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5日晚8點半,盛夏之夜,又逢週末。濟南二環東路與祝舜路交叉口東北角沿二環東路輔道東側,排開了四條碗口粗的綠色排污軟管,周圍用施工圍擋隔離起來,該地段排水管道清淤就要開始。
行人車流減少之後,兩個黑色橡膠氣囊分別沿兩個檢查井被放入排水管道中,入氣後氣囊不斷膨脹,封堵起一段管道,這就是今晚的作業段。水泵將氣囊上游的污水通過四條水管排到下游的檢查井,不影響污水正常排放。
記者瞭解到,2019年底,濟南啓動城區排水管(渠)清淤檢查與功能修復項目,對城區208公里的排水網絡進行一點一策式“清腸”“體檢”“治療”。“這是20年來首次全方位系統性清淤修復,對全市防汛排水有重要意義。”濟南市排水中心清淤修復項目負責人袁堂龍説。
兩個氣囊之間的檢查井被打開,這是作業的出入口。一股濃濃的臭味衝出,施工人員趕緊把大功率風機放在井口,10分鐘後將四合一氣體檢測儀送入井中。檢測結果顯示:一氧化碳0、氧氣21.3%、硫化氫0、可燃氣體0。“這説明管道中的氣體相對安全。”袁堂龍對記者説,“你看,水速放緩,水流聲也減弱,可以放CCTV機器人了。”
晚上10點8分,街口賣西瓜的大叔已撤攤,機器人被送到井口。“這段管道質量不錯,管壁堅固光滑。”“垃圾不多,清淤難度不大”……機器人一路逆流而上,傳回的視頻清晰地顯示管道內情況。忽然,一大塊水泥磚橫在機器人面前,操作手謝敬永操控機器人努力向上邁,但受水流衝擊機器人翻倒在水中。
潛入管道“救出”機器人的,是有限空間作業人員王小紅。有限空間作業人員是管道清淤的主角,是一個需要經過考試的專業工種。王小紅今年52歲,個頭不高,利索地穿好全封閉式潛水衣,戴好氧氣頭盔和橡膠手套。潛水衣袖口褲腳都被纏上膠帶,以防止往裏灌水,一根黑色的通話線也被包入其中。確保安全後,王小紅下井。
10分鐘後,王小紅把機器人帶回地面。經過調試,機器人無恙。再次下井後,機器人順利通過障礙物。這段排水管內全貌及淤泥垃圾情況,地上工作人員已全部掌握。
夜裏11點58分,王小紅下井清理垃圾。通過機器人傳來的實時視頻,記者看到王小紅彎着腰,行走在直徑1米2的管道中,麻利地收拾捆綁垃圾。按照規定,潛水員井下作業不超過30分鐘。26日0點15分,地上工作人員接到潛水員信號:管道內的垃圾已被打好“包”,需要運上來。上面有三人用力往外拖拽,下面的潛水員在管道內也幫着拖……0點18分,潛水員出井。據瞭解,清理出的污水垃圾將被送到專業公司,進行無害化處理。
0點30分,天空飄起小雨,袁堂龍心中一緊。隨着降水增多,排水管上游水流增多、水速加快,將增加作業危險性。隨着雨點越來越大,施工只好暫停。
凌晨1點30分,作業車駛離現場。“今晚幹得時間不長,但效果不錯,清淤了100多米,管道也沒有需要修補之處。”袁堂龍告訴記者,明天將繼續向北清理排水管。
來源:大眾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