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導語:設計師在日常工作中經常也會進行競品分析,詳細的競品分析可以幫助我們儘快找到一些可參考和改進的地方,也可以提高我們的工作效率;本文作者分享了關於設計師應該怎麼搞定實用有效的競品分析,我們一起來學習一下。
上篇文章中提到的競品分析這個大課題,大家應該也都清楚它的意義與價值,這篇主要和大家過一遍實戰中我們提升工作輸出質量和效率的競品分析該如何有效的完成。
一、確定競品是誰首先明確一個概念:競品是有很多種的,有看上去和你手裏要做的那個app一毛一樣的,也有看上去有點像的,也有某個特定功能一樣的,但凡有我們可以借鑑的部分都可以稱之為競品。
通常我們最常分析的應該就是垂直競品了(畢竟產品們都喜歡抄抄文化),它的定義就是隻要符合:業務領域、用户羣、核心功能中2點以上的類似就算是了。
舉例:QQ音樂/網易雲音樂(音樂工具+社區/聽歌);釘釘/飛書(企業級通訊/IM);盒馬/嚴選(數字化新零售/中高端用户/購物);這些賽道幾乎一致的產品,無關乎各自的量級,通常都會有很多“異曲同工”之處,因為彼此都是彼此競品分析中垂直競品的頭號人物。
除了垂直競品以外,我們還會遇到很多同類競品,它的定義就是僅僅只有業務領域或是核心功能上有類似的地方。
舉例:大眾點評/小紅書(種草社區);瓜子二手車/小桔租車(汽車領域);陌陌/虎牙(直播功能);在個別孵化項目沒有垂直競品可以參考的情況下,我們把範圍擴大到同類競品就可以或多或少的獲得一些參考幫助。
另外同類競品因為在產品策略或用户羣上與我們的自身產品還是有明顯差別,所以更有利於我們通過分析不同的同類競品瞭解不同策略和用户羣對應的設計策略。
二、分析競品的幾個維度做競品分析通常也分為給老闆彙報用和實戰工作中參考用2種情況。
我們先説實戰工作中自己用來提效的競品分析需要關注什麼?
1. 搜尋垂直競品間的雷同設計與差異化設計在垂直競品中經常會出現大家都比較類似的設計,先分析為何大家都設計成一個模樣,如果在這個雷同設計的地方做出格的創新設計是不是反而影響用户的慣性體驗,或者説有違技術操作。
舉個例子:這裏如果我不説哪個是虎牙,哪個是鬥魚,大家能單憑界面判斷出來麼?
看上去幾乎80%的相似度,需要我們分析的是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相似度:
- 視頻流的固定比例16:9;
- 彈幕的屏效;
- 第一時間顯示操作浮層;
以上這些共同點都是我們需要借鑑和避免踩坑的。
另外分析競品間不同的設計差異點造成的原因是什麼?是因為品牌設計語言的還是用户羣的不同?
通過垂直競品雷同於差異分析可以快速獲得直接相關的設計案例經驗,讓我們在0-1實際上手的時候腦中迅速有匹配畫面。
2. 學會用同類競品激發靈感如果我們陷入垂直競品的參考,很難走出“抄抄文化”的困境,所以我們需要學會利用同類競品創造更多可能;因為選取同類競品大大拓展了我們可以參考的線上成功案例範圍,我們甚至可以通過一些小的細節點發現一些可以應用的靈感。
或是發覺一些體驗和延展性都很好的設計來替換掉我們原本陳舊低配的設計。
針對實戰中的競品分析,不需要你有文檔型的輸出,以上2點就足夠快準狠應對需求了;但如果你是為了對上彙報or作品集or大型0-1項目做一個非常完整且學術性的競品分析報告.pdf,那麼請老老實實按照用户體驗5要素進行逐一分析。
- 戰略層分析點:業務定位(什麼類型的產品)/商業模式(靠什麼賺錢)/量級與發展週期(用户量?處於產品發展什麼週期?)
- 範圍層分析點:產品核心功能/產品功能架構
- 結構層分析點:信息架構/用户流程
- 範圍層分析點:交互框架/操作體驗/控件交互
- 表現層分析點:品牌視覺傳達/佈局/情感化細節
競品分析做的好與壞在於分析的維度是否全面,更在於分析完之後是否有獨立思考且合理有效的結論可以指導我們日後的設計落地。
我們通過競品分析最根本的初衷還是為了希望讓我們的設計能在行業中做到最好,而不是徒勞的無用功,因此要防止把競品分析做成產品説明書。
1. 對比法在不同的維度分析中,我們可以通過“產品比對(截圖/文字描述)”得出不同競品的設計差異,再通過差異得出具體的應用結論;通常的結論是這樣設計的弊端+我們可以借鑑的設計方案及原因。
這裏舉例的內容詮釋有點過於簡單了,大家不要學,看方式和維度就好。
比如我猜騰訊微視做競品分析的對比總結思考應該是這樣的:抖音和快手的切換手勢為何會有所不同,帶來怎樣不同的體驗?如果把我家的產品切換手勢改為和抖音一致是否符合產品目標,是否能提升體驗?
2. 融合法在競品對比法中,我們無法完全借鑑其中一方來進行設計優化時,可以考慮綜合競品的設計方案來進行方案融合,得到一個相對過渡帶的設計方案;在競品分析的總結中可以指出,我們覺得可以參考借鑑融合的元素模塊,並給出依據。
四、總結我們通過2類競品(垂直/同類)可以在很大範圍內進行全面or單一維度的分析,通過對比或融合的方式可以總結出適配自己產品的結論,創新出過渡帶的設計方案。
最後建議大家在競品分析落地or作品集應用的時候,不要通篇而論,截取重點放到設計方案説明裏會顯的更有説服力哦。
作者:Nana,滴滴資深UX設計師,微信公眾號「Nana的設計錦囊」
本文由 @NaNa 原創發佈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CC0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