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丨奇偶派,作者丨柒萬,編輯丨郭楠
米聊徹底敗了。
成立十餘年的小米旗下社交工具米聊,2021年1月19日宣佈將於1個月後停止服務。米聊這款比微信都早數月誕生的社交產品宣告落幕,只是小米互聯網業務失敗的一個小小縮影。
同一天,小米集團股價上漲5.02%,堪堪回到一個月前。那時,小米似乎站上了風口。
2020年三季度,小米集團收入達人民幣722億元,同比上漲34.5%。營收上漲,換來了資本市場的看好,小米股價一路走高,半月內上漲25%,最高市值一度突破9000億港元。
但“站”上風口的小米,突遭棒喝。
1月14號這天,往小米科技園裏搬進來一頭飛豬雕像,寓意雷軍的經典名言“站在風口上,豬也能飛起來。”1月15日,美國國防部刊登公告,將小米在內的九家中國企業列入黑名單,要求美國投資者在2021年11月11日之前,剝離其在黑名單企業中的所有股份。
消息一出,小米的股價當日應聲暴跌10.26%。
背後的原因很簡單,禁止投資制裁儘管與此前華為遭受的“實體名單”的封殺力度不同,但要知道美國的芯片巨頭高通,同樣也是小米的基石投資者——2018年小米上市時,高通曾聯合其他六大資本,共同認購小米11.58%的發售股份。
股份不多,但意義非比尋常。畢竟,高通也是給了小米驍龍888首發的核心供應商。
其實,早在被美國列入“禁止投資名單”前,大機構對小米的看空,就已經悄然出現:
1月6日,瑞銀集團發佈最新研報,將小米集團的目標價由23港元下調至22港元,評級從“中性”調至“沽售”。
面對節節攀升的業績,逐步退出的對手,這一看空真的是毫無理由嗎?奇偶派將從手機、互聯網、以及AIOT三大業務板塊來剖析小米。
其中,因為手機業務對小米的重要性與其自身特點,我們將它按照計劃外市場和原有優勢市場分作兩章。
01、接盤華為,開心了三秒?在討論小米為什麼被看空前,我們需要明確一個共識:小米業績上漲的根本原因,是華為被迫退出。這部分計劃外的業績上漲,帶動了小米股價出人意料的上漲。但現在,這部分市場有了變故。
先來看一組數據:遭遇徹底斷供之前,華為2019年全年出貨量 2.4 億部。中國與歐洲作為兩大主要陣地,出貨量分別為1.42億台與 4800 萬台,還有大約5000萬部手機分散在南美、印度、東南亞以及非洲為代表的第三世界國家。
沒有華為這2.4 億部手機退出後,在三塊市場留下的空間,就沒有小米、OV、蘋果、三星們的業績大漲。那麼,其中小米能在這三塊地區分到多少市場呢?答案是4200萬、1600萬、和600萬,計算過程如下:
1> 中國:4200萬部
在中國,2019年華為的出貨量是1.4 億部智能手機。其中約4500 萬部來自線上電商,9500 萬部來自傳統線下。
其中,線上是小米的主戰場,浦銀國際預計小米可以接手華為線上55%的份額,數量約為2500萬部。而在線下,OPPO與vivo有50萬家門店,小米則在上個月才落成了第1000個小米之家,據此測算,小米只有希望接手華為線下18%的份額,數量約為1700萬部。
線上2500萬部加線下1700萬部,華為退出,在中國市場留給小米的是一個4200萬部的增量市場。
2> 歐洲:1600萬
在歐洲,2019年華為的出貨量是4800萬部智能手機。但歐洲略有不同的是,這裏的市場由傳統的運營商主導,平均手機售價傾向於中高端旗艦機,是華為、蘋果與三星的天下,因此這部分市場,蘋果和三星更容易接手。
不過好在華為退出後,歐洲的各大運營商也有意引入除它們以外的手機品牌。基於這一背景考量,長期來看,
小米可以接手華為原本34%的份額,數量約為1600萬部。
3> 其他地區:600萬
在東南亞以及非洲為代表的第三世界國家,2019年華為的出貨量是4800萬部智能手機。蘋果、三星、小米、OPPO、vivo、一加、傳音以及當地本土品牌分食,倘若按8家均分來粗略估算,小米可以接手的數量約為600萬部。
也就是説,長期來看,華為退出後小米可以接手的市場增量約為:4200萬+1600萬+600萬=6400萬部。推演很精密,但意外總是來得猝不及防——榮耀迴歸了。小米接手華為市場,失去了最理想的前提條件。
從創立之初,榮耀就一直是小米的噩夢。
2013年榮耀作為華為的互聯網子品牌正式獨立,戰略很簡單,學習小米,像素級模仿小米,用小米的價格,對着小米窮追猛打。
背靠華為的大樹,榮耀不必承擔過多研發支出,渠道可以同華為共用,憑藉品牌力與價格加持,僅僅四年,榮耀就拽下小米,登上了2017年登上中國互聯網手機第一的寶座。
現在,隨着榮耀獨立後的首款機型V40的上市,以及榮耀與高通、聯發科先後確立合作關係,小米的噩夢又回來了。
要知道,華為體系內,榮耀手機2019年的出貨量就已經達到了7000萬部之多。儘管經歷2020年的動盪調整,榮耀的元氣恢復或許還需時間,但卻足以讓小米原本可以預期的6400萬部“意外之喜”,至少打個5折,或許還不止。
因為華為留出的市場空間裏,mate 、P系列主打的高端旗艦,小米根本就無力插手。可預期的6400萬部,本就以低端機市場為主,而以榮耀的定位,迴歸後要搶回的恰好就是低端市場。
根據渠道消息,新榮耀在2021年的供應鏈備貨數量,高達一億台。經此變故,小米這次意料之外的市場“接盤”,最終能收穫幾許,或許要被打上一個大大的問號了。
02、貌似性感,印度市場不夠“美”?在接盤華為這個意外進程出現前,小米原本的計劃是什麼呢?
拆解小米歷年財報可以發現,自2015年起,面對華為+榮耀在國內的步步緊逼,海外已經連續多年成為了小米營收增長的最大驅動力所在。而在海外,小米原本的優勢地區並不是華為推出的歐洲等地,而是在印度。
2019年,小米全球出貨量1.248億台,排名全球第四,業績算不上好看。但其中引人注目的是,這一年裏,印度市場以4360萬台的銷量,趕超中國市場的3880萬部,成為了小米的最大根據地。
印度是個什麼樣的國家呢?第一點,毋庸置疑的人多,但與中國的超一線城市密佈、人才虹吸效應形成明顯對比的是,印度主要人口主要在三四五線城市集中,12億人口之中,一線城市居民佔比僅為8%。
到了2018年,印度的人均收入是11.3萬盧比,摺合人民幣10000元,是同期中國的三分之一。也就是説,印度市場的需求雖大,但平均客單價低,中國十多年前就淘汰了的功能機,以及廉價智能機,才是這裏的主流市場:
2020年,小米在印度最暢銷的兩款手機,一款是紅米Note 5,另一款則是紅米5A。在國內某知名電商上,這兩款手機的售價,一款487元,另一款409元。
這也就導致了,儘管小米極力向高端靠攏,推出了售價3999的小米10和4999的小米10 pro,以及5299的小米10 Ultra,但到了2020年三季度小米的全球ASP(平均售價)依舊僅有1022.3元。
小米的全球平均售價抬不起來,跟海外尤其是印度市場的銷售結構很有關係。一組可以印證的數據是:
2018年一季度,小米手機的海外出貨量就首次超過了國內;2020年三季度,小米手機的海外營收才首次超過國內。也就是説,因為平均手機低,小米手機在海外市場包括印度的銷售,都是增量不增收。
更何況,小米印度市佔率第一的稱謂,其實也早隨着市場的變化,變成了統計口徑中的文字遊戲:
這是最新的印度各大手機廠商的出貨量情況,2020年三季度(功能機+智能機),單論排名,小米、三星、vivo、realme、OPPO依次排列,小米依舊穩坐第一把交椅。
但很多人也許忽視了這張圖中,第四名realme與第五名oppo之間的關係:Realme正是OPPO全資投資控股的子公司,其關係可以參考華為與榮耀,小米與Redmi。
如果將Realme與OPPO的出貨量(功能機+智能機)合併統計,就會發現:2020年3季度,印度市場OPPO系品牌的總佔比已經達到29.5%,超過小米成為真正的印度之王。
反超背後的根本原因在於,很長一段時間裏,蘋果、三星、一加、OV為代表的一眾手機品牌,在印度的核心佈局一直在於溢價更高的中高端產品。也就是説在印度的中高端手機市場,OPPO比小米佔優勢。
而在價格更低,利潤也更低的低端百元機市場,小米自2015年進入後,通過性價比和供應鏈降維打擊,掃清了生產力類似於2010年前後的華強北白牌機的印度本土品牌,但卻也幫realme鋪好了路。
掃清印度本土品牌後,小米原本在,印度的中低端手機市場裏,一家獨大了一段時間。但隨着realme從OPPO正式獨立,主攻印度市場的realme也學起了早年榮耀的那一招:學習小米,緊貼小米,猛攻小米。
在印度市場,小米麪對的OPPO攻勢,幾乎與在國內市場面對的華為攻勢,如出一轍。
依賴於OPPO本身強悍的設計能力,營銷能力,以及資源整合能力,realme同樣不必過多投入研發,渠道上也可以整合借鑑,得以輕裝上陣。
OPPO系的一加打高端,旗下的realme打中低端,小米被圍追堵截,既無法保持在低端市場的增長勢頭,也無力騰出手腳做好高端化轉型。這與前些年的中國市場類似,在華為與榮耀的雙向夾擊下,2019年之前,小米的高端戰略基本從未成功過。
即便到了2020年,小米前十個月裏,售價大於3000元的中高端機型,全球銷量僅有800萬台,還不如紅米銷量的零頭。
對小米來説,在印度這個看似美好的藍海市場中生存,其實也並不容易。
03、朋友交到了,互聯網業務垮了?視線從手機業務撥回整個小米集團,互聯網業務是小米繞不開的情結。
小米堅持稱自己是互聯網手機品牌,上市時,雷軍也説,小米=蘋果+騰訊。1月19宣佈關停的米聊,是小米成立第一年就決定去做的產品,它的關停並不讓人意外,反倒像是對小米互聯網業務近些年來表現的一個結論。
在面向外界的發言中,互聯網一詞已經被取代,AIOT才是如今小米的高頻詞。互聯網這一概念代表的高市盈率,AIOT同樣具備;互聯網這個業務的載體,也可以從手機過渡到手機+AIOT。
但這並不代表互聯網業務對小米而言不再重要,實際上,與AIOT業務的“增收不增利”狀態不同,小米的互聯網服務業務一直是小米的主要利潤來源,尤其是高利潤的消費貸款業務。
從小米上市以來的財報中可以看到,互聯網業務在小米總營收佔比一直不大,在10%左右徘徊,2020年三季度甚至跌至8%,但是它卻是小米最賺錢的業務。畢竟雷軍曾説過,小米硬件綜合淨利潤率不會超過5%。
小米多年來已經開始講述小米硬件銷售的邏輯是不為賣硬件而賣硬件,其意在通過硬件銷售獲客,雷軍稱之為“交個朋友”,進而通過IoT與互聯網服務業務來變現。那麼,小米互聯網業務的變現方式有哪幾種呢?
財報顯示,小米的互聯網業務主要包含廣告、遊戲和金融服務這三塊。其中近年來增速最快的是金融服務,2019年三季度的營收同比增長達到91.2%,公司解釋主要原因是消費貸款業務快速增長。
也就是説小米當前業務與變現模式主要是,“營收靠賣手機,賺錢靠放消費貸”。不過這樣的畸形狀態在遇到國內監管層對互聯網金融平台強監管的背景下,恐難以為繼。
體現在財報上,今年三季度小米互聯網服務業務環比下滑了2.3%,從二季度的59億元下滑到三季度的57.7億元,而這段時期的背景是:互聯網廣告行業從二季度開始整體回暖,小米的硬件銷售也沒出問題,反而是出貨量大增。
這樣可以看出,小米互聯網業務是真的不靠廣告靠放貸,小米在財報中給出的原因也是金融科技業務收入下降。
目前金融科技正面臨嚴格的監管,原有很多高利潤的灰色業務已經被禁止和嚴格限制。而且從目前的監管態度看,螞蟻金服事件影響下,對金融科技監管趨嚴是必然趨勢,小米互聯網服務業務的下滑在近期幾乎不可逆轉。
更可怕的是,以上討論的互聯網業務的發展與困難,基本是中國市場的事。小米的互聯網服務並沒能取得像手機出海一樣的成功。
之前説過,小米在海外市場包括根據地印度以中低端產品為主,平均售價低,基本屬於增量不增收的情況。那麼與手機捆綁的互聯網服務,就更談不上掙錢了,一組可印證的數據是:
儘管小米手機的海外市場已經佔據了總出貨量的7成,但小米的互聯網服務收入海外市場卻只提供了1成。
也就是説,在海外市場包括印度,小米賣硬件“交個朋友”再賣互聯網服務掙錢的策略,還任重而道遠。
04、賣最多的AIoT,賺最少的Money?毋庸置疑,未來手機市場的勝負手不在手機,而是得AIoT者的天下。
經歷十年發展,無論芯片、操作系統,各大手機品牌之間的體驗已經逐漸趨同,而AIoT則是操作系統之外的最大變量。蘋果、華為、OPPO、VIVO各家不斷推出層出不窮的電腦、電視、耳機、音箱,已經用實際行動證明了一切。
出發最早的小米產業鏈,正是如今全球手機品牌之中,AIoT品類最豐富的一家。
根據小米年報披露,2019年其生態鏈企業數量已經高達290家,覆蓋上千個SKU。其中華米、九號智能、石頭科技、雲米、青米、極米、動力未來為代表,小米生態鏈企業已經進入了密集的上市爆發期。
但依舊是老問題,AIoT生態的存在,為小米帶來營收的同時,其實不能抬高小米硬件帝國的護城河。
根本原因在於小米偏重工業設計,忽略了構建核心能力,軟件如OS,硬件如芯片:
説小米缺乏OS創新或許過於苛求了,但作為硬件公司,常年缺“芯”是萬萬不行的。
小米生態鏈,實際上是一個規模龐大的ODM集羣,小米輸出設計概念、對接物料供應商、統一品控推動一眾白牌硬件走向規模化,最終形成小米品牌。
消費者喜歡聽低毛利率的童話,把相同的話講給上游供應商可就不那麼悦耳了,由於自畫價格囚牢,小米抑制供應商發展,也限制了IoT產品的價格空間。
蘋果、華為、三星產品為什麼可以賣的貴?品牌之外,根本在於研發能力帶來的“獨一無二”,可以換來更多用户的買單。比如蘋果的UOS,比如華為的麒麟芯片,比如三星最頂尖的OLED屏幕,甚至就連設計還停留在十年前的索尼,也會因為逆天的三防能力獲得死忠粉的追隨。
在AIoT中同樣如此,為什麼蘋果僅僅依靠AirPods、HomePod、Apple watch等幾款產品就能做到超過300億美金的營收,幾乎與小米一整年的營收相當?
以蘋果的無線耳機AirPods的摘下暫停、戴上播放功能為例,背後所依靠,其實是一枚光學傳感器和與一枚運動加速感應器。新品發佈之時,市場一片驚呼,但這些其實是蘋果把2007年初代iPhone的技術又抄了一次。孔乙己沒有説過,抄自己的作業不叫抄,那叫致敬經典。
超強的降噪與音質還原能力背後,同樣離不開蘋果對芯片的重金投入。據瞭解,AirPods蘋果自研的芯片H1,性能基本可以與蘋果iPhone4的A4 SoC打成平手。
小米的高性價比並無問題,問題出在小米對所有“溢價”一刀切。溢價並不總是錯誤,渠道溢價帶來更高效的流轉,研發溢價推動企業不斷創新,而蘋果、三星、索尼的創新正是靠着高研發投入產生的“創新溢價”。
抑制創新的情況直接反映到小米的研發投入中,1月初官方披露集團2020全年研發投入為100億人民幣,預計僅為全年營收的總額的3%-4%,光看比例,就和許多快消品牌有異曲同工之妙。由於大部分IoT產品研發成本多由生態鏈企業自己負擔,僅有少部分自主品牌產品存在研發費用,我們有理由相信IoT研發費用只佔百億研發規模的小頭。
以小米最火的小愛音箱來説,主控芯片是聯發科的,模擬芯片是德州儀器與晶豪的,AI芯片是全志科技的,麥克風陣列是芯智匯的,存儲是東芝的……小米投入到小愛的研發費用能有多少呢?
有人或許會説這是全行業的標配,可是小度音響的交互技術至少是百度自己研發的。那麼面對相同的供應商,以及更能砸錢的對手,小米音箱究竟何時才能突破價格戰的魔咒,像蘋果一樣探入千元的價格區間?
或許這是一個無解問題。
當然價格還不是最重要的,操作系統與硬件的的閉環缺陷,最大的隱憂其實在於,讓小米的AIoT為他人做嫁衣裳。
依舊拿蘋果作為對比,通過AirDrop、iOS、ARM架構的M1芯片等蘋果特有的軟硬件通投入,蘋果可以實現僅生態內設備之間文件的隔空投送、跨設備複製粘貼、軟件跨設備應用。
也就是説,這些獨一無二的交互性,讓蘋果的AIoT設備不僅被牢牢綁定在了蘋果手機的生態之中,而且是深度鏈接了人與物、物與物。
反觀小米AIoT,大多數產品都不是小米親自操刀:掃地機器人是石頭科技的,手錶是華米的,投影是極米的,插線板是動力未來的,平衡車是九號智能的……
這些生態鏈企業,雖然都與小米關係密切,但不少企業都腳踏兩隻船,一面幫小米代工的產品搭載米家APP,同時獨立品牌有相應APP,並與米家無法互聯互通,華米手錶Amazfit是最有名的案例。
也就是説,只要生態鏈企業老老實實給小米代工,用户安裝了米家APP,即使蘋果手機,也能操控米家生態,甚至還能比小米做的更好。
畢竟,小米生態鏈的裏,綠米300元的高精度人體傳感器、青萍的温濕度傳感器已經明明白白的在包裝上寫明瞭:只支持蘋果。
小米十週年活動上,雷軍提出了一個很有趣的説法,將小米的手機+AIoT戰略,變成手機*AIoT。
目前來看,缺了硬件與操作系統的自研能力的小米,代表“連接”的手機+AIoT已經完美達成,但預示着“鏈接”的手機*AIoT,依舊遙遙無期。
05、終回到最開始的問題,面對節節攀升的業績,逐步退出的對手,小米真的成為了那頭風口上飛翔的豬嗎?
答案是否定的
華為的被迫退出,給了小米替補的機會,但榮耀的迴歸,又將唾手可得的市場打了半價;與此同時,隨着小米的印度市場被反超、互聯網業務米聊折戟、消費貸受挫、AIoT增收不增利;美國的投資禁令,或許只是小米諸多困擾中,最不值一提的一個。
誠然,風口之上,豬也能飛起來。
但是當前,雷軍的“豬”折了兩條腿。要想逆風飛翔,縱使借來了“華為折翼”的一隻翅膀,夠嗎?