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融入新基建!中國高鐵的目的地是“未來科技世界”

由 漆雕佁 發佈於 科技

  今年“新基建”成為社會熱點話題

  傳統鐵路基礎設施更需要融合創新

  未來,5G、大數據、物聯網等

  在鐵路建設、運輸服務中

  也將加大研發與應用

  提升鐵路工程建造、裝備製造

  運營管理的數字化、智能化水平

  近期由央企承建的一批高鐵項目,快速發力“新基建”,推動成果落地。比如“全國首個綜合智慧管控高鐵站”、“工地智慧建設平台”、“施工機器人”、“千年大計第一站”......這些關鍵詞正説明,中國高鐵正經歷快速迭代升級,下一個目標是“未來科技世界”!

  中國未來高鐵的星星之火——星火站

  智慧建造助力京沈高鐵最大客站

  5月30日10時28分,伴隨最後一根長13.5米、重10.8噸的鋼結構杆件在37米高空完成合攏,北京七大鐵路交通樞紐之一的星火站主體結構順利封頂。

  星火站效果圖

  星火站是京沈高鐵的最大客站,是我國“十三五”規劃的重要基礎設施,是國家“八縱八橫”高速鐵路規劃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連接北京至東北三省的重要交通紐帶,也是國內首個運用綜合智慧管控系統的高鐵站房。

  軟硬兼施,基建狂魔也有軟件工程師

  全程手機監控,信息實時推送

  據中國鐵建中鐵建設集團項目負責人王偉介紹,星火站鋼結構屋蓋施工分佈廣、噸位大、跨度大、精度要求高,整個屋蓋由多達1.5萬根杆件焊接組成。按項目鋼結構安裝負責人汪韋韋的説法,就是“安裝難度不亞於外科手術”。

  為此,中國鐵建自主研發了“156智慧建造平台”。負責人王偉介紹,這是一套整合物聯監測和智能化管理的智能建造平台,整合了現場智能監測終端、地理信息模型、BIM模型以及物聯網技術,實現了疊代升級。

  王偉在手機上全程監控了整個提升過程。3D站房漫遊可視化系統實時清晰地呈現在眼前,一旦發現故障點,遠程運維繫統介入,故障點的各類信息就會以短信等形式推送到檢修人員手機上。“與傳統模式相比,星火站綜合智慧管控系統真正實現了智慧建造,極大地節省了後期車站人工維護成本。”

  自今年2月份以來,中國鐵建運用“156智慧建造平台”中的智慧勞務功能,有效掌握每天勞務用工人數、出勤情況。“不僅全體管理人員無一人感染,勞務人員、供應商等相關合作方也實現了零感染。”星火站項目黨支部書記劉彥濤表示。嚴密的防疫措施加上科學有效的組織安排,使現場勞務人員從2月初的80多人增長到1200多人,只用了短短20多天。

  京沈高鐵星火站,即將開啓

  星火站預計年底達到通車條件,通車後將實現北京至瀋陽“2.5小時交通圈”。

  機器人入職高鐵建設

  鹽通高鐵“簡統化”刷新高鐵新標準

  5月31日,正在建設的鹽通高速鐵路南通區段,完成了電力、信號、電氣、通信(四電)的靜態驗收。鹽城至南通鐵路是國家“八縱八橫”高鐵網沿海通道的重要組成部分,設計時速350公里,計劃於年底開通運營。

  此次驗收,標誌着接觸網簡統化安裝正式在全國鐵路推廣應用,助力中國高鐵“走出去”。所謂“簡統化”,就是接觸網安裝過程中“簡單統一標準化”,該技術在鹽通高鐵首次全線應用。

  鹽通高鐵南通動車所

  當年中國高鐵電氣化引進國外技術時,有德國、日本、法國等多種樣式,造成零部件規格多樣化、零部件材質標準不一致等現象。此外,在信號領域某些設備也長期依靠國外產品。“各條線路接觸網零部件不統一,不僅使運營維修成本居高不下,也給安裝施工帶來極大不便。”中國鐵建電氣化局鹽通項目部負責人李繼亮表示。

  近年來,接觸網設備逐步實行中國標準,信號自主化RBC逐漸打破類似產品國外壟斷的現狀,真正實現了國產自主化。

  走進中國鐵建電氣化局海安保障中心

  彷彿走進了一個“未來科技世界”

  一個“機器人”在工作:隨着電腦操作枱前的技術工人輸入數據,按下操作按鈕,智能機械臂來回擺動,上料、對齊部件、切割、螺絲緊固……一組接觸網腕臂就迅速裝配成形。而碼放整齊的貨櫃上,各種型號接觸網簡統化零部件都有特定的“身份證”,二維碼一掃,材料的出廠信息、規格型號、安裝工藝等一目瞭然。

  接觸網簡統化智能腕臂預配平台

  這樣的場景,在過去的鐵路“四電”施工中是從未有過的。中國鐵建電氣化局常務副指揮梁偉冬介紹説,這個中國高鐵“機器人”是他們首次研發應用的“接觸網簡統化智能腕臂預配平台”。

  “使用零件少、安裝便捷、操作簡單,僅腕臂安裝時間就比之前縮減半個小時,既減少差錯率,又降低檢修頻率,大幅增加了運營的穩定性。”梁偉冬説。

  千年大計第一站 雄安站封頂!

  着力打造智慧交通典範

  5月29日上午,京雄城際鐵路雄安站京雄車場屋蓋鋼結構完工,為今年年底京雄城際鐵路的開通運營奠定了堅實基礎。

  中鐵十二局雄安站總工程師賈瑋表示,雄安站總規模13台23線,工程建築主體共5層,其中地上3層,地下2層,局部設夾層,建築面積達47.5萬平方米,幾乎相當於66個足球場的大小,規模位於全國高鐵站的前列。

  “電腦場景模擬”和“模塊化建造”的運用讓傳統的鐵路建設如虎添翼,讓京雄城際這條未來的“智能高鐵”具備“更強大腦”。

  雄安新區第一個開工建設的

  重大交通基礎設施項目

  “從頭到腳”都充滿科技色彩

  中鐵十二局雄安站科技部部長鄭河舟介紹説:“整個屋蓋鋼結構吊裝與其它工序同步實施,4台重型塔吊和多台汽車吊同時高空散裝,通過科學統籌、模擬分析和精密計算,規避了干擾。通過BIM技術和智能測量機器人,以科技引領施工,提高效率,保證了精度與質量。”

  雄安高鐵站充分利用信息化科技成果,着力打造智慧型交通樞紐的典範。據中國鐵建電氣化局京雄城際鐵路項目負責人西窮介紹,該站運用監控與能源管理系統,實現設備全壽命週期管理、實時監控客運設備運行狀態,全面提高了客運設備的安全性、穩定性和可靠性。

  滾滾車輪之上

  新基建、新技術助力中國高鐵不斷升級

  身處其中的我們

  不知不覺隨着它一同奔向未來!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