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你還相信進化論嗎?為什麼人類所到之處,地球會“寸草不生”?

由 藍樹芬 發佈於 科技

我們今天我們來講一講人類的故事,在地球的歷史上一共發生了5次生物大滅絕事件,分別是奧陶紀-志留紀滅絕事件(約4.45億年前至4.43億年前)、泥盆紀後期滅絕事件(約3.75億年前至3.6億年前)、二疊紀-三疊紀滅絕事件(約2.5億年前)、三疊紀-侏羅紀滅絕事件(2億年前)和白堊紀-第三紀滅絕事件(約6500萬年前)。

恐龍

我們所熟知的恐龍滅絕事件,就是白堊紀-第三紀滅絕事件,即第五次生物大滅絕事件,這次滅絕事件,導致恐龍的徹底消失,為哺乳動物的進化鋪平了道路。規模最大的一次滅絕事件則是2.5億年前的二疊紀-三疊紀滅絕事件,這次滅絕事件造成了地球上90%的海洋物種的滅絕,現在正在發生的生物大滅絕事件,稱之為“全新世滅絕事件”。

第一:地球上的自然滅絕現象

地球上的生物滅絕本來是一個自然現象,曾經出現過的99%的生物物種都已經滅絕了,自然發生的生物滅絕分為兩種,一種是孤立的滅絕事件,當一個物種不適應生態環境時,因生存競爭的關係而走向滅絕,這種滅絕事件是非常普遍的現象,在地球幾十億的生物進化史上,幾乎是每年都在發生,另一種是生物大規模滅絕事件,這種滅絕事件在地球上是非常罕見的,因為造成物種大滅絕發生的自然災難非常罕見,在地球上幾十億的生物進化史上,總共才發生了五次,生物大滅絕事件發生的自然原因多種多樣,比如:小行星撞擊地球、大規模火山噴發、氣候變化等等。地球上的生物自然滅絕率也是很低的,大約是平均每年有3個物種會消失。

小行星撞擊地球想象圖

地球上曾經出現過的99%的生物物種雖然都滅絕了,但是,現在的地球依然是生機勃勃的,原因就是一個物種的滅絕為另外一個物種的生存和發展往往提供了條件,比如,6500萬年前發生的白堊紀-第三紀滅絕事件使得恐龍滅絕了,但是,恐龍的滅絕使得原先被恐龍壓抑的哺乳動物得以迅速繁榮壯大。此外,一個物種滅絕了,並不代表這個物種所有的後代都滅絕了,倖存下來的物種通過進化會變成與自己的祖先完全不一樣的物種,比如,恐龍其實並沒有完全滅絕,有些小型的恐龍進化為了鳥類,但是,這些鳥類已經不是恐龍了。

從恐龍到鳥類

我們必須指出的是現在正在發生的全新世滅絕事件,與地球上前五次大滅絕事件是完全不一樣的,前五次大滅絕事件全部是自然滅絕事件,而此次滅絕事件,則是人類的活動造成的,並且生物滅絕的速度不斷在加快。

第二:地球“寸草不生”

人類破壞地球上的生態環境,並不是工業革命以來的事情,而是舊石器時代就存在的事情。當人類在舊石器時代擁有了刀耕火種的技術之後,地球上的生態環境就逐漸被人類所控制。我們今天走到野外,看到的森林,其實都是次生林,而非真正的原始森林。原始森林是指存在時間非常久且未受到顯著干擾的森林,次生林是指原始森林被破壞後,再度發育而成的森林。原生林和次生林的區別在哪裏呢?原始森林在生態學上屬於“氣候頂極羣落”,在這樣的森林生態系統內,各種植物、動物、真菌、細菌、病毒等等組成的生物羣落經過長期的演化,已經達到了非常穩定的狀態,動植物間形成的食物鏈關係,“牽一髮而動全身”,某一個物種的生存與發展是其他物種生存與發展的條件,原始森林是地球生物多樣性與生態平衡的“標本”,然而,現在地球上絕大多數的森林已經不是原始森林了,地球上現存的原始森林主要分佈在熱帶和寒帶,比如:南美洲的亞馬孫河流域、非洲的剛果盆地、亞洲、歐洲和北美洲的北部一帶。中國的原始森林,主要集中在西南地區,我國的橫斷山脈因為分佈有大量的高山和峽谷,人類難以企及,故而有大量的原始森林得以保存。

地球上僅存的原始森林

地球上絕大多數的土地,已經被人類反覆耕作,人類最早的耕作技術是刀耕火種,最新的考古研究表明,人類大約在4.5萬年前就開始使用刀耕火種的技術了,刀耕火種對地球上的生物產生的深遠的影響,使得地球上所有的生物羣落都必須學會適應火。澳大利亞的桉樹林,絕不是原始森林,而是人類的傑作,桉樹產生的桉油本身具有易燃性,桉樹可以説是親火植物的代表,澳大利亞叢林發生的大火,其實對桉樹的生存是非常有利的。海洋不僅隔絕了人類的遷徙之路,也使得大量的陸地動物和鳥類,無法來到澳大利亞和馬達加斯,因此,澳大利亞和馬達加斯島的生態環境,別有一番景象,人類大約是在6萬年前發明船隻的,有了航船之後,人類就可以到達澳大利亞了,人類大規模進入澳大利亞的時間大約是在4.5萬年前,澳大利亞的一些大型動物滅絕的時間,也恰恰是在4.5萬前,澳大利亞最大的有袋類動物是雙門齒獸,它們出現在160萬年前,大約是在4萬年前消失,雙門齒獸以樹葉、灌木和雜草為食,並不是肉食性動物,它們的近親是樹袋熊。雙門齒獸的體型非常大,有點類似於河馬,而樹袋熊的體型則非常小,雙門齒獸為什麼會在4萬年前消失呢?因為這些巨型動物不斷遭到人類的獵殺,澳大利亞的原住民又不斷放火焚燒森林,使得雙門齒獸的棲息地不斷消失。樹袋熊就是我們常説的考拉,樹袋熊因為體型較小,且以桉樹葉為食物,桉樹又是親火植物,人類的到來,使得桉樹繁榮了起來,也使得以桉樹葉為食的樹袋熊繁榮了起來,因此,無論是動物,還是植物,想要生存下來,必須學會適應火,即適應刀耕火種之下的生態環境。澳大利亞的古巨蜥、袋獅,也都是在4萬年前至5萬年前消失的,這個時間點正好是人類首次登陸澳大利亞的時間。

雙門齒獸

人類大約是在3萬年前達到美洲的,人類到底美洲之後,美洲的一些大型動物也滅絕了,比如大地懶、劍齒虎、恐狼等等,巨型地懶大約是在7000年前消失的,它們最後出現在美洲的加勒比海的一些島嶼上,即海地、古巴、多米尼加等地,而美洲大陸的巨型地懶消失的時間則更早;美洲的劍齒虎大約是在8000年前消失的,劍齒虎的體型比老虎、獅子的體型要龐大;恐狼是已知的體型最大的犬屬,它們大約在9000年前消失。人類在美洲的刀耕火種,不僅使得大地懶、劍齒虎、恐狼等巨型動物消失了,而且還使得美洲本地的駱駝和馬也消失了。

恐狼

猛獁象又稱之為“長毛象”,它們生活在氣候寒冷的地區,人類學會了製作保暖衣服之後,就相繼進入到亞洲、歐洲和美洲的北部一帶,甚至進入到北極圈附近,為什麼有的狩獵羣體願意來到冰天雪地的北極圈附近呢?主要是因為這裏有馴鹿和猛獁象,猛獁象的體型非常龐大,能夠為人類提供大量的鮮肉,猛獁象的皮毛能夠為人類提供保暖衣物,人類最初是為了追逐猛獁象而來到寒帶的,最後一批猛獁象是在3000年前至4000年前消失的,此時,人類已進入到文明時代。

1萬多年前,人類繪製的壁畫有猛獁象,説明人類曾經狩獵過猛獁象

第三:我們是地球上唯一的人屬動物

人類在生物界的位置是哺乳動物、靈長目、人科、人屬、智人,黑猩猩和大猩猩屬於人科動物,考古發現的能人、匠人、直立人都是人屬動物,地球上同一科、同一屬的動物,並不是同一個物種,物種是生物最小的單位,比如,馬和驢都屬於馬科動物,但是,馬和驢彼此交配產生的騾子,並不是再生育後代,因此馬和驢並不是同一個物種;獅子、老虎和豹都屬於豹屬動物,但是,在自然條件下,老虎和獅子往往也不會產生後代,即使產生了後代,也難以繁衍,因此獅子和老虎也不屬於同一個物種。

黑猩猩和大猩猩屬於人科動物,考古發現的能人、匠人、直立人都是人屬動物,而尼安德特人則屬於早期智人,很有可能是智人的一個亞種,最新的研究表明,人類與尼安德特人的基因發生過交流,現代人有1%至4%的尼安德特人的基因,尼安德特人的滅絕其實也與人類的狩獵活動有關,因此,智人的出現,不僅導致了猛獁象、劍齒虎、大地懶等大型陸生哺乳動物的滅絕,而且還導致了尼安德特人的滅絕,使得我們人類成為了地球上唯一的人屬動物。

尼安德特人

地球上的每一次生物大滅絕,都會為另外一些生物的生存和繁榮提供條件,因為每一個物種的滅絕,意味着新的生態龕的讓出,第六次生物大滅絕其實也不例外,人類在原始社會,使用刀耕火種的技術,導致了大量的大型哺乳動物的滅絕,但是,卻讓一些親火植物和“人類親和型”動物繁榮了起來。雜草和桉樹就是典型的親火植物,它們並不害怕火,人類在森林裏放火,反而有利於雜草和桉樹的生長,那麼,以雜草、灌木和桉樹為食的一些草食性動物和雜食性動物就會繁榮起來,比如樹袋熊、老鼠、兔子等等,因此,在智人崛起以後,地球上的動植物想要繁榮起來,必須學會適應火以及學會在人類生活的區域內尋找到食物,那些棲息於人類的活動區域內,並且受益於人類營造的生態環境中的動物,就是“人類親和型”動物,最典型的“人類親和型”動物,就是老鼠、兔子、蟑螂、燕子、海鷗等等。

砍伐森林,燃燒樹木,巴西的原始森林

當人類發明農業之後,那些親火植物和“人類親和型”動物的生存環境,也開始面臨威脅了,因為人類種地,不會允許一顆雜草在耕地裏生長,讓它們奪取農作物的陽光和養料,親火植物也被清理得乾乾淨淨,棲息於人類的活動區域內的一些動物,比如兔子、燕子、海鷗甚至也變得不常見了,這個地球上最繁榮的植物是人類種植的農作物,比如小麥、水稻、玉米等等,最繁榮的動物是人類飼養的家畜、家禽和寵物,比如狗、牛、羊、豬、雞等等。綿羊、山羊和雞的數量的增長,甚至超過了人類。全球現在有200多億隻雞,而人類的數量只不過才70多億,羊和牛的數量雖然沒有超過人類,但是以重量計算,全球家畜的總重量大大超過了人類的總重量,人類的總重量則超過了野生動物的總重量。所以,這個地球上現在最繁榮的動物,是人類以及人類飼養的牲畜,但是,人類飼養的牲畜最終還是為人類提供肉類食品的,也就是説,地球的生物圈逐漸開始以人類為中心,並被人類所控制。

小麥,地球上到處都有小麥

從地球進化史的角度講,人類現在正處於高耗能時期,我們現在甚至還想利用外星球上的能量,當然,我們也擁有了毀滅生物圈的能力,只要人類願意,地球上絕大多數的多細胞生物都有可能被人類毀滅,人類唯一無法戰勝的生物,就是微生物,因為微生物的進化時間最久,在地球上已經存在了40多億年的時間,而最早的多細胞生物則是5億年前至6億年前的出現的,最早的哺乳動物則出現在2.5億年前。

微生物曾經在地球上曾經有一段高耗能時期,它們對地球的氣候、地質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我們現在的地球的大氣成分,其實主要就是微生物塑造的,地球上最早的能夠進行光合作用的生物,是藍菌,現在的藍藻就是藍菌的後代,藍藻其實不是植物,而是細菌。地球上最早的生物是古細菌,古細菌是靠汲取地球本身的能量而存活的,它們生活在深海或火山口附近,當然,當時也有一些細菌學會了吃掉別的細菌來獲得能量,相對於地球的能量而言,太陽提供的能量則是非常豐富的,藍藻是地球上第一批進行光合作用的生物,它們通過光合作用,釋放氧氣,使得地球出現了“大氧化事件”,地球的大氣層原來是沒有多少氧氣的,藍藻出現之後,地球上的氧氣含量迅速上升到21%,那麼,原來生活在無氧大氣環境中的細菌就大量滅絕了,存活下來的細菌必須學會適應氧氣,而一旦適應了氧氣,氧氣對於它們來説,則變成了食物,因為氧氣能夠提供能量,人類也是能夠適應有氧大氣環境的生物,我們一刻也離不開氧氣,但是,卻可以短暫離開食物和水,這説明氧氣提供的能量比食物和水提供的能量還要重要。地球上現在仍然存在一些生物,不需要氧氣而存活,這就是厭氧生物,有些厭氧菌只能在氧氣濃度低於0.5%的環境中生存,藍藻的出現,顯然是不利於那些不需要氧氣而存活的生物,對於它們來説,氧氣就是一種大氣“污染物”,氧氣的出現“屠殺”了大量的生物。人類現在對地球生物圈的改造,會不會也像20億年前的藍藻一樣,對地球的大氣、地質產生深遠的影響呢?這個問題值得我們深思,經過人類改造後的生物圈,也許會使得人類處於不利的環境中,並進而影響自身的生存。

顯微鏡下的藍藻

地球的生物圈如同一個超級生物體,被稱之為“蓋婭”,蓋婭假説是英國科學家詹姆斯·勒弗洛克在20世紀70年代提出來的,簡單來説,蓋婭假説就是認為地球是一個大的有機體,地球上的生物在長期的進化過程中讓地球更適宜生命生存,我們都知道太陽發出的熱量在40多億年前的時間裏,是不斷增長的,但是,地球的地表温度卻一直維持在一個相對穩定的狀態,原因就是地球上的生物調節了地球的温度,即使是太陽輻射增加了,但是,地球上的生物能夠像調温器一樣,將地球的温度維持在一個恆定的狀態,地球上的生物並不會因太陽發出的熱量不斷增加而滅亡,然而,我們必須指出的是,地球上生物讓地球更適宜生命的生存,是指在一個尺度為億年的時間段內,而短暫的、劇烈的變化,仍然能夠摧毀地球上的生物圈,如果太陽的熱量迅速增加,讓地球在短時間內,變得像金星一樣熱,地球上的生物圈肯定會走向毀滅,人類現在造成的地球生物大滅絕,其發展的過程就是劇烈的、短暫的,人類現在應該重視這些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