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雨使用的錄音設備。受訪者供圖
新華社合肥11月5日電題:“耳朵經濟”在中國悄然興起
新華社記者汪海月、馬姝瑞
夜幕降臨,25歲的音頻主播凌雨打開電腦,對着麥克風娓娓訴説着自己最近的所見所聞和生活感悟,這些“聲音”將會通過音頻平台傳到數萬人的耳邊。
“我一直都對聲音很感興趣,2013年開始接觸音頻平台,隨後開始在平台上分享故事、交流音樂,也會錄製知識付費課程和有聲書。”凌雨説。
艾媒諮詢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在線音頻市場用户規模達4.89億人;預計2020年,用户規模將達5.42億人。其中,七成以上在線音頻用户表示有過在線音頻付費行為,“耳朵經濟”發展潛力巨大。
作為一名兼職音頻主播,凌雨會在喜馬拉雅平台上不定期上傳音頻,也會在網易雲音樂平台上每週五更新一檔音樂電台節目。靠着“好聲音”和“好故事”,他在兩個平台上積累了近20萬粉絲,獲得不錯的收入。
在凌雨看來,音頻伴隨性的特質讓它在當今時代日益凸顯價值。“相較於‘看’需要全身心投入,人們可以一邊聽一邊做其他事。如今人們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音頻則利用碎片化的時間‘解放雙眼’,獲取信息。”凌雨説。
觀眾在智博會上體驗“喜馬拉雅有聲圖書館”。新華社記者 唐奕 攝
從傳統的電台節目,到相聲、廣播劇、有聲書、脱口秀以及各種知識付費內容,在線音頻平台將各種領域的內容聚合在一起,吸引了跨年齡、跨行業的諸多受眾。
63歲的安徽合肥市民賀慧早已習慣了在做飯、打掃房間、出門旅遊的路上,打開手機,挑選一本書“以聽代讀”。
在賀慧常打開的音頻平台上,數百部涵蓋了中外名著、詩詞賞析、名人傳記的有聲書資源,為她的退休生活增加了不少樂趣。
“年輕人用音頻來學知識、娛樂,老年人視力不好,正好也需要音頻平台解放雙手、豐富生活。”賀慧説,這些“聲音”成為她日常的“精神食糧”和“好友”。
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發佈的第十七次全國國民閲讀調查結果顯示,2019年,中國31.2%的國民有聽書習慣,成年國民的聽書率為30.3%,同比提高4.3%。
隨着科技的發展,將聲音和汽車車載、智能家居、智能音箱、智能穿戴等智能硬件終端相結合,讓音頻得以滲透到生活中的各個場景,為“耳朵經濟”帶來進一步的發展空間。
第三屆世界聲博會上展出的智能語音產品。新華社記者 馬姝瑞 攝
此前,喜馬拉雅發佈《夜聽經濟趨勢報告》顯示,在收聽方式上,結合用户場景需要,智能音箱、車載硬件、可穿戴設備等深受喜愛。夜跑、睡前、汽車成最快增長的夜聽場景。結合場景需要,用户使用音箱收聽的比例提升31.3%,使用車載設備的收聽比例提升23.08%。
在這一趨勢下,喜馬拉雅正積極佈局硬件終端,和多家汽車、家電、互聯網企業合作,塑造更豐富的應用場景。智能語音和人工智能企業科大訊飛也推出了智能汽車語音助理、智能音箱、智能機器人等多種產品。
科大訊飛董事長劉慶峯在不久前舉辦的第三屆世界聲博會上表示,“萬物互聯”的紅利正在大規模開啓,以手錶、眼鏡、腰帶等可穿戴設備為代表的智能家居、智能終端越來越多。這些場景中的“屏幕”越來越小,對“聲音”這種更自然的人機交互需求將越來越高。
“可以預見,‘萬物互聯’會帶來以語音為核心,語音與人工智能深度融合的整體產業生態的繁榮。”劉慶峯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