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快訊(記者 陳琳)作為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簡稱服貿會)的重點論壇板塊,電子商務大會歷年來都很具看點。“2020中國電子商務大會”於9月5日-7日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舉辦,其間舉辦“跨境電商論壇”、“電商扶貧論壇”、“電商戰‘疫’特別論壇”、“數字商務論壇”、“電商新業態論壇”等五場專業論壇。
電子商務和數字經濟的關係是什麼?目前我國電子商務的實際發展情況如何?新冠疫情將對電子商務,尤其是跨境電商帶來哪些影響?針對這些問題,新京報記者專訪清華大學教授、電子商務交易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主任柴躍廷。
電子商務是數字經濟發展的牽引者
新京報:中國電子商務已走過20多年,目前我國電子商務的實際發展情況如何?
柴躍廷:我國電子商務的發展現狀大致可從四個方面説明。第一,消費品領域的電子商務發展非常迅速,比如京東、阿里等,在全球都有競爭力;第二,大宗商品領域的電子商務發展滯後;第三,跨境電商發展前景非常好,但目前規模仍很小,處在蓄勢待發階段;第四,社會服務領域的電子商務比較活躍。
我國在上述四方面發展參差不齊,有多種原因。消費品領域,因為是老百姓每天使用的東西,所以對這一領域電子商務發展的政策是積極鼓勵的,邊發展邊規範;但大宗商品領域,因為有一定金融屬性,所以監管很嚴。
跨境電商正如前面所説的,規模小,一般貨物貿易還未進入網絡通道,關鍵在於綜合服務體系尚未完全建立;社會服務領域的電子商務,比如共享單車等,因與生活息息相關,所以發展比較活躍。
新京報:現在都説“數字化出海”,你認為電子商務和數字經濟的關係是什麼?
柴躍廷:數字化出海,意味着大力發展跨境電子商務,深化國際合作,其着力點主要包括強化國家或政府層面的合作、強化數字化基礎設施方面的合作、強化數字化供應鏈的合作。
我對數字經濟的定義是數字及數字化產品和服務的生產、流通、消費的總稱,而電子商務是數字及數字化產品的流通和消費方式,而且電子商務也在推動生產方式的定製化、數字化和網絡化。我認為,數字及數字化服務是電子商務的核心內涵,電子商務是數字經濟最主要的組成部分,發展電子商務是發展數字經濟的重要抓手,是數字經濟發展的牽引者。
我國消費品電商還有超70%的市場空間
新京報:有人説,中國的電子商務行業已進入規模化發展階段,新的商業模式和獨角獸企業,將很難有機會在這一領域出現。你怎麼看?
柴躍廷:我不贊成這樣的觀點,這可以從兩方面來分析。一方面,電子商務的市場空間仍然非常大。僅就消費品領域而言,今天的阿里巴巴、京東發展的規模雖然很大,但我國消費品電商市場規模佔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不足30%,還有超70%的市場空間。況且還有大宗商品、跨境貿易、社會服務等領域的市場空間,電子商務還處於發展的初級階段。
另一方面,技術進步非常快,阿里巴巴、京東這樣的電商模式其實是傳統商店的網絡版,但未來的消費模式還是商店模式嗎?我認為,隨着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新技術不斷髮展,新的商業模式、新的獨角獸企業將不斷出現。比如現在出現的“社交電商”,是通過朋友圈等社交網絡構建的消費生態。新的創新模式也給現有電商企業帶來壓力,促使他們持續創新。
新冠疫情給電子商務帶來機遇和挑戰
新京報:新冠疫情給全球經濟帶來重創,你認為這會給電子商務,尤其是跨境電商帶來哪些影響?有哪些機遇和挑戰?
柴躍廷:新冠疫情引發了諸多變化,包括在線經濟社會活動激增、在線生活工作方式加速擴展,以及集中化、大型化、規模化場景弊端突顯。
上述變化,為電子商務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與挑戰。一方面,為電子商務催化了更加廣泛與深入的在線工作與生活環境和氛圍,有利於電子商務加速發展。另一方面,也給企業的經營組織方式帶來了挑戰,企業應順應個性化、分散化、小型化、公共化的發展趨勢,重構自己的產品線及生產經營方式。
新京報:近幾年,電子商務在高速發展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問題,比如安全性較差、法律法規不健全等。對這些問題你怎麼看?如何解決?
柴躍廷:互聯網、電子商務發展至今,大數據被有限的幾個互聯網公司、幾個大的電商平台壟斷,不僅是中國,國外也是如此。這些數據包括個人信息、企業信息,並且發生過大規模數據泄露的事件,這是現狀。
背後的原因是什麼?因為互聯網在全球發展速度很快,對數據的所有權、使用權和管理權法律界定尚未提上議事日程,更不用説把它明細化。
這是快速發展過程中出現的新問題,我們對其立法和監管是滯後的,這是當前全世界都面臨的問題。要如何解決呢?一方面,一些新技術,比如説區塊鏈,將有助於解決這些問題,應加快基於區塊鏈技術的電子商務的基礎信息設施建設;另一方面,加快建設有利於明確數據的所有權、使用權和管理權法律法規。
新京報:未來中國電子商務發展的趨勢如何?在發展中應該注意哪些問題?
柴躍廷:未來電子商務將以全息化企業、商品、消費者為基礎,以企業、消費者個性化門户為載體,以個性化門户可信互聯為紐帶,以點對點智能化交易為核心,呈現主動式、個性化消費,直接式、集中化流通,分散式、智能化生產的自組織、開放式、生態化產業運作體系。
新京報記者 陳琳
編輯 白爽 校對 劉軍
來源:新京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