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岡石窟第12窟複製窟前廳。圖片由 浙江大學 提供
新華社杭州6月13日電(記者朱涵 殷曉聖)依託高精度數字化技術和3D打印技術,雲岡石窟在千里之外的浙江省杭州市邁出了“行走”世界的第一步。
12日,1:1複製的雲岡石窟第12窟“音樂窟”在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博物館正式亮相,並通過線下、線上的方式開放參觀。這是全球首例可移動3D打印複製洞窟。
“進入複製洞窟,就彷彿置身於1500多公里外的雲岡石窟第12窟。”雲岡石窟研究院副院長盧繼文説。
雲岡石窟位於中國北部山西省大同市城西,石窟依山開鑿,東西綿延約1公里。存有主要洞窟45個,大小窟龕252個,石雕造像59000餘軀,為中國規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羣之一,距今已有1500餘年的歷史。
第12窟開鑿於公元5世紀,巖壁上雕刻了豐富的天宮伎樂形象和中外樂器,因此又名“音樂窟”。這些天宮伎樂造像也是中國古代最早的“宮廷交響樂團”,在中國音樂舞蹈史上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音樂窟”前殿後室,入深14米,寬11米,高9米。複製窟精確再現了“音樂窟”的石窟形制、精美造像,以及千餘年來風化為石窟帶來的細微痕跡。
浙江大學文化遺產研究院副院長刁常宇説,自2016年8月以來,浙江大學文化遺產研究院與雲岡石窟研究院聯合項目組攻克了高保真三維數字化數據採集處理、結構設計、分塊打印上色等多項技術難關。最終洞窟的數字採集精度達到0.03毫米,複製窟誤差小於2毫米,色彩還原度達到95%以上。
雲岡石窟第12窟複製窟天花。圖片由 浙江大學 提供
“雲岡石窟的洞窟和造像,各種雕刻手法應用純熟,空間巨大、尺度複雜。在對第12窟的數字化採集和打印過程中,我們不斷遇到新的挑戰。”刁常宇説。
為了讓複製洞窟呈現更真實的質感,雲岡石窟研究院美術工作團隊依照古法,用礦物顏料為面積900多平方米的複製窟上色,全程歷時8個月。如果用手觸摸複製窟的“巖壁”,能體會到砂岩、石灰岩的真實觸感。
多年來,雲岡石窟一直在嘗試用科技手段對石窟進行保護和弘揚。此前雲岡石窟第3窟、第18窟已分別在山東青島、北京完成原比例整體複製。此次第12窟“音樂窟”創新地使用了“積木式”的複製方式,由110塊2米見方的“積木塊”分6層進行組裝組成。
“這些‘積木塊’採用輕質材料,總重量大約2噸,8輛標準集裝箱車就能裝下,一週即可組裝完成布展。這意味着巨大的複製窟能夠進行移動,這將讓更多人有機會近距離地感受中華文化的魅力。”雲岡石窟研究院數字化室主任寧波説。
據瞭解,在杭州完成首展後,1:1複製的“音樂窟”還將在全球進行巡展。
“1500多年前雲岡石窟的開鑿,是中華民族學習、吸收世界文化並將之與中華文化相融合的壯舉。”盧繼文説,雲岡石窟是中國和世界的文化瑰寶,“行走音樂窟”將是一場中國與世界共享的、永不落幕的“音樂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