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徐瑞哲
被譽為“中國天眼”的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去年正式投入運行,迄今已發現500多顆脈衝星。對於加入FAST工程建設的中科院國家天文台副研究員姚蕊,一年之中大約一半時間都“窩”在貴州喀斯特地貌上。
在昨天的浦江創新論壇科技創新青年峯會上,她坦言從20多歲到30多歲一直伴着“天眼”,等基建完工後才生的孩子,在望遠鏡調試階段不得不帶着小孩到現場參試。當天峯會,像姚蕊這樣年紀輕輕的科技精英聚到上海,他們有沒有科研經費的壓力,有沒有生兒育女壓力?
關注真問題而非經費多少
與姚蕊一樣,中科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的青年研究員田野日夜陪伴的也是國之重器——超強超短激光實驗裝置。
田野認為,與許多國內科研機構一樣,中科院全系統都在激勵青年研究人員“揭榜掛帥”,可以獨立成立課題組,不唯學歷、不唯資歷、不唯“帽子”,英雄不問出處、而問能力。國家重點實驗室的一位院士告訴他,不應該僅僅在乎項目多少、經費多少,“應該關注的是你們究竟解決了什麼科學問題”,“你有沒有發現真問題、找到真技術”。
其實,超強超短激光不僅帶有策源性的原始創新科學問題,也具有很強的交叉性應用研究價值。田野介紹,比如實驗裝置產生的重離子源,就可以用於重離子治療腫瘤。目前,田野正在研究超強超快激光驅動微型調製器的新型光源,在毫米級尺度即獲得了強太赫茲光源,下一步將推廣至光刻波段的“極紫外”。
瞭解工程比了解孩子還深
姚蕊的父親是工程師,她從小就在繪圖板上長大。本科讀的北航,學的也是機械工程。後來,她一進入清華大學讀博,就加入了現在這個團隊,為FAST這個“大鍋”做大跨度索並聯機器人,運用到射電望遠鏡的饋源支撐系統中。
作為女性科學家,姚蕊直言“一定會有生育的斷檔期”。在“天眼”大工程中,她和同伴都是剛剛畢業或畢業兩三年參與其中的,從弱冠之年到而立之年,“在這個過程中組建了家庭,有了孩子,很多人都是這樣。”
她笑着説,同事經常開玩笑:“我們很多人陪伴國家天文台的時間,比陪伴自己孩子的時間還要多,比了解自己孩子還要深。”特別是異地建設,總部在北京,設備在貴州,面對生活中的不適應,以及工作上的太多困難,慶幸的是家庭在背後支撐着。姚蕊坦陳,當然女同伴們確實越來越少了,有一些女性跟她一樣也是帶着孩子現場工作,“希望有更多的女性科學家能夠一直堅守下來。”
綠色可持續重於開發資源
另一位女科學家把科學責任落在“綠色”二字上。廣東工業大學環境生態工程研究院教授馮景春,帶着學界同齡人走近深海低碳能源,探討可燃冰的安全與高效開採。
馮景春援引了大量理論和實驗的事實數據,不僅優化了垂直井,進而還提出水平井具有高效產能,並且領先於日本產氣機制。“去年我們在可燃冰二次試採時也用了水平井技術,創造了產氣時間最長、效率最高的世界紀錄。”
關於未來,既要解決可燃冰這一綠色能源可持續開發的前沿科學問題,也要對深海固碳原理和固碳機制進行很好的思考。“我們認識自然、仿效自然,一定會有更多發展,為碳中和和碳達峯帶來重要貢獻。”
更多資訊或合作歡迎關注中國經濟網官方微信(名稱:中國經濟網,id:ourc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