CEO雷軍先生將兼任智能電動汽車業務的首席執行官。

不過,小米目前只是宣佈造車計劃正式立項,暫未提到更詳細的造車計劃,也尚未公佈相關的概念產品。

小米造車至少還要幹個三五年才見到成效。目前雷軍能提供的,就是他的決心。

小米目前的主業依然是手機,新業務造車開啓後對原有業務有多大影響?財報會不會不好看?

“這是我人生中最後一次重大的創業項目,我將親自帶隊,相信總有一天小米汽車會成功。”3月30日晚間,小米集團董事長雷軍在發佈會上動情宣佈,小米正式進軍智能電動汽車行業。

在小米的手機時代,“雷布斯”將小米賣到了全世界,用11年時間將小米手機做到全球第三,下一個汽車時代,“雷斯克”能將小米帶到何處?

這次,雷軍説:“10年來,小米積累的現金總量,1080億,我們擁有這樣的現金儲備,我們不認真打一仗的話,有點愧對小米米粉的支持。”

不過在發佈會上,雷軍並沒有給出太多造車規劃,所以在米粉們的激情喧囂過後,業內人士都在分析小米的造車路徑,“是否代工”就是關注點之一。

很多人猜測小米會選擇代工模式,就和做手機一樣。但估計小米自建工廠可能性較大,蔚來、小鵬也轉而自建工廠。

小米這次選擇了拒絕外部融資,完全放在上市公司體系內做,這一點也令人出乎意料。

以雷軍的號召力和小米品牌力,融資不是什麼難事,多個造車企業是往往合資成立一家公司,讓投資人出錢,而小米選擇完全自己來做,一是不差錢——賬上躺着1000億現金,二是避免被資本裹挾。

畢竟小米現在的主業是手機和AIoT,造車後必然會有部分資源從原有業務向新業務傾斜,如果在上市公司體系之外,讓其他資本參與進來,對小米來説無疑是一種資源的流出。

3月31日晚間,小米集團公告顯示,今日回購1930.8萬股,耗資4.99億港元。

小米近期一直在回購股票,足以可見小米對未來股價的信心。

所有人都知道汽車是塊肥肉。汽車是最大的個人消費品,參考Gartner數據,2019年,中國汽車及車後市場規模達到10萬億元,10倍於手機市場。汽車製造佔國內GDP約10%,在經濟中佔有支柱地位。

也正是因為汽車市場體量大,前期投入也更多,如此必然會消耗目前的小米的資源,將業務重點放到汽車上,是一件風險與機遇並存的事情,但顯然小米現在造車的條件,依然比任何一家造車新勢力剛開始時都要好。

小米並不是今天才開始造車

面對市場質疑,既然看好電動車,為何小米趕了晚集?

事實上,此前“雷斯克”已在新能源汽車的邊界,來回試探:2014年,小米投資了地圖廠商凱立德;2015年雷軍創立的順為資本投資了蔚來;2016年和2019年,順為資本兩次投資小鵬;2020年4月,小米又以戰略投資者身份參與車載服務系統廠商博泰的B輪融資。

目前小米集團與汽車有關的專利已經達到 834 件,其中發明專利超過 96%。小米專利集中在無線通信網絡、電數字數據處理、數字信息傳輸、圖像通信、交通控制系統、距離測量、導航等領域,而汽車的零配件專利佔比較低。

小米汽車專利集中在智能座艙方面與行安全方面,最早專利為 2015 年公開。根據國家知識產權局的信息,小米的汽車專利中 60%以上是智能座艙方面與行車安全方面的,此外還有汽車零部件專利製造等方面;專利包括如後視鏡調整方法、自動導航服務、車內駕駛安全監控等。專利佈局廣泛,從控制方法到硬件均有涉及,且最早為2015年,在汽車專利方面已有5年的耕耘。

在小米宣佈智能汽車業務立項之後,華為要不要造車,也成了外界關注的焦點。

華為選擇的是暫時不造整車,其選擇的是等以後華為把智能網聯汽車的基建打好了,再造智能硬件終端是比較容易的事,就像現在的華為手機那樣。

3月31日,華為輪值CEO胡厚崑在華為2020年度報告發佈會上回答提問時笑稱,“似乎現在做ICT的公司不談車就落伍了。”胡厚崑稱,華為在汽車行業的定位一直是做智能汽車部件的供應商,華為所掌握的ICT技術在智能汽車的關鍵基礎子領域比如智能動力系統,車聯網,車語音等都能做出有競爭力的產品。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308 字。

轉載請註明: 小米官宣造車後第一天 港股高開低走 A股卻嗨了!市場分歧何在?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